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014-05-04 07:37苏珊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苏珊

摘 要:小学生成绩的好坏,关键是看能力素质的高低。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笔者主要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解答应用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5-01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必须从小培养,特别是从一年级起就必须开始培养。一年级新生宛如一块块玉璞,如果教师能精心去雕琢,就可以塑造出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一年级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更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一年级的老师就必须告诉学生该怎样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习惯,学生才能好好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年级的新生一般要进行以下行为习惯的培养:按时上学;课前做好准备(准备好课本、文具、本子等);上课坐端正,眼看老师,眼看黑板,专心听讲,举手发言,声音响亮,说话流利;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书写工整,本子整洁,爱护书本文具;学习自觉,按时完成、缴交作业;善于动手操作,与人交流……老师提出这些学习习惯的要求,并督促学生完成,教师的工作有章可依。

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光靠空洞的说教来完成,只能靠教师想办法,动脑筋去创设有利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首先是创设宁静的学习环境,环境因素看起来是客观因素,但只要学校跟老师共同努力,一定能使环境变得宁静,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其次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设备要齐全,上课要用的电器、教具必须应有尽有。比喻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定要有可操作的设备,否则就是空谈。最后是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上课语言要生动风趣,做到气氛活跃。

有了上面创设的种种条件,学生学起来自然津津有味,能力的培养则水到渠成了。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对学生应注重进行以下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算能力、应用题解答能力等。

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进行素质教育时,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学生要掌握“数的组成”、“数的分成”,“比多比少”等知识,教学时,我就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己获得了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起来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1、创设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具操作的条件。

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感于设疑,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 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43-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43根小棒(4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

2、注意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难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教学“9+3=12”盒子里有9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求共有多少个球?教师引导学生摆开小球:从3个球中拿出1个球放到盒子里,凑成10个。通过实践,学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2个,但这还是直观感知阶段,教师再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式表象并使其外化。教师提出:通过摆弄小球,知道9加3等于12,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计算?让学生概括出“凑十法”口算方法。

3、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

在利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例如在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学具品成一个三角形模型,一个四边形模型,然后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通过感知体验,学生便 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学生能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对实物进行感知体验,直接获取概念的表象认识。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则要求学生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教师又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小鱼、机器人、小动物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各个学科的重要任务,学生能力提高了,学习中就会觉得轻松,就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就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谢桂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数学”[J].青海教育,2010:06.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