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刘慧 葛利江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一例蓝孔雀盲肠肝炎的临床报告
李刘慧 葛利江*(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孔雀盲肠肝炎(Typhlohepatitis)又称为孔雀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是由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病,由于组织滴虫寄生于孔雀的盲肠和肝脏,并引起以肝脏坏死、盲肠出血坏死为特征性病理变化而得名。又因为该病发病晚期,机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病禽头部颜色发暗发紫,因而又俗称为黑头病(Blackhead disease)。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排出黄色或褐色稀便,以2~4月龄的幼禽最易感染[1],而且患病严重,死亡率高。2013年山东省泰安地区某养殖户承包了一片山林,8月下旬引进5只两个多月大的蓝孔雀,散养。在引进来之后发现有一只母孔雀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羽毛松乱,排出淡黄色或淡绿色稀粪。鉴于该雀能同其他孔雀一样飞上夜宿架,因而未加以重视。时隔十三四天,该雀死亡。于9月12日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保健医院就诊,据其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孔雀盲肠肝炎,现将临诊程序及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病死孔雀嗉囊空虚、身体消瘦,全身脱水严重,胸肌萎缩,可视黏膜苍白,头脚污秽。肝脏微肿,出现黄色“纽扣样”、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的溃疡灶,溃疡表面略下陷,边缘稍突起(见图1)。两侧盲肠高度肿胀、香肠样,颜色苍白,盲肠底端浆膜有明显出血。剪开肠管,盲肠黏膜有灰黄色坏死灶,腔内多为咖啡色的内容物,肠壁增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盲肠黏膜水肿,还有渗出物与坏死组织凝结成不同厚度的干酪样物沉积(见图2)。其他的脏器未见明显的特征性肉眼病变。肝脏多处溃疡灶;盲肠黏膜水肿,干酪样物沉积。
图1 嗉囊溃疡灶
图2 盲肠黏膜沉积物
采取病雀的新鲜盲肠内容物,用温生理盐水稀释做成悬滴标本,用低倍镜暗视野检查,发现有多个呈现钟摆状往返运动的原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与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孔雀盲肠肝炎感染。
做好孔雀舍环境卫生,对舍内、运动场、场内用具等用2%~3%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将发病的孔雀隔离治疗。使用复方敌菌净片(组成成分:磺胺对甲氧嘧啶、二甲氧苄啶;添加量为20~25mg/kg体重)、甲硝唑(添加量为0.5g/kg饲料)、土霉素(添加0.5~1g/kg饲料)拌料,经观察效果较好。
孔雀是集观赏价值、美食价值、保健价值于一体的珍稀动物。近年来,我国的孔雀养殖业初露锋芒,产销市场火爆异常。影响孔雀养殖的疾病有很多,盲肠肝炎就是孔雀的易发病之一。近十几年来,我国黑龙江、广州、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吉林、河南等地均有该病的报道。孔雀盲肠肝炎又称孔雀组织滴虫病,是由变形鞭毛虫科的组织滴虫寄生于孔雀的盲肠、肝脏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盲肠肝炎易发于2~4月龄孔雀,患病的孔雀为主要传染源,粪便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土壤均可成为传播媒介。孔雀的养殖最好网上养殖。如散养,则应选择采光好,环境比较干燥的场所。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糖、盐和多维以提高病孔雀的抗病能力;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虫克星、驱虫净、左旋咪唑可预防该病发生。饲养中应注意群体观察,对发病孔雀应立即隔离,及早做出正确诊断,便于早期治疗,减少死亡,减少经济损失。发生该病后孔雀机体抵抗力降低,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所以防治时要辅加对肝脏毒性较小的抗菌药物(例如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等)以防止继发感染。
在此次病例中,由于引进孔雀后即出现发病症状,笔者该孔雀有可能引种前即感染。为此建议,引进种孔雀时,必须要隔离饲养,进行粪检,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场地尽量远离其它禽场和放牧场所,以免交叉感染。
S858.93
A
1007-1733(2014)02-0069-01
2013–11–20)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