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新奇/王芳芳/夏 天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集约用地模式顶层设计
——节约集约用地基本理论系列之四
■ 郑新奇1/王芳芳2/夏 天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文章探讨了基于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划分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模式。主要是从国民经济各行业土地利用过程中抽象出具有正向效果的特征规律,推演出空间、时间、功能三个理论维度下的集约用地模式,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多种子模式进行匹配与组合,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编码表,最后形成了集约用地模式顶层设计总体思路和初步方案。
集约用地;集约用地模式;顶层设计;编码系统
我国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从20世纪末开始进入政府管理议事日程至今已经有15年。期间有1999-2001年间的7个城市建设用地潜力试点评价[1],2008-2012年三轮全国范围的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2-3],2012-2013年的30个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4],2013-2014年的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5],间或进行了节约用地模范县评选[6]、60个高效教育用地集约利用评价、4个省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及13项建设用地指标标准梳理、67个节约集约用地推广模式的总结。“十三五”将全面开展全国所有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7],各项工作在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推进,为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奠定基础。
2008年国务院颁布首个专题文件《关于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通知》[8],到2012年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9],首次完整阐述了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的八项内容,2014年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10],并部署2014-2018年在全国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11]。这些政策或制度从更高层面指导了我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
顶层设计本是工程学概念,具有总体性、前瞻性、长远性、具体性等含义。在工程学中的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其结果是确定系统规范,进行详细设计,定义接口文件的主要依据,也是进一步完成子系统设计的基础[12]。本文借助顶层设计的原理,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角度对节约集约用地模式进行设计。
模式是指某种或某类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复制(照着做、仿制)的标准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可以批量复制(仿制)的。但是现实中存在很多用地的“样子”或“形式”,他们可能是一种集约用地形式,却不能称其为模式。模式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现象在特定属性上的抽象,是人在认识这些具体事物或现象时,按照既定的需求,从这些事物或者现象的众多属性中抽取出来的符合需求的属性概括[13]。
本文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就是从理论上为行业用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集约化的思路与范式,是基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内涵[1],以土地利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为依据,从国民经济各行业土地利用过程中抽象出具有正向效果的特征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而形成的一套模式体系。
土地利用涉及亿万居民、成百上千行业以及不同的国情等,因此要想找到一个普适的集约用地模式有很大困难。不然集约用地也会像我国的城市建设一样,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不同地区、城市归纳出各异的集约用地形式,但是总归不能穷尽所有,那样也可能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为此,集约用地模式应该满足如下要求:
第一,适用于各行各业。我国最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4]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并对每一类都按层次编制了代码。这些行业分类几乎是对人们各种活动的全覆盖分类,因此理论上应该是可以作为集约用地行业参考的。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分类得出的集约用地模式应该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
第二,适用于不同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性明显,不同地形区,不同气候区,甚至不同流域等具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集约用地模式也会存在差异。既然是顶层设计,就应该是设计出来的集约用地模式适合不同地区的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
第三,适用于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单元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平方公里,小的可能只有几公顷,如何在不同用地单元、不同空间形态中都能找到各自的集约用地模式,这是集约用地模式设计所必须要考虑的。
第四,适用于长期和短期。土地利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会发生变化,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具有相对稳定性。集约用地模式也应考虑这些时间变化因素,甚至要考虑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15]。因此,土地利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地点)中进行,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中进行,而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为某种目的(用途、功能)进行。这样,时间、空间和功能就组成了土地利用的三个维度。我们提出的集约用地模式应该从立体空间发展、功能用途转换、多种行业集成的实践模式进行集约用地模式的推演。
集约用地模式顶层设计的总目标应该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采用时间、空间、功能不同组合,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同类用途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使土地利用的价值、效益或承载能力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依据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虽然行业种类繁多,但其用地方式、途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租赁服务业虽服务对象、行业用途不一,但其行业用地特征均是依托于建筑物或附着物,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且其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多体现在功能性的转变及多功能的组合运用上。因此,为了方便探究国民经济各行业下的集约用地模式,本文只选取了用地特征差异显著的农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三个行业,进行具体的集约用地模式应用分析。其中,选取依据表现为:农业是在裸露的农地上进行谷物、豆类等各种农作物种植,一般是不需要依托建筑物或构筑物;制造业多指食品制造、皮革加工、家具制造等的轻工业和石油加工、金属冶炼等的重工业,其行业均需要依托于厂房,属于需要建筑物的一类;交通业则有别于二者,是包含了铁路、道路、水上、航空、管道等多种方式,其行业用地并不需要依托于建筑物,而是借助于地面、地下及高空来进行行业拓展。
