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权
摘 要:教师尽可能地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转变教学的观念;加强个人对历史教学的素质修养,积极拓展历史学知识水平,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和激励学生兴趣和爱好,提升在课堂上的有效性;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培养和形成;积极性激发;课堂效率;兴趣爱好
对于历史学来说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时段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不能重复上演也不能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去了解,所以,这就造成了在我们教学中往往是枯燥单一的模式风格,学生学起来更是单调厌烦,而预期效果那就更不用说了,从根本上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那对于历史教师个人来说,改变以往的低效率教学方式,转变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刻不容缓。结合自己长期的初中历史科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就如何改进初中历史课堂效率问题,浅谈一些个人的心得和体会。
一、教师应转变角色
把知识的填鸭式、灌溉式转化为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程越来越真实地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教师不再扮演以往知识的灌输者的角色,而是积极激励、引导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真正的学习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对于历史课而言,减化课堂教学过程部分步骤,为学生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和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心态。
二、教师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有效效率
历史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其意思,借助于语言表达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教师很注重用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经常听到有人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因此,教师除了具备内在素质以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才”)还要必备卓越的“口才”。在教学中能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活灵活现,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在教学中教师上课时表达不清楚、不准确,只会使学生云里雾里,稀里糊涂,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三、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古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教学中过程中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抓住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经常是左右各门课程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方面。
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但具备新课标准和目的导向作用,而且对怎么样很好地学习这节课指出方向,以此我们极其注重和有效综合利用“课前提示”。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前,我都要引导学生去正确地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看成学习好本节内容关键点,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节所学的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积极组织和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性、方式多样性的特征。积极组织和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了解和熟悉社会、从其中学习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关爱别人、慢慢地培养和形成责任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2.对于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是很难做到的。课外实践活动优势吸引了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其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灵活,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因素少,更加有利于直接或间接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比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手脑都动起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学生还学会了生活基本技能。除此之外,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很好地缓解或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感。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深入教材教案形式和内容,剖析学生心理特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传递历史信息,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石角中学)
编辑 王团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