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晓明
摘 要: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培养艺术精神,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艺术欣赏是人们接触美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艺术欣赏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给人美感。
关键词:艺术欣赏;艺术修养;主客体因素;教育作用
艺术欣赏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一、艺术欣赏的特性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面对艺术品,立刻就会对它的感性特质引出一种特殊的情绪、情感,然而却一时说不清它为什么美或为什么不美。这种现象就是所謂的审美直觉造成的。“审美直觉”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是人长期的审美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是建立在人们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依赖于人的理性认识活动又以非理性面貌出现的能力。审美直觉在艺术欣赏起始时的作用是很大的。
为了真正地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美,体会艺术的魅力,必须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艺术欣赏是一个既被动又主动的过程。有的人很懂得艺术欣赏时心理投入的重要性,因此,能够在欣赏开始就排除各种杂念,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规定的艺术情境中去,用生命的意识去感悟艺术作品深奥的灵魂,很快地进入欣赏的最佳状态。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能使欣赏者为之震动,而且能使欣赏者与它产生共鸣,要产生共鸣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被欣赏的艺术作品必须是艺术形象典型鲜明,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激发欣赏者感情活力的力量。其次,对于欣赏者来说,要产生共鸣,他的思想感情必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或近似之处。共鸣是最高形式的感动,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是艺术欣赏活动应力求达到的境界。
二、艺术欣赏的意义
艺术欣赏能够不断提高欣赏者的欣赏水准,从而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在美的作品面前,并不是所有的欣赏者都能够充分地领略美的意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参加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欣赏活动来掌握各种艺术的创作规律和特殊表现手法,学会理解艺术作品精髓的本领,成为艺术欣赏的内行。
艺术欣赏是推动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必须考虑到广大欣赏者的欣赏需要、欣赏水平、欣赏趣味。艺术欣赏也造就着艺术家。艺术家在某种情况下也是欣赏者,要不断地从前辈艺术家和同代艺术家的艺术精品中去吸取有益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三、艺术欣赏的主客体因素
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欣赏者)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的一种审美观照。它一方面使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最终完成,另一方面,在欣赏的过程中又提高了欣赏者的艺术能力和艺术修养,从而造就了千百万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1.艺术欣赏的主体因素
欣赏主体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艺术欣赏离不开作为欣赏主体的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美感,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又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集团,具有不同的生活基础、文化底蕴,使它们产生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欣赏者的群体中。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群体间的差异会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开放交流而逐渐趋同,而个体差异则永远不可能消除,这才使艺术欣赏呈现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面貌。
欣赏主体还具有共同性。尽管这种共同性是相对的,但仍不应该忽视。即使是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也往往会对同一艺术作品产生共识,产生共同的美感,造成相近或相同的审美判断。这种共同性表现为人类共同性、民族共同性、时代共同性、阶级共同性。艺术欣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是互为存在的。
2.艺术欣赏的客体因素
艺术欣赏是由主客体双方共同参与的再创造过程,如果没有好的艺术作品,那就无法完成美的艺术欣赏。真实地反映生活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美的因素。优秀的作品还必须具备美的形式,才能从视觉、听觉上去打动和吸引欣赏者。优秀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都是新颖独特、富有独创性的,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谐”也是艺术形式美的特征之一,一般是指艺术形式既要有变化,又要有统一。好的作品都是刻意追求既变化又统一的“和谐”的。
四、艺术欣赏的教育作用
艺术作品通过形象的评判,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人生态度。在一幅艺术作品中,往往是将作者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思想、情感和评判渗透进去,并传达给观众,希望引起观众共鸣,产生同样的情愫。
总之,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者产生心理共鸣,来体验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