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轩
摘 要 学校里,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参奉若经典,创造性思维因此受到了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备课过程中应该多一些独立思考,少做些“搬运”的工作,应走创造性使用教参的道路,让思想灵动起来,让语文教学鲜活起来。
关键词 教参 辅助 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Utilize Teaching Reference Materials
HUANG Wenxuan
(Gongan Zhakou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In school, many language teachers take teaching reference as classic,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refore affected. Personally believe that teacher preparation process should be more independent thinking, do less "handling" work, the creative use of teaching reference should go on the road, so thinking up clever, so make language teaching alive.
Key words teaching reference; aid; independent thinking
1 挖掘教参,使教辅参考更有实效性
钱梦龙在《导读的艺术》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为此,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读,或默想,或圈点,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怎样去教。我发现,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感情,才能找到引导学生的办法,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了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钱梦龙《导读的艺术》第8页)①看着钱梦龙老师的这句话,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觉得自己委实愚钝。因为我直到最近两年才读懂话中含义,并且受到教益。回想起来,在先前的备课过程中,我常是先看一遍课文,而后就翻看教参,把教参中有关文章的理解照着抄到书中,接着便翻看手头拥有的各种资料,看针对该文有哪些题目,然后在课堂中,便围绕着这些题目展开教学。自己绞尽脑汁的是如何巧妙地传递教参中的见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后反思得失时也是着眼于答案传递得是否成功?那会儿受着教参理解的限制,不敢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回想起来,自己其实做的是个不动脑筋的“搬运”工作。
2 整合教参,使教辅参考更有整体性
纵观语文教育的现状,仔细分析教师对于教参的处理,可以归为这么三个阶段:照搬教参,“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工教参,去粗取精、去虚求实,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教参有所用,有所不用;以课本为基础,把教参当作素材、例子、资料库,根据需要,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教参。看身边的语文老师,连同自己,对于教参的处理更多地还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阶段。居于第三阶段的为数不多。对于我们来说,是认真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而后改正提高。尽快地从第一、二阶段过渡到使用教参的第三阶段。仔细分析更多的语文老师不敢超越教参的原因,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是老师心存顾忌,担心自己的理解错误,怕因此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不如抄教参书中的现成答案。既方便, 又保险。但是,殊不知,教参也是别人的理解而已。当然,这些人比起我们,经验更丰富些,理解也更深刻些;但是,既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为什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理解呢?更何况,“君子所见略同”,通常情况下,受着同样的民族文化熏陶,大家的理解不会相差太远。而且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对自己多份信心,敢于丢开教参,自己去研读教材。而当一个教师真的自己去读时,就开始了独创性的劳动,进行了独立思考。一经进入这一环节,语文的天地就开阔起来了。只要我们也像钱梦龙老师般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在语文天地中也一定能纵横。就会发现语文教学是如此妙不可言,发现语文天地中有这么多值得回味、学习的地方。
3 深化教参,使教辅参考更有探索性
八年级上册《老王》一课无论是教参还是听一些老师上课,都把文章的主题定位于“以善良来体察善良”,但是我总觉得杨绛这样的大学者,文章的主旨不该是——以善良体察善良——这么简单。假如是这样,作者岂非有标榜自己善良之嫌?而这,无论如何不是杨绛这个大学者的风格。于是,我就思考:到底老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至他死后还让作者念念不忘?我发现,除了老王的善良,更主要的是他虽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不气馁,不抱怨,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人的高贵品质。联系我们的生活,不是有许多人因为偶不如意就怨天尤人吗?又不是有很多人因为遭受不幸就用冷眼看待社会,并恶意报复社会吗?比较他们,老王不就显得可贵得多吗?更何况,经过文革的洗礼,又有多少人能拥有老王一样的人格和善良呢?所以我认为,作者写《老王》,是想呼唤人性的回归,希望更多的人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完善的人格。于是,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老王身上,按照教参的理解——以善良来体察善良,那么文章的重点人物该是作者和老王两个,可是文章的题目暗示我们,本文的重点人物应是老王。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从老王身上得到启示,希望学生今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身边人,回报社会。提到感恩的心,文中的作者一家帮助老王的也不只是字句上所提到的关心、问候、送鱼肝油、付鸡蛋香油的钱而已。如果仅此而已,作者在文章最后的愧疚就显得矫情了。读作者的自叙体散文《干校六记》,作者写到爱婿得一自杀事件时,是简而又简,只是说:“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了。”(杨绛:《干校六记》第11页)连人生三大痛——老年丧子也写得如此简练的人怎会浅薄到把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写来卖弄呢?其实作者一家对老王最大的帮助该是“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传话了”这句话中所体现的。试想一下,老王已經得了不知什么病,总不见好,他前往杨家又去干什么?“扶病到我家来”背后才蕴涵了作者对老王的无尽的关心。所以,老王才会如此感激。而当老王去世后,作者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让一个抱病之身来我家而不是亲身前往,又不免产生愧疚之情。这样,杨绛的愧疚才不至于让我们觉得是矫情,反而让我们觉得杨绛可爱、可敬。而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来面目。当然,学生没必要知道作者的文风、人格,但是,学生至少可以从“老王扶病到我家来”中琢磨字词后面的内容,填补文本故意留出的空白,领略语文“意在词外”的特色。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这么做。而这样一来,文章的深度就加强了不少。这才是杨绛这样的大学者所写的作品所该具有的内涵。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和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了两个高尚的灵魂,并且从中懂得了如何待人、如何活着的道理。同时,我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检验了自己的能力,同时进行了创造性思维,有了思考后的思想火花,并使自己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提升。这不正是摆脱教参束缚的收获吗?在这样的理解中,除了让自己的思想灵动之外,还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由此看来,作为语文老师,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说明,不能也不要把教参紧捧不放。什么时候看呢?“文章研究好了,再去看一下教参,有意思,也有必要,这是验证,也是引发思考和争鸣的最佳时机。”(同上)钱梦龙就曾经撰文指出,靠“教参”吃饭的老师,绝不可能成熟。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教学设计常常有新意时,他的回答是“因为我很少看教参”。(钱梦龙《导读的艺术》103页)老师们,去掉对教参的依赖心理,卸下这副沉重的镣铐,大胆地思维,认真地研读,创造性地使用教参,让自己的思想灵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 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
[2] 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