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办职业院校实用主义的办学倾向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加强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是民办职业院校专升本的需要,能够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多层次的需求,能够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 必要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基础教育的情况,高等学校开展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改革,主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改革在公立综合性大学收效良好,但在职业院校中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公立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有自己的文学院、艺术学院,学科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经常举办一些人文学科方面的讲座,学校的艺术学院经常举办一些美术展、音乐会之类的文艺活动,学生们耳濡目染,经常在艺术氛围中熏陶,审美能力自然提升。而职业院校旨在为一线企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在学科设置上偏向于实用主义,却很少关注那些不能很快创造价值的人文学科。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另外,民办职业院校举办者多为民营企业或个人,他们往往把学校当成企业或家族盈利的工具,实行企业化管理,虽标榜公益,但实际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课程开设上尽量压缩与专业技术无关的人文学科,这样一来人才培养的成本倒是降低了,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下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背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初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已蔚为壮观,有了政府法规政策的保驾护航,民办职业教育今后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2014年广东省有4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可见民办高职院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与综合性大学的差距仍然存在,要培养出既能胜任技术操作的需要,又能和谐地融入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时代气息的人才,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1 加强人文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历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两大话题,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专才教育方向明确,目标清晰,适应了现代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趋势,培养人才效率高,成效快。通识教育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覆盖面广,注重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但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速度缓慢,属于慢工出细活类型,因此多为职业院校所摒弃。
一代儒宗钱穆先生十分推崇通识教育。他于1949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办学宗旨是“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可以药近来教育风气专门为谋个人职业而求智识,以及博士式、学究式的为智识而求智识之狭义的目标之流弊……”[1]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私人讲学,培养通才,是传统教育中最值得保存的先例。新亚书院就是如今闻名海内外的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之一。
2008年,中山大学成立博雅学院,改革办学模式,试行通识教育,给本科生开设中国诗词、拉丁文、中国古代史、中国艺术史、世界宗教与民族冲突、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心理学导论等课程,在课程组织上采用了国外大学的“双重编码课程”,把若干院系最核心的主干基础课同时作为通识课,供全校的学生选修,这种注重人文氛围、文化底蕴、中西合璧的教学方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随着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的延长,办学经验的丰富,一些职业院校也开始反思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防止三个方面的倾向: 一是功利色彩的技能培养,二是就业工具的订单培养,三是功能单一的职业训练。而这三方面的倾向恰恰概括了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最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必须得到纠正。正如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所言:“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就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
2 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专升本的需要
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逐步建立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 当时的高职院校大多为专科教育,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学历需要参加专升本考试,到校外的本科院校继续学习。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成熟,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纷纷仿效地方师专升级为本科类师范院校的做法,将自身升格为本科高职院校,将技术教育与学历教育结合,以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吸引更多的生源。在学生们看来,同为职业院校,具备本科招生资格的当然比专科要出类拔萃。
从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也确乎如此。专科院校注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而本科类院校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本科类民办职业院校虽属本科院校,但与普通本科院校仍有差别,其办学定位始终不能偏离为中小企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初衷。与民办专科院校相比,民办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并具备创新精神。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加强人文教育。首先,人文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预防专业定终身,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参军、考公务员),还可以为学生今后在学业上的进一步深造储存后劲(如读研)。其次,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专业技术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创新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帮助梦想、设计的实施,而形象思维让人产生梦想,是科技发展的源头。爱因斯坦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还是小提琴家,他曾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endprint
3 加强人文教育才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多层次的需求
职业院校致力于为地方中小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前提假设是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所在的学校2013届毕业生4099人,平均专业对口率为81.48%,大约有759人没有从事所学的专业,几乎占了毕业生总数的1/5。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更加自由的择业观,另一方面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到真本领。比如学校在招生的时候擅自调整学生的专业,把生源过剩专业里的部分学生调剂到其他招生情况比较冷门的专业,只考虑学校自身的利益,不考虑学生的前途。学生在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学习,不但丧失积极性,学不到本领,还蹉跎了最为宝贵的青春岁月。
面对学生多层次的就业选择和被动的专业选择,学校若视而不见,一味地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们会用脚投票,拒绝报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不满70%,中途还有部分生源的无故退学,与人文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高职院校一般办学历史都比较短,学校大多没有文化积淀,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从学校平时举办的一些文艺演出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文艺演出与综合性大学的文艺演出水平相距甚远,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本身的文化层次比不上综合性大学,另一方面是因为职业院校不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比如,平时可以邀请一些音乐家、美术家到学校举办音乐会、画展,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还可以邀请一些文化名人到学校做一些学术演讲,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要注意人文景观的营造,比如可以在广场四周树立一些文化名人的雕塑;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实用,也要兼顾艺术效果;校园道路的命名可以让师生参与,集思广益,挑选有文化内涵的名称;校园指示牌,建议采用铸铁制造,以营造厚重的历史感;图书馆的藏书要根据专业采购,也要增加大量的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捆上双保险,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4 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职业教育侧重于“制器”而非“育人”,侧重于“授业、解惑”,忽视“传道”,不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与修养的提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学习,普及儒家思想,让学生行得端,立得正,堂堂正正做人。同时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对学生们加强德学教育,比如广东省在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精神凝练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提法虽新,但仍不出儒家的范畴,加强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时期广东精神。新儒家学派一致认为儒家思想可以产生现代性,因此儒家思想的教育必将为当代毕业生投身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国梦。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器物上、制度上,更体现为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思想的现代化、意识的现代化。首先,作为一个现代人他首先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他的头脑中要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意识,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如法制观念、民主平等精神、环保意识,这些理念超越了民族、国界,代表着一种更为高尚的价值追求。而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只完成了半个现代人的塑造,加强人文教育则有助于职业院校培养完整、全面、立体的现代人。
职业院校一般创办较晚,校园处在偏离城市中心的远郊,交通不便。附近大多为失去土地或正在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环保意识较差。加之附近多为工业区,空气污染严重。职业院校在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存身之时,应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而不仅仅是把学生送到工厂、企业就万事大吉。职业院校应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破除唯领导是从的奴才思想,培养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理念。同时在皮具设计等专业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到产品的设计、研发上,引领时尚、低碳生活,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5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条件,即便是选择了高职类院校,也希望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能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富有同情心,热爱公益事业,对法制建设、民主政治能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而不仅仅是成为工业化时代“单向度的人”。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着力构建立体化“全人”教育培养体系无疑是职业教育的正途。
参考文献:
[1]钱穆.新亚遗铎[M].三联出版社,2005(1):69.
[2]曾传相,王克光.爱因斯坦的教育观与现代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99(1):53.
[3]冯龙良,贾亚莉.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反思[J].价值工程,2011(20).
作者简介:
赵万彬(1982-),男,河南洛阳人,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行政干事,从事高教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