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春生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核心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人才支持、智力贡献、技能支撑的重大使命。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对这部分劳动力进行转移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另外,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日渐提高,而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技能,这与企业的需求形成了矛盾。
关键词:新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肩负着培养农村新增劳动力和现有劳动力的重任,它通过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一、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是科学技术进步,而在业人口文化素质是科学技术的关键,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保障,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1.根据农民需要设置培训课程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训课程应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进行设置,开设符合农村实际和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专业。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根据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饲养管理和田间管理技术,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的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工作技术,让学生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必修的专业课外,还可以设置贴近农民需要的课程,从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农民的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各工种的实践教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组织实施。通过一系列强化训练,在实践结束后,由省劳动厅组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3.采用送教下乡的培训模式
送教下乡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把优质的涉农专业教育资源输送给农民,把学校办在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学员只到就近乡镇参训,生活、食宿、车船等费用较低,而且在参加培训的同时可以照顾家庭,学员比较接受,且组织快捷,培训效果好,同时,培训的专业农民易学,农民凭一技之长就能就业致富。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缺乏科技文化知识,缺少从事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很难出山离村,即使是进城务工,也很难在城市择业、就业,只能是低就低聘低薪,只能做“力”所能及的工种。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本前提,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的尖锐矛盾,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1.让农民学得“一技之长”
技术培训以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胜任某种岗位为目标,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培训实用性强、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我们面向社会,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可按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调整、设置培训内容。例如,可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汽车驾驶、汽车维修、会计、电器电焊、厨师面点等,使农民学得一技之长,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某种专业操作技能,能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使农民能够自主创业,或者得到就业的机会。
2.校企结合,定单、定向培训
企业下单、学校接单、农民受益的培训模式。根据用工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工种,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进入企业工作。这种培训形式由于农民参训后就业机会大,而且企业的设施设备齐全,学员参训积极性高,培训效果较好,就业率高也较稳定,学校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对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解决了厂家招工难、培训难的问题,同时也为学员就业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还要把农民培训列入日常工作,以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参加劳动力培训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鼓励農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就能得到较大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