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分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
——以江苏为例

2014-05-06 07:15王昌盛周绍东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关联系数主导产业区位

王昌盛 周绍东

基于区域分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
——以江苏为例

王昌盛 周绍东

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概念,将区位熵和结构相似系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运用基于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不仅能揭示出地区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能测度各区域在整体上的分工程度,有助于选择出本地区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工与专业化 灰色关联度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载体,随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颁布,各地政府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本地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从目前各地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来看,大多存在行业类型重叠、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为此,本文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方法。

一、研究综述

从国外研究来看,主导产业选择基本上是以整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为日本规划产业结构时,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1]〔日〕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一桥大学经济研究》1957年第4期。。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提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巷关联、旁侧关联,选择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美〕W.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manifesto.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先对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更替之间存在关系的结论,揭示了主导产业部门不仅本身具有高的增长率,而且能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1]〔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国内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涌现出众多评价方法。第一,由于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产业进行多目标综合排序(王辰等,2008;丁胜、廖浪涛,2010;赵冰等,2010)[2]王辰、张落成、姚士媒:《基于AHP法的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长沙〕《经济地理》2008年第2期。[3]丁胜、廖浪涛:《南京市主导产业的确定与评价》,〔武汉〕《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期。[4]赵冰、牛东晓、刘金朋、王宁:《内蒙古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建立及其实证研究》,〔太原〕《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进而选择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第二,将区位熵的概念引入主成分分析法中进行研究,如胡建绩、张锦(2009)结合区位熵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一种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研究了宁波市主导产业的选择[5]胡建绩、张锦:《基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南京〕《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第三,对于所选出的主导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问题,一些研究引入了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张耀光等,2009;童江华等,2007)[6]张耀光、韩增林、刘锴、刘桂春、张璐:《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北京〕《资源科学》2009年第12期。[7]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徐芳:《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长沙〕《经济地理》2007年第5期。,该方法具有能够同时反映产业部门的发展前景、结构基础和竞争力等重要特征,如高文(2010)运用偏离—份额法对2002-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行业中的主导行业和代表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找出了三大产业中具有竞争力、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8]高文:《基于偏离—份额法的黑龙江省产业竞争力分析》,〔哈尔滨〕《科技与管理》2010年第1期。。第四,具体到某些特定类型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采用BP逻辑模糊神经网络对各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如刘爱文等(2010)通过建立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分析了该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9]刘爱文、郑登攀、赵瓂:《基于BP逻辑模糊神经网络的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6期。。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一方面,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各地在制定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还难以做到在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导致目前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既有研究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主要是从主导产业的内在性质展开分析的,如主导产业发展潜力大、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市场需求旺盛、领导技术进步潮流、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等等,但是,区域形成主导产业的重要标志在于该产业与临近区域形成了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产业专业化的规模经济优势。然而,从区域分工与产业专业化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文献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在李学鑫、苗长虹(2006)[10]李学鑫、苗长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西安〕《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的基础上,从区域分工和产业专业化程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并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为例,“好中选优”地对三个经济区域的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于选择主导产业的定量评价指数。

二、基于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双重维度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1.计算次级区域各个产业的区位熵

其中i为某次级区域,如苏南地区就是江苏省的一个次级区域,i=1,2…m,k为某个产业,k=1,2…n。l为次级区域从业人员,L表示全域从业人员。

2.计算次级区域各个产业的灰色关联系数

以全域产业结构(各行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作为参考序列,记为x0(k),各次级区域的产业结构(各次级区域中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为比较序列,记为xi(k)。求出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Δ=|x0(k)-xi(k)|,以及两级最小差和两级最大差:则灰色关联系数为:

其中σ=0.5。

3.主导产业选择

根据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的数值大小,可以将细分产业分为四类:Ⅰ型,也即区位熵>1且灰色关联系数大于次级区域内行业均值的产业;Ⅱ型,也即在区位熵<1且灰色关联系数大于次级区域内行业均值的产业;Ⅲ型,也即区位熵>1且灰色关联系数小于次级区域内行业均值的产业;Ⅳ型,也即区位熵<1且灰色关联系数小于次级区域内行业均值的产业。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Ⅲ型产业不仅专业化程度高(区位熵高),且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也较为明显,这些产业就是本地区可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实证研究:以江苏三大经济区域为例

2009-2010年,江苏省先后颁布了其确定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本文以这六大规划中提出的产业数据为样本,展示以上方法的具体应用。从区域层面看,次级区域分别为苏南、苏中、苏北;行业层面上,包括江苏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节能环保和物联网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表1 苏南、苏中和苏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

结合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将所有产业分为四类(见表2)。

表2 基于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的行业分类

将行业进行以上划分的意义在于,结合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可以判断各次级区域在行业上的专业化程度和区域分工程度,并由此判断哪些行业可以成为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相对与其他行业来说,Ⅰ型行业在次级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是与其他次级区域之间的区域分工并不显著,或者说,Ⅰ型行业在各个次级区域的分布强度较为类似。Ⅱ型行业的特点是,这种行业相对次级区域内其他行业而言,其专业化程度较低,同时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分工水平也较低,也就是说,这类行业已经存在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的倾向了。Ⅲ型行业不仅专业化程度高,且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也较为明显,可以作为本区域内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Ⅳ型行业比较特殊,虽然其区域间分工程度较高,但区位熵过低,也即与本区域内其他行业相比,其专业化程度堪忧。这类行业往往是具有本地特色,但并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的潜在主导产业。

表3 苏南、苏中、苏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

分析结果表明,苏南、苏中和苏北最适宜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苏南地区的节能环保、苏中地区的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以及苏北地区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四、结论

区位熵可以测度地区各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而灰色关联度测度了区域总体上的分工状况,因此,基于区位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区域分工和地区专业化两个概念,并将两者的定量测度结合起来。将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结合起来,有助于准确选择本地区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可以发现,应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双重标准选择的主导产业,不仅专业化程度高,且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也较为明显。同时,还能够通过区位熵和灰色关联系数结合的方法,筛选出那些重复建设严重,不适宜本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行业,这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战略性产业政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当然,仅仅依据区域分工和产业专业化的程度进行主导产业选择,也是具有一定缺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除了考虑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工布局外,还需要对产业本身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准确的判断。产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某些老的主导产业将被新兴产业所取代,区域经济结构也随之调整和变化。只有将区域分工程度和产业内在特征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选择出那些既具备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又能与周边区域形成分工合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本研究的方向。

〔责任编辑:天则〕

王昌盛,河海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210098

周绍东,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讲师 21000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于自主创新能力增进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批准号:ZD10&020)、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R&D政策推动企业创新研究”(批准号:11EYB006)。

猜你喜欢
关联系数主导产业区位
基于灰色关联度对山东小麦新品种(系) 综合表现评价分析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稠油热采油井生产主控因素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蒙元京畿区位论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地理区位
产业关联视角下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经济效应测算研究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