农业、制造业、交通业在开展具体用地规划时,可因地制宜地对可行的集约用地模式进行多种组合,从而达到行业集约用地的目的(如表1)。以农业为例,可组合立体和改进生产方式两种模式,发展大棚立体种植;组合改进生产方式和周期性两种模式,改变更新播种时段;也可在农业、交通业间进行跨行业的功能组合等。
为了更好地应用集约用地模式,需要建立集约用地模式的统一编码系统,以指导所有的用地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集约用地模式。实际上,顶层设计的集约用地模式就是一个集约用地字典或者是手册,只要想进行集约用地,那么就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或几款具体的用地模式。
表1 基于行业的理论模式应用
空间型、功能型、时间型集约用地模式仅仅是单一尺度下的模式设计,但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并不是单一模式在发挥着作用,而是平面型、立体型、功能型和时间型彼此间交叉组合,贯穿于行业用地发展中,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不同的集约用地效果。从各地的节约集约用地实践模式中,也可以看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多为多种模式的组合而非单一模式,因此在单一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对多种单一集约用地模式进行组合、编码,具体编码方式如表2所示。
当不同项进行组合形成集约用地组合模式时,其表达编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组合的模式有属于同一上层项目的,以上层项目为准,在上层项目的表达编码后直接依次增加所组合的模式的编码。例如:空间型模式中立体型模式下垂直向地上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与垂直向地下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组合时,其表达编码应为Aa12。
(2)当组合的模式存在不属于同一上层项目的,按字母先后依次排列表达。例如:空间型模式中立体型模式下,垂直向地上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与功能型模式中扩展模式下多门类共用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组合时,其表达编码应为Aa1Ba1。
表2 各项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编码表
(3)编码排列顺序的依据由先到后依次为大项编码、分项编码和子项编码。
集约用地模式的顶层设计对于我国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很多,各种评价也很多,但是对于具体的用地单位来说,由于缺乏类似操作手册或使用说明性质的研究成果,导致很多单位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盲人摸象。本文提出的集约用地模式顶层设计思路和初步方案,将尝试解决有政策无手册的政策落地难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把这些模式与实际模式进行对照归纳,然后形成更加完善的集约用地模式顶层设计方案。
[1]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5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4.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2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11]143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办公厅,2011.
[4]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重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EB/OL].(2014-07-15)[2014-08-20].http://www.mlr. gov.cn/tdsc/tdly/201112/t20111216_1046200.htm.
[5]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原平等20个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部署培训会在京召开[EB/OL].(2013-08-30)[2014-08-20].http://www.clspi.org.cn/news/ newlist/4578.html.
[6]姜大明.第二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表彰会上的讲话[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3.
[7]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4.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2008.
[9]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47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2.
[10]姜大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Z].北京:国土资源部, 2014.
[11]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4.
[12]周兴社,韩兆轩,王毅.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顶层设计方法论[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2(10):12-15.
[13]郑新奇,等.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调查、评价、模式、管理[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
[14]GB/T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S].
[15]吴次芳,宋戈.土地利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Top-Level Design for Intensive Land Use Patterns—Series IV of the Basic Theory of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Land Use
ZHENG Xinqi1, WANG Fangfang2, XIA Tian2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2. School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with regard to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based on the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By abstracting the feature with positive effects from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of various sectors of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deduces intensive land use patterns under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s of space, time, and function. Following from this,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through matching and composing many sub-patterns, the coding schedule of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land use pattern is formed. And finally, the general idea and initial program of the top-level design for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land use pattern are formed.
intensive land use; intensive land use pattern; top-level design; coding system
F301.0;F062.1
C
1672-6995(2014)09-0007-04
2014-08-25;
2014-09-17
郑新奇(1963-),男,河南省伊川县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GIS开发与应用、土地评价与规划、集约用地、空间数据挖掘、复杂系统仿真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