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哲,郝彦勇,孙 岩,白信花*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朴正哲1,郝彦勇2,孙 岩2,白信花2*
(1.吉林省前卫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吉林长春130012)
浆细胞源性肿瘤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临床上通常分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SPB)和髓外(骨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其中MM最常见,患者一般到血液科诊治,SPB比较罕见,而且临床表现及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发病部位局限,因此首诊骨科时易被误诊。笔者收集两家医院诊治的共8例经病理证实的患者,探讨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本组共8例SBP患者,其中女3例,男5例;年龄48-66岁,中位年龄54岁;就诊时病程2个月-2年不等,病变部位腰椎2例,髂骨2例,胸椎1例,肋骨1例,锁骨1例,股骨干1例,主要症状为病变部位肿胀、疼痛,无明显全身症状。CT检查:以膨胀性溶骨性、虫蚀样骨质破坏为主,破坏区内有软组织影,边界尚清楚,部分病灶内见骨性分隔。8例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血钙、血磷、血清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血沉、肾功能等均正常,尿本周蛋白均阴性,其中仅1例存在轻度贫血。术后病理镜下可见呈结节状或弥漫分布的比较单一的肿瘤性浆细胞,瘤细胞存在不同的分化,成熟型浆细胞呈卵圆形,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偏一侧,染色质呈“车辐状”或“钟面样”,无核仁,核旁有空晕;不成熟型浆细胞核浆比大,核染色弥散,核仁明显(浆母细胞);瘤细胞也可为多核、分叶核、多形核等(图1)。免疫组化表型:CD79a、CD38、CD138、MUM-1均阳性;CD20、PAX-5、CD10均阴性;2例LCA阳性,1例CyclinD1阳性(图2)。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后接受40-60Gy的局部放疗。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1例20个月后发展为MM,其他病例一般情况良好,未出现新病灶。
图1 瘤细胞呈卵圆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偏位,染色质呈车辐状或钟面样,无核仁,核旁空晕明显(HE×100)
图2 CD138阳性(PV-9000法×100)
SBP是一种发生于全身骨组织的单一的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性肿瘤,较罕见,约占浆细胞源性肿瘤的5%[1],男女比例约2∶1,发病年龄中位数约为55岁,较MM发病年龄中位数约小10岁[2],与本组的发病中位年龄54岁基本相符。SBP可累及骨任何部位,但主要累及造血最活跃的部位,依次是椎骨、肋骨、颅骨、骨盆、股骨、锁骨、肩胛骨等。
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诊断标准[3],SBP的诊断需符合满足以下条件:①病理光镜下及免疫组化证实为单克隆性浆细胞增生;②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浆细胞比例小于5%-10%);③影像学检查只见孤立性单发病灶,未发现远处骨受累及多发病灶;④无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终末器官受损害表现;⑤血或尿中无M成分,无或少量有γ球蛋白血症。本组8例患者均符合上述条件。SBP在临床上无特异性,极易误诊为其他骨肿瘤,因此需要病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结合才能正确做出SBP的诊断。
病理镜下表现:结节状或弥漫分布的比较单一的肿瘤性浆细胞,瘤细胞存在不同的分化。①成熟型浆细胞:呈卵圆形,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偏一侧,染色质呈“车辐状”或“钟面样”,无核仁,核旁有空晕(高尔基器区)。②不成熟型浆细胞:分为浆母细胞型及小细胞型,浆母细胞核浆比大,核染色弥散,核仁明显,核旁有或无空晕;小细胞型细胞小,多圆形,胞浆少,核旁无空晕,核圆,无核仁。③多形性型瘤细胞:胞体多形性,核畸形、多核、分叶核,不见核仁,核旁无空晕。
免疫组化表型:CD79a、CD38、CD138、MUM-1均阳性;Lambda或Kappa有阳性表达(单克隆表达κ或λ轻链球蛋白);CD20、PAX-5、CD10均阴性;LCA、CyclinD1有时可阳性。
CT检查上主要表现为单发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虫蚀样或锯齿样改变,破坏区内有软组织影,边界尚清楚,部分病灶内见骨性分隔,周边围绕不连续的骨质;MRI检查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骨质破坏,T1W1呈等、稍低或低信号,T2W1呈低、等或稍高信号,瘤周无水肿。
部分SPB可转化为MM,但SPB是不是MM的早期病变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张文娟等[4]统计,约35%-50%的SPB转变成了MM,但统计数目过少;Knobel D Zouhair A等[5]报道,SPB发展为MM的平均时间为21月。本组8例中只有1例发展为MM,与35%-50%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考虑为随诊时间过短(本组平均随诊时间为13个月),还需要进一步随诊来观察预后;还有一原因是病例数目过少,没有统计学意义。SPB治疗的目的就是防止发展为MM以及肿瘤的复发。SBP对放射治疗相当敏感,因此大多数国外学者不建议手术治疗,除非病灶区域产生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脊髓压迫等;但国内的大部分学者则认为有足够安全缘时,应先手术扩大切除病灶后再加放射治疗。本组病例均先行手术治疗后接受放射治疗,随访期内1例发展为MM。本组病例样本量少,并且随访时间短,尚不能确定治疗效果,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SPB是否进展为MM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与预后。SBP进展为MM的高危因素有肿块的大小(≥5cm)、出现相关的神经系统问题如脊髓炎、患者年龄(≥55岁)、肿瘤的分化程度(低分化)、放射治疗的剂量、血清M蛋白持续升高及出现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比例异常等。SBP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并定期进行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以排除MM,若显示已进展为MM则应及早给予有效的系统治疗,以达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1]Soutar R,Lucraft H,Jackson G,et al.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 and solitary 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J].Clin Oncol,2004,16:405.
[2]Dim opou los MA,Moulopoulos LA,M aniat is A,et al.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 on e and asymptomatic multiple m yeloma[J].Blood,2000,96:2037.
[3]Anderson KC,Alsina M,Bensinger W,et al.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multiple myeloma[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09,7:908.
[4]张文娟,景红梅,克晓燕,等.12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回顾性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8,12:933.
[5]Knobel D,Zouhair A,Tsang RW,et al.Prognostary plasmacytoma of the bone:a multicenter rare cancer(2)network study[J].BMC Cancer,2006,6:118.
2014-02-18)
1007-4287(2014)12-2048-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