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春景
党的十六大精神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市区的工业布局调整成为我国现阶段城乡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加快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形成“区域特色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高效化、市场国际化”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使农业与工业有机结合。
我国现代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一个比较滞后的阶段,需要寻找发展的新契机,而今的其他增长点又明显地体现在了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上,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三流城市、县及乡镇,但是由于缺乏财政支持,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等方面,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周转也比较快,所以,我个人认为,我国现阶段国家企业改革应该侧重于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各具特色的企业,因地制宜,便于发挥地方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上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进行发展和改革,我主要从工业布局和调整上简单解释一下。
工业布局和调整,既不能影响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又要与农村建设、土地开发进程相协调,要考虑企业、职工在调整中的承受能力及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针对不同企业或行业的性质和特点,采取边建设边生产,或先建设后搬迁,或增量先行、存量逐步到位等多种方式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确保布局调整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同时可以与国家现有政策相结合,使乡镇企业布局和行业分配更合理,比如,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可以在不同地区建立其他性质的企业,比如,纺织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畜牧业……使其向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完善服务行业,如,学校、医院、电力、生活和娱乐等设施,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社会和市场行为。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不同,我国乡镇企业多数都是带有两面性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不能完全从本地获得,其产品也主要不是供给本社区消费。所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社区以外的大市场进行产品和要素的交易。
近几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内部亟须调整,人员分配过于老龄化,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亟待调整。因此,乡镇企业在此方面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同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也引发了不少农民积极向往城市生活到回乡种地的一次回流,从而也使农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民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未定生活,同时也促进农村人口的迅速增加。但是由于国家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亦缓慢下来,并且迅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为随着物价、劳动力、教育、卫生等生活成本的迅速上升,促使农民不能再单一地去依赖土地维持生存,而是如何进一步能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近年来又引发了一场农民工进城热流,大量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大批老年和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导致农村许多土地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使农村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因此,土地调整亟待进行。
2.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农村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导致乡镇企业失去活力,只是形式存在,并没有成为地方基层的支柱产业,大多数地区是如此的,尤其是农业大省。因此乡镇的工业布局成为缓解农村经济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城镇化建设。
3.农村产业布局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我个人认为,农村工业、信息产业、人才劳动力商品市场、服务设施和机构等必须在农村实现合理分布,使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分配,使其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
4.加强城乡结合。城市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已经出现了问题。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从国民收入、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物价、房地产业以及信息行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已经出现很大的不平衡性,而且不能够协调发展,
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总之,要有效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并不是建立一两个“乡镇工业园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调整农村的产业布局,使农村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合作的制度环境,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才能保证企业集中布局所带来的城镇集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在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的情况下,任何试图依靠行政命令实施的企业集中或村庄合并都只能是一相情愿,因为这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 河北省郑口中学)
编辑 王团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