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贤
摘 要:在新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剖析美术欣赏课的现状与成因,探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意义,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提高学生欣赏美术的参与意识、用媒体辅助欣赏教学和科学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是提高学生欣赏美术水平的教学途径之一,旨在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改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欣赏;引导;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37-01
美术欣赏正是培养儿童艺术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现阶段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新教材较之原教材大大增加了美术欣赏的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学生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
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觉、意义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作品背后还必须涉猎到人类文明的许多领域。那么,该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呢?我想选择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保留时间不长。学生欣赏作品缺乏深度,往往仅停留于表面的“像与不像”,“好看与不好看”。教师欣赏课教学方法较单一,学生欣赏的过程只是教师知识经验的反复,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欣赏缺乏相应知识。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以上欣赏教学中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与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美学修养
加强教师自身语言、肢体表达能力,努力使美术欣赏课上得绘声绘色,加强效率。
重视欣赏课,精心准备教案,充分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不仅让学生赏其“形”,更应该赏其“神”。
案例1:在一次欣赏印象派画家凡高作品的欣赏课上,学生很不了解为什么被誉为“绘画大师”凡高的很多作品会看上去那么艳丽,甚至艳丽得有些想孩子的创作,不像是出自他们印象中的“名家”之手。于是我便和学生聊起了凡高生平事迹。听过梵高的故事后,学生仿佛恍然大悟,原来凡高的色彩明丽是有他发展的一个过程,有他的一种风格与内涵,所以以后如果学生再有机会接触凡高的作品,他们的认识应该就完全不一样了吧!
2、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说:“任何美的欣赏都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反映。”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而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背景文化却未能仔细琢磨。教师要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利用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尝试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激发情感,增进兴趣。
案例2:我在早期听到一位名师在自编欣赏教材《走近瓯塑》一课中的发挥让我印象颇深。周老师让学生有意识地欣赏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制作的特殊工具;亲眼看一看温州的瓯塑做品;听一听专家的介绍;结合作品、根据材料的特点,在技法、材料、题材及表现形式上大胆想象、积极创新。并利用媒体观看瓯塑艺人和教师利用综合材料制作瓯塑的片段,让学生在整体的感官中真正走近瓯塑。最后,通过教师提问:“还可以结合什么材料?做在什么地方?……”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想到了用自己的旧玩具装饰作品,将传统的民间工艺加以传承与创新。
这位老师可以说是将欣赏课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多管齐下:借助媒体欣赏作品;讲述作品背后人文内涵;动手制作体验瓯塑这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乐趣,更是深入感受文化本身,怎能不让人记忆犹新呢?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提高欣赏层次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独特的审美功能,在教学中体现“一学生为主体”的新美术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体验、发现、表现、创造和享受欣赏的过程,充分展示美术欣赏的感染、想象、激励、启迪、创新等方面绚丽的火花,让美术欣赏教学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三、需要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固然有许多方法形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
1、学生欣赏的兴趣会随着教材的内容而波动。一些具象的、色彩感强的绘画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一些相对色彩单一的、古典绘画就有学生不愿问津。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去精选教材。
2、如何开展课外美术欣赏活动?课外的美术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美术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美术作品展、儿童绘画作品展等有意义的社会美术交流活动。
以上的若干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5-1
[2] 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获得者时的讲话[J].论科学技术,2002年,215-216
[3]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2.12.
[4] 张崇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