高新园区的新宠儿

2014-05-16 11:39郭晓祎
中国工业评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企业发展

郭晓祎

过去的两年间,3D打印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新兴技术之一,甚至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在中国,3D打印频繁出现在省、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书上,成为各级各地高新技术园区争相引入的新宠儿。

然而,正如火如荼一路高歌的3D打印却开始频频陷入种种争论。3D打印究竟是不是过热?如何才能引导产业理性发展?为此,《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

CEI:有人提出3D打印存在过热现象,你怎么认为?

卢秉恒:我认为这个产业现在不是过热,而是应该更热。有人说中国3D打印市场是不是太热了,其实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比中国更热,中国的热好像只有政府一头在热,而老百姓知之甚少。而在美国,不只是国家层面热热,市民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就是说市场已经基本上打开了。这跟美国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美国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传统,喜欢在汽车库里面放两个设备,自己制作个小零件。当3D打印机面世后,美国人就很愿意去买这样的设备,认为制造零件更为方便。目前,美国在3D打印方面的收益比中国高得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其实中国在3D打印技术上与国外相比并无多大差距,相比传统制造业,中国有希望通过这种与国外起步时间相差不多的技术弯道超车。现在有人认为3D打印不是新技术了,比如我是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这项技术的,但是区区20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汽车等发展几百年的产业来说,3D打印还应算是一个年轻的新技术。尤其目前在多种材料的成型工艺上技术根本就不成熟,设备也比较幼稚。3D打印产品在精度生产效率上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在各个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还没有完全打开。以医学领域为例,以前矫正牙齿患者要去牙医处用钢丝来做矫正,现在通过3D打印技术,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就把牙套打印出来,甚至可以很快地打印出12套牙套,一个星期换一套最终实现牙齿矫正。不仅如此,这种3D打印技术生产的牙套还非常规范,而医生做的手工牙套不一定是规范的,医生靠的是经验并不具有机器生产的标准性。

虽然过热的情况不存在,但目前国内在发展3D打印产业过程中,出现了一哄而上、炒作概念的倾向。其实3D打印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出现,也被称作增材制造技术或激光快速成型(LRP),最早是高校的一些教师在研究,有些就投入了一些资金开公司。直到最近几年,这个产业被炒热,一些人以为只要杀进去就能赚钱,但是没有做前期的调研,甚至没有搞清自己的定位就杀了进去,一哄而起,使得最终这些盲目进入的企业毫无利润可赚。我认为中国3D打印产业的发展应该更理性一些。

CEI:3D打印如何能够避免一哄而起,理性发展?

卢秉恒:3D打印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但是需要细化了市场之后再做。目前来看,我国3D打印产业尚未形成材料—工艺—装备—应用的成熟产业链。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方面,而材料的基础研究、制备工艺及产业化方面的研究还十分短缺,这与国外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国外,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材料、软件、零部件等都有专门的企业来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有明确的分工,因此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到很精细,国内则是各家都在单打独斗,企业都面面俱到地发展,最后导致哪一部分做得都不够精。

因此,如果想进入到3D打印市场,还需要企业家进行多方调研,研究一下哪一个细分领域更可行,不能跟风。现在,大家一窝蜂都去制造桌面打印机,这种机器价格便宜,也比较容易上手,但由于门槛较低,谁都可以做,涌入的企业过多,反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打起了价格战,同时,在制造过程中的做工又很粗糙,产品性能较差,最后的结果就是都销售不出去,没有利润可赚,对整个市场都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之前拜访的一家企业是做人体模型的,在模型里装上模拟心跳、模拟呼吸的装置,这些模型用于医学院的学生练习人工按摩、量血压等。这其实就是一种精准的市场定位,目前这家企业已经被教育部定为了医学教育的装备供应基地。对于企业来说,找准定位,不盲目跟风,要敢于去一些“较冷”的领域里才可能获取成功。

国外做企业就比我们要理性得多,前期会做许多调研,做商业计划书、技术分析等等一系列工作,而国内则是往往还没完全搞清楚就进入这个领域了。不仅如此,国内外在资金投入方面的情况也完全不同。在美国,新兴技术企业上市要比在国内容易得多,3D System和Stratasys公司都已经成功IPO,并获得了大量资金。所以,美国的企业敢于在十年内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进行研发,形成一批专利,一方面改善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用这些专利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保护。此外,融得大量资金的美国企业还积极参与企业并购,当两家企业都各自发展,竞争下去可能对两家企业都不利,于是一家企业就将另一家并购过来,这样的发展是很良性的。而在中国,最初办3D打印企业的往往是一些大学教授,投入都是自己的一些资金积累,一些大的专门做3D打印的企业想进行融资上市也非常困难,在国内上市有很多的要求,比如在几年之内不能亏损等等。由于在资金层面的短缺,自身发展已经很困难,更不用提并购其他企业。

CEI:目前各方应该如何推动3D打印产业的良性发展?

卢秉恒:在政府层面,首先要在顶层有一个规划,现在中国工程院就在做这方面的战略研究,要制作一个发展路线图,为大家提供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和发展的途径。

在地方政府层面,要根据自己地方经济的特色来布局3D打印产业,比如这个城市是个汽车城,那么就要考虑一下3D打印在汽车方面的应用。其实3D打印本身是不能创造出多大的GDP的,在美国就是20亿美元,中国目前也只达到6亿元的市场规模,这都不算是大量级,但3D打印是一个秤砣,发展好了可以压千斤。其实,3D打印企业更重要的是为传统打印来服务,3D打印由于生产效率尚较低,可能暂时还不能用于大规模生产,但可以跟大规模生产相契合。比如汽车是大规模生产的产业,如果开发出一个车型,还没有评估好就投产,万一不受欢迎,可能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投进去了都得不到回报,这时如果运用3D打印技术,先打印出来一个模型,再安上发动机开着看,这样就能对车子的各种情况得到一个直观的认识。现在,国外已经把3D打印技术作为产品开发的必由之路,没有经过3D打印技术试产检验的产品不会去投产。对于我国的地方政府来说,可以就此做一个借鉴,比如在江苏,汽车零配件产业发展得非常好,江苏就可以大力发展与零配件相关的3D打印产业,既支持了新技术,又带动了传统产业。

另外,要让老百姓多了解3D打印。虽然目前3D打印耗时较长,但打印出来的东西完全是个性化的,比如我想做一个杯子送给朋友,我可以自己在家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用3D打印机打印一个独一无二的杯子,上面写着“祝你生日快乐”,虽然市面上也有可以个性化定制的礼品,但是一般定制下来都需要几天,价钱也相对较为昂贵。现在国外在用3D打印机做灯罩就很流行,以前都是灯罩厂去做,设计非常有限,企业也不愿意为了一个人的喜好去投入一套灯罩模具,但是通过使用3D打印机器,人们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打印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灯罩。未来我们很可能只去商场买一个电视机芯,然后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在家里打印出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电视外壳。当然,现在由于打印材料还较为昂贵,影响了3D打印的普及,一旦材料的瓶颈解决,价格下降,会让3D打印在普通个人消费者层面迅速推广。总之,3D打印需要国家政策引导、资本进入、消费者认可,同时,还需要企业家多调研,找好细分市场, 而不是一窝蜂涌入到一个同质化的领域。

(实习记者郎宇对本文亦有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发展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