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动的“生成”熠熠生辉

2014-05-15 09:51何燕霞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预设

何燕霞

【摘 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尊重“生成”,张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实现资源的有效价值;拓展“生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可促进“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预设;生成;有机融合

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惟其如此,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才会精彩纷呈。下面就谈谈笔者的实践体会。

一、尊重“生成”:张扬学生的课堂主权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教师应“以生为本”,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使精心的“预设”与即时的“生成”和谐统一。

那一天的语文课,笔者正上得津津有味,突然发现一些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视线也转向了别处,笔者正准备提醒学生“专心”,一位学生忍不住叫了起来:“老师,看!小壁虎!”这下学生的注意力全都转向了墙角。果然,一只壁虎一动不动地趴在墙角与天花板的交汇处。学生的眼睛为小壁虎这个“不速之客”闪闪发光,看似平静的课堂实际上并不平静了。儿童心理学曾提及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进行教学,所以,笔者转念一想,本单元不是有个观察动物外形的说话练习吗?何不利用这一天赐良机,让他们尽情地展现个性呢?于是,笔者对学生说:“看来你们都很喜欢小壁虎,那谁能说说小壁虎的样子呢?”这下学生来了兴致,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壁虎,嘴里开始念念有词。

“小壁虎长着小脑袋,长尾巴,四条腿。”

“小壁虎的眼睛小小的,身子扁扁的,尾巴长长的。”

一学生说道:“老师,我还知道小壁虎的脚上有吸盘呢!”“哦?”笔者装作不明白。“小壁虎的脚上有了吸盘就贴在墙上不会掉下来了!”一石击起千尺浪,更多的学生举起了手。但如果这样一个一个说下去,这节语文课就会变成大杂烩了。笔者合上了语文书,对学生们说:“你们的知识真丰富,下面我们来个编故事比赛,故事里要有这只可爱的小壁虎,如果在故事中能告诉大家小壁虎的样子,小壁虎的本领,小壁虎与别的动物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更棒了……”学生们兴高采烈,一个个动起了脑筋,于是一个个精彩而富有创意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以人为本,创设一种融洽、宽松的教育氛围,尊重“生成”,让学生面对着小壁虎编故事,发挥想象力,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为他们搭建学习语文的平台。

二、引导“生成”:实现资源的有效价值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因此,对待课堂的“生成”,教师决不能仅仅限于尊重,而应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化。

一次,笔者执教小语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的《放弃射门》,文章描写了在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中,球星福勒直插对方除守门员外,空无他人的禁区,但当他举足欲射时,守门员西曼猛扑到他身前堵球,为了避免对手受伤,福勒收脚摔倒,放弃了射门,表现出了高尚的体育道德。学完福勒“放弃射门”这一部分时,笔者正要按部就班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我认为福勒这样放弃射门是不对的,他让自己的队伍失去了荣誉。”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是这样想。”“老师,我不同意。”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这情况完全在笔者预料之外。笔者顺水推舟地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即席进行现场辩论赛。

正方: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他避免了对手的受伤,因为这是一种保持足球运动团结的举动。

反方:我认为他这样做极不明智,因为这是他辉煌的重要时刻,我若遇到这种情况,我绝不会像福勒一样,因为我要为自己的球队而战,拿下那荣誉。

正方:我会像福勒一样放弃射门,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正如书上写的“是一种人性美的表现,是福勒高尚品德的表现。”

反方:“球场如战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竞赛规则。谁违背,谁就要淘汰出局。

正方:要知道,福勒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他还代表国家,团结就是力量,一支团结的、有谦让精神的团队,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

……

教学是即席创作。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这是对教师理念与智慧的挑战。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课题是否准确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引导“生成”,让异样的声音有机会站到“主席台”(有时空、有听众)上陈述,“异样的声音”将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三、拓展“生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将“弹性灵活的成份、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时设计的范畴中,丰富课堂的内涵,使课堂教学流溢着鲜活的动感。

记得那次,笔者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当学生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学生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旁边一个比较调皮的男同学就说:“是形容一个人很老呗!”其他同学听了,纷纷议论起来。这时,笔者灵机一动,说:“前两天,不是让大家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吗?你们都写得很成功!现在,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不解释成语,而是将“生成”进行拓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学生都争着描绘自己的所见之人。

学生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以灵活的教育机智,及时“变奏”教学流程,超越文本,连接生活,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在实践中同构共生。这样的拓展“生成”,既有深度,又有宽度,充满灵性。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教师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和强烈的课程意识,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如此,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出现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于永正,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 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秦训刚.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沈晓文.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J].小学语文教学,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预设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的有机融合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民族舞蹈介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途径探微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