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剑峰
摘 要:强调素质教育,不是丢弃一些优秀的传统语文教育理念。传承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让我们的语文课熠熠生辉,返璞归真,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全球化;原则
面对21世纪全球化挑战,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引入西方国家某些教学经验,是可行而且十分必要的。然而,如果只是一窝蜂地“拿来”,或者似懂非懂地照搬,追慕“时尚”,就难免会出现“东施效颦”的可悲下场。“舶来品”要与汉语教学规律相吻合,需要做出我们自己民族化的消化与吸纳。我国有着两千五百年的语文教育发展历史,传统是无法割断的,我们无法另行开辟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语文教育只有站在传统的臂膀上才能崛起。今日的传统,正是昨日的“现代”,而今天的“现代”将是明天的“传统”。语文教学改革无论多么现代化,都不应抛弃朴实地反映语文学科本色本真的那些传统的教学行为。我们呼唤“语文本色”的回归,希望返璞归真,把语文课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伯棠说:“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这两方面,已经摸索出一些门径,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继承。”(语出《小学语文教材简史》)
那么,又有哪些语文传统教育理念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璞玉”,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
一、“识字”为先
清代王筠强调“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语出《教童子法》)。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轰动全国,这体现了国家对汉字的重视,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小小汉字以它优美的笔画线条、变幻无穷的组合,凝聚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炎黃子孙的生命意识,不可小觑!
小学生识字量的达标,对识字工具的熟练掌握以及识字、写字良好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在小学阶段完成。这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文化素养。
我们要把一个字看成是一首诗、一幅画来教学。如,教学“山”“水”“川”“日”“月”“鸟”“集”等这些象形和会意字时,我们完全可以用线条的优美展开一幅画式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优美,从而奠定喜欢汉字的情感,并达到写出优美的汉字的目的。
案例一:教读二年级语文《美丽的秋天》一课时,我的第一课时目标是这样制订的:
让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课堂总共四个环节:(1)读一读。(2)看一看。(3)描一描。(4)写一写。全部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是基础的基础。
二、“诵读”为本
“以读为本”绝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教法,而是汉语特点和学习规律所决定的基本教法。
“读”占鳌头,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我们不能上课伊始,就逐段讲问,把读通课文赶到无法控制的“预习”中去。在课堂上要有读通课文的训练,对读不通的课文要有细心的指导,对读通课文要进行检查。须知课文读通了,才谈得上理解与感悟,才谈得上形成语感。
诵读不仅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积累。国学大师高怀瑾先生曾感叹地说:“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们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
三、提倡涵泳
学习语文的另一条重要的传统经验是“涵泳”。
《辞海》里解释“涵”是“沉浸”,“泳”是“游于水中”。所谓“涵泳”就是学习语文就要沉浸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去细细品味,反复把玩,认真体悟。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与传统的“涵泳”是一脉相传的。
案例二:我在教学《赤壁之战》(第二教时)时是这样设计的:
1.“初步涵泳”:东吴拥兵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为什么?请同学们细读全文,列出赤壁之战中周瑜、曹操、黄盖的表现和做法。
2.“深入涵泳”: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地读读整篇课文,选择同瑜、黄盖、曹操他们做法和表现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或几条,深入地思考周瑜和黄盖他们的做法好在哪里?曹操的做法和表现为什么会导致失败?然后交流汇报。
3.“升华涵泳”:面对这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你们肯定是思潮起伏,胸中有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文中任何一个人说几句心里话。
回味以上教学环节,这种让学生百读不厌,虚心涵泳的研读策略,其乐融融!
四、多读多写
多读多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古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传递着“多读多写”这一扎实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
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只从听讲中获得,必须通过亲身的练习和实践。
教学实践证明: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必须多读多写,舍此别无他途。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经历着暴风雨的洗礼,在疾风骤雨中不断前行,新课改与新课标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经历着民族与世界的撞击,语文教改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在这众多的变化和发展中,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历经历史考验而沉淀下来的基本学习规律不会过时,铭记识字为先、诵读为本、提倡涵泳、多读多练等传统教学手段。这是语文的命“根”。承传语文教学经验,语文教改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愿我们的语文教改在珍重中发展,返璞归真,扎实教学,体现语文的“本真”。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