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泗化洲的“堂”与“会”

2014-05-10 00:23苏文龙
西江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股份制田地山林

苏文龙

泗化洲民风淳朴,乡邻之间有大事时互相帮助,形成的各种群众组织称为“会”。

这些“会”类似于今天的慈善机构或保险公司,专门从事民间救助活动。某户遇到大事,便有相应的“会”出手帮助:某人娶妻,“红囍会”的“大利是”会锦上添花;某户办丧事,“人老会”的“宝烛金”会雪中送炭。民国年间,泗化洲某乡绅家道中落,其子娶妻全凭“红囍会”玉成其事。“红囍会”在上世纪40年代末戛然而止,至今鲜为人知了,但“人老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运作于泗化洲民间。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合作养“轮猪”,便是邻里和睦的“互助会”。

春天,几户人家合伙买了一只猪崽,饲养于某户的猪圈,几户人家轮流喂养。于是,这头“轮猪”就成为人们的共同话题,由“轮猪”拉到家常,增进彼此之间的亲情。临近除夕时宰“轮猪”,家家户户都分到一份用以晒腊肉,欢天喜地过大年。

养“轮猪”是短期合作的非赢利的民俗活动,在古代乡村广为流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农业合作化之后,人们忙于集体劳动,就无暇养“轮猪”了,然而,“养轮猪”的话题流传至今,成为乡亲们的趣谈。老者由几个子女轮流瞻养,人们就会开玩笑说这是“养轮猪”。

更高级的“堂”与“会”,以赢利为目的,例如泗化洲“上元堂”成立于明代嘉靖末年,是放贷赢利的公益性组织,其利息专用于青山庙迎神赛会,影响非常深远。

现存史料还披露了其他“堂会”的信息,例如清代永宁庙有碑文曰:“雍正甲辰年(1724年)十一月初二日立,陈国阶镌。”碑文记述了百多位捐款者芳名,以及下列捐款组织:梧绅会、青山庙钞帐会、义和会、公孙会……这些“会”年代久远,其活动内容今天难以考证了。但今天仍可考证的,有雍正以后成立的泗化洲“团谊堂”。

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所谓恒产,即固定资产,主要是田地和房屋。金银财宝叫做浮财,是流动资产而不是恒产。古代兵荒马乱,土匪流寇抢劫的是浮财,抢不走田地和房屋,田主和房主只要妥善保存田契、房契,那么官府就会保护田、房契持有人的产权。由于恒产能够增强人们安居乐业的恒心,因此古人发家致富后,便千方百计购置田地,把浮财兑换成恒产。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田地的产权大概分为个人所有、家族所有(祭祀田),以及互助会的“股份制”等形式。人们都知道前两种所有制,却未必知道古代农村的互助会与“股份制”,然而,这却是现代股份制的雏形。

古代农村的“股份制”源远流长,有多种形式,其一是共同劳动,按土地、劳动力和耕牛的股份分红,这种形式开启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互助组”之先河;其二由一个或几个股东承包,这种形式应是后世广为人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滥觞;其三是租赁给佃户耕种,股东们按股份收取租谷。租谷一般是对半分成,或者由租赁双方共同约定。

泗化洲“团谊堂”就是采用“股份制”的互助会,它成立于清朝嘉庆年间,由郭、黎、周、李四姓九户人家组成,俗称“九大份”。“九大份”友好合作,在龙平村大禁冲购置了大约二十多亩田产。鉴于古代农耕社会经常有俗称“二世祖”的败家子,他们游手好闲而坐吃山空,变卖祖先产业而使家道中落,因而古人创立“团谊堂”,订立契约,规定子孙后代不得随便变卖这些田产,即使变卖田产也只能卖给“团谊堂”中人,以便增加“二世祖”败家的难度,给败家子设置一道防线。由此可见“团谊堂”先人用心良苦,他们用互助会的组织形式购置恒产,其初衷大概是为子孙后代培养恒心吧。

长洲古民居

古代交通落后,泗化洲到龙平大禁冲有一定距离,不可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必须派几户人家专门耕作。但故土难离,九户人家都认为泗化洲是躲避兵荒马乱的宝岛仙乡,宁愿安居在泗化洲,也不愿意搬迁到龙平居住,于是只好采用“股份制”的上述第三种形式,即把这些田地租赁给几户佃农耕种。夏、秋两季,“团谊堂”雇船运租谷返回泗化洲。

古代以农立国,非常重视山林涵养农田的作用,因此,农田两边的山林,便按照“田管山林”的原则确定产权,即以山脊为界,雨水可流入农田(假设没有水坝拦截)的山林,其产权归属田主所有。古代山林产值很低,因此一般由佃农代管山林,防止水土流失,很少发生纠纷。但如果田主距离山林较远,便有麻烦。

在上世纪40年代初,“团谊堂”就遇到了这种麻烦,并且打了官司。“团谊堂”以为这场官司一定赢,因为几户佃农都是自己人,随便叫两户人家出庭做证都会讲公道话。没想到,出庭作证的两户佃农得了对方好处帮对方讲话,“团谊堂”输了官司,之后,这两户人家就不再租赁了。恰巧,泗化洲郭凤刚、郭凤鸣两兄弟在桂江边的黄村(平浪村对岸)种植石榴,他们经营果园失败后赋闲在家。郭氏兄弟为人勤劳诚实,也乐意做佃农,因此便举家搬迁到龙平大禁冲,租种“团谊堂”的田地。

古云:“创业难,守业也难。”泗化洲“团谊堂”的先人都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创造了共同富裕的辉煌。相传数代之后,几代单传者仍占一大份,人丁兴旺者由于兄弟分家而各占一小份,于是“九大份”演化成二十多户人家都有份。

俗话说“树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儿”,这二十多户人家,其中有两三户出现了“二世祖”,他们“崽卖爷田不心疼”,便执意冲破祖先设置的脆弱防线,千方百计变卖田地给“团谊堂”中人,这大概是“团谊堂”先人始料未及的吧。

泗化洲古代“堂”与“会”极多,是古代三洲两岸普遍存在的乡村民俗,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代梧州的社会风貌。

上元堂放贷的利息专用于青山庙迎神赛会

猜你喜欢
股份制田地山林
枫 叶
客行过竹溪
找梦
如果相爱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田埂
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