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中的“舍去”

2014-05-15 15:41王鸳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王鸳

【摘 要】针对教师不深入解释问题的现象,本文以《梯形面积》为例,证明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课堂教学的示范,更应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的优化,不等同于放弃其他方法的优势。

【关键词】梯形面积;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法优化

在“梯形的面积”的教学听课活动中,教师提问能把梯形转化成怎样的图形时,学生在完成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竟一边倒地“沿梯形一边的高给剪下”,而后再无他法!与此同时,执教老师也并未对此行为作深入的分析与解答,课堂就这样陷入了沉寂。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质疑】

当出现开头的这一幕时,不少执教老师都将它搁置在一边,不作过多的解释,这的确让人疑惑。

【分析】

就此情况,本人与几位执教老师进行了如下简短的交谈。

问:学生的这一“生成”(指学生“沿梯形一边的高给剪下”),是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吗?

答:应该是的。

问:那这一“生成”还能补救吗?

答:当然能(如图1所示)。

(图1)

问:那为什么不选择当场解答呢?

答:有过这样考虑。但基于以下三点只好作罢:首先,我必须得向学生解释为什么求梯形的面积时还得剪下另一边的高(而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则不用);其次,学生在理解剪、拼后得到的新三角形的底边边长,与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底边边长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第三,如果对这一“生成”的处理花费过多的精力,那势必会影响当天的教学任务。

由此听来,本人不禁要发问:①“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还是跳跃着前进的?那这样的做法还算得上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吗?”②“如果课堂总是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成”,而改用一些比较好理解、好把握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那“优化”一词又该从何说起?”

【建议】

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笔者认为: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直面这些“生成”、巧用这些“生成”,最终趋利化弊、变废为宝。这是对学生学情的尊重,也是对课堂真实的尊重!其次,课堂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选择在学生相对熟悉的平台上来进行(而这个介于新旧知识之间的平台,称之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之前,一定要关注学生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即备教材),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则应该尽量选择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备学生)出发进行新知识的教授。

二、课堂教学的示范,更应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学生为什么要沿梯形的一边的高剪下?

【分析】

究其原因,在回顾旧知环节,执教老师采用一边展示课件(如图2所示),一边让学生说明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快速地回忆起“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事实上,教师的良苦用心反倒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他们眼里看到的无一例外是两种“剪、拼”的转化方法,比如平行四边形在“转化”时所用的“剪、拼”方法就是将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然后再移动拼成长方形,这一成功的体验也驱使着他们对梯形也作如此的尝试。于是,他们竞相模仿课件的示范,便有了开头的这一幕。

(图2)

由此可见,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纳首先是靠模仿的,他们通过对课堂教学示范的模仿来达到对旧知识(或旧技能)的巩固和提升,从而使新知识得以理解并且掌握;而同时,学生的模仿也十分容易将原本热闹非凡的课堂推到冰点,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局。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合理、正向的示范,就显得尤其重要。

【建议】

因此,在本人第二次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就果断地采取了以下的示范(如图3所示)。

(图3)

在看到这样的示范后,老师们的批评如潮而至,简单总结起来就是:画蛇添足!其实不然。

第一,这样的示范是合理的,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学生固有的知识就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故这节课主要向学生渗透“转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和“剪、拼”这一重要转化方法。而当学生拿到平行四边形时,第一个感觉应该是要从平行四边形中找出长方形来,那所要做的必然是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高都给剪下(我想这才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之后,则是将余下的两直角三角形摆弄成另一个长方形。(而有些老师一开始就是采用“等底等高的长方形来覆盖”来达到找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两者面积之间的关系,那试问:“等底等高”这样的示范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第二,这样的示范是正向的,因为它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这样的示范总共剪2次拼2次,自然不同于课本中的剪1次拼1次的示范,这样就为数学的优化(实质上是简化)铺平了道路;其次,这样的示范中出现的“将余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摆弄成一个长方形”,也悄悄地为下一节课《三角形的面积》的转化方法之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埋下了伏笔;最后,这样的示范中出现的“剪左右两边的高”,更为现在研究的这一节课《梯形的面积》(再剪一次梯形的高)指明了方向。

鉴于此,建议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设计示范时,务必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化方向,最终让学生在课堂的模仿中能循着合理、正向的示范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创新,进而使模仿不再可怕,教学真正落至实处。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不等同于放弃其他方法的优势

【问题】

“学生为什么不尝试着沿另一边的高也给剪下来呢?”

【分析】

笔者想答案可能有二:其一,也许执教老师之前根本就没有给过学生这样的示范(如图3所示),学生没有这种体验,自然也就没有这样的尝试;其二,教师可能有过如图3的正向示范,但却被后来的课堂优化抹杀了。

优化可以方便记忆(比如我们只要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可以马上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优化更容易导致忘记,特别是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很多时候他们对优化的理解就是记住最优解,忘记其他所有。

【建议】

可是,优化果真只是需要记住最优解吗?

显然不是。比如仅仅比较本文中的图2和图3,图2可以算得上是平行四边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的最优解了,可如果把它们一起搁置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去,从考虑方法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本人相信,大家都会更愿意选择图3的。

为了证明所说的,本人就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的一连串正向示范和学生的有效模仿作为佐证。

(图4)

(图5)

与大家共享这些,除了想证明一堂课中的最优解不一定是一个章节中的最优解,还想证明在课堂中“优化”时被淘汰掉的差解也不一定都是最差解。而有时恰恰相反的是,看似繁琐、不易把握的方法,却极有可能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比如上述的图4和图5,除了繁琐,它们甚至可以用“一招鲜,吃遍天”来形容,而且图中取高(或半高)、取中点(或中位线)的这些方式方法,将会在高年级的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图形学习的添辅助线环节中发挥更强、更大的魅力。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熟悉我们所教学科的教学体系,万不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一叶障目,从而“舍去”了极有可能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来的,也最有可持续发展势头的方式方法,最终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参考文献:

[1]朱乐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二)[J].数学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
浅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运用支架理论指导中学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