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明莲
2011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板块,主张让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体验到信息技术蕴藏的文化内涵,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兴趣,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图文并茂,介绍的操作步骤十分详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参谋”。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让学生在对教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信息素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性是主体活动的本质特征。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构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新课程主张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与判断,以此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点拨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能。主张教师在课前就能做好充分准备,在上课前就应该在学生的计算机上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操作环境,以便让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操作活动。同时,要求学生通读信息技术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划出教材中介绍操作步骤的相关词句,且标上相应序号。接着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紧紧联系教材的介绍,这样的上机操作融自主阅读、理解、思考、观察、验证、探究于一炉,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揭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知识,提炼出知识本身蕴藏的策略,以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策略上,教师可以运用化归指导,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分析、重组,改造旧知识,创造新知识;可以运用归纳指导,让学生依据面临的实际问题简单列举实例,再自主归纳蕴藏其中的共性,以便解决问题;可以运用分解指导,让学生将稍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在小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大问题的解决;可以运用比较指导,让学生能自主辨析两种以上事物的异同,从而顺利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还可以运用假设验证指导,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对问题的结论做出大胆假设,然后通过操作实验、合情推理等策略加以检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都很感兴趣。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乐学情境,可以借助于生活实例创设,也可以借助新旧知识的关系、矛盾创设,还可以借助实验创设等。创设的乐学情境,既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让学生自己去回味,自主去思考、探究,以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产生求知的“冲动”,让学生通过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学科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新课导入时,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教材中“修饰文字”这部分内容本身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当下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为主题,创编了一个有趣的羊村电子小报的比赛现场:喜羊羊编辑的小报获得比赛的特等奖,喜羊羊得知获奖消息后自然兴高采烈;而灰太狼却因为小报的字体、字号、颜色不好看,没有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以致沮丧不已。最后,灰太狼在美羊羊、懒羊羊等伙伴的帮助下,借助于电脑进行修饰,终于创作出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小报,灰太狼也转悲为喜。这样用故事来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自主学习活动之中。
在激励性语言的“刺激”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 如执教完“复制与粘贴”,教师为学生表演完“美猴王变变变”的魔术后,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自主制作诸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师徒4人到西天取经”“神舟十号升入太空”之类的图画,学生们怎能不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在水到渠成之际实现教学目标呢?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立足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大力践行自主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自主起来,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