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该“教什么”

2014-05-08 11:58邓超
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什么茉莉板书

邓超

常有关于语文应该“教什么”的言论见诸报端,见仁见智的观点、层出不穷的理念、五花八门的流派,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笔者在慨叹语文教学博大精深的同时,也不免产生这样的疑虑: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百年历史,为何至今对于这门学科“教什么”尚无“定论”?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除了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这些显性的教学内容外,其它教学内容都很模糊,不同的老师因视角不同、阅历各异,“教什么”也就大相径庭。这似乎成就了“百家争鸣”的动人景象,体现了汉语言的“模糊”之美,但作为教师不能忽视,“教什么”关乎教学的目标,目标不明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笔者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试图以两则特殊课例,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挖掘语文因素,凸现学科核心价值

对于“语文味”不足的课文,要挖掘语文因素,凸现学科核心价值。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常常出现科普类课文。这类课文让不少老师颇感困惑,其中最典型的是,“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通过缺少“语文味”的课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确实是个难题。编者将它们作为教材编进课本究竟有怎样的意图?如何体现“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呢?笔者首先想到的是,这类课文究竟有哪些语文因素,抓住语文因素来教,可能是解决这类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带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在苏教版第十册《神奇的克隆》一课教学中,作了一番尝试: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这个问题。

(经讨论,学生比较顺利地理清了课文脉络:先介绍什么是克隆,再写到克隆的实验,最后写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师: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学生们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

师:(进行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

(学生们豁然开朗)

生1: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师板书:神话中的克隆)

生2:第二节写的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

生3:第三节写的是植物的克隆。(师板书:植物的克隆)

生4:第四节写的是低等生物的克隆。(师板书: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手指板书)作者为了介绍清楚什么是克隆,从四个方面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发言)

师:(总结)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克隆是比较陌生的事物,为了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什么是克隆,所以作者从4个不同的角度来写。要让别人清楚地了解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触摸语言细节,丰盈学生情感体验

对于情浓意切的课文,要触摸语言细节,丰盈学生情感体验。下面以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为例。在这篇清新淡雅却又情意浓浓的散文中,作者娓娓诉说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生活画卷。粗粗一读,那“平淡无奇”的话语似乎很难勾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但当读者细细品味,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那簇茉莉花散发出的“缕缕幽香”中。作者行文结束发出了一句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看似随意的一笔,其实意蕴丰富,细细推敲,从中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首先,这个“哦”字是个多音字,有3个读音(ó、ò、é),每个读音表达的意思和感情是不同的:哦(ó),叹词,“表示惊讶,有‘原来如此的意思”;哦(ò),叹词,“表示逐渐醒悟”;哦(é),动词,“吟咏”的意思。联系语境,不难体会出在这句话中“哦”应读ò,一个“哦”字写出了作者在历经父母亲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细微举动后,才逐渐领会母亲所说的真爱“就像茉莉吧”的真谛。可见,一个多音字读法的不同,其表达的情意也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就应当让学生关注这个“语言细节”,去辨析与品味,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再者,两个“爱如茉莉”是无意义的重复吗?显然不是,笔者认为至少有这么几点作用:体现语言的回环之美,表示了作者的感情发展;表示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点明文章中心,凸显文章主旨。这个涉及文章主旨的特殊语言形式应当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一唱三叹,体会作者的感情、内化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只有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表达的”,才能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综上,笔者以为,通过这两则特殊课例来回答语文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既有其特殊性,更有其代表性: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寻找和挖掘文本的语文价值,在对语言的触摸、体验和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什么茉莉板书
茉莉雨
茉莉雨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