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油画在上世纪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兴盛、多元化的论争,出现了一些新式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探寻、论证此等宏阔命题,恰当的思路和方法不仅在整理叙述美术教育变迁与中国油画本土化转型的基本史实,而是将中国油画转型视为一种客观事实,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解释、批判地剖析两者之间的历史意函,即中国油画是怎样纳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体制中,其实质的内容是什么?现在进入新的世纪以后,依然面临转型、创新的不同解读以及重新认识。
关键词:中国油画;本土化;美术教育
艺术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尤其是在今天,当金钱逐步成为主宰艺术一切的新的权力话语,而一方面中国油画不可能脱离本土观众而独立演化,另一方面写实性油画作品由于一味地调整,而不是超越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至于几乎失去了对中国油画写实性绘画的支撑与引领。所以关于中国油画的表现语言和表现内容的论争贯穿了100多年后又成为一个新的议题,聚焦于中国油画表现力何去何从的原点性发问上。探讨今日之中国油画的现代转型,必须回顾清末民初时期美术教育的变迁。正如薛永年先生所言“中国画一切实践、探索和争论,又都以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按照西方形式设立的美术院校为中心,着重研究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史,是弄清本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关键之关键。”[1]此处中国画指的是广义上的中国绘画,不仅仅是对油画或国画的简单定义。
清末民初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空前蜕变和近现代文化艰难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每前进一步,便伴随着社会转型的阵痛,文化与教育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蜕变。对传统文化及教育的摒弃与继承、否定与弘扬,对西方文化及教育的接纳与排拒、移植与抗阻,对新式文化及教育的构思与运作、实验与调整,交织成一幅错综复杂、反复无常的历史图景。自1840年以后,在西方文化影响的撞击下,中国传统美术延续发展的进程被打乱了,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陈独秀美术革命、康有为中国画改良等论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论争率先由文化界思想家、教育家在社会领域发起,构成了社会变革的舆论先导,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对于这场持续久远的争论,近三十年来美术界和文艺界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学术思想属于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体系之上来探究的,这样一来,别的异声就不易发出,虽然一再强调不要故作高深的去硬套框框和硬贴政治标签,但是就现有的争论和成果来看,独立探求新文化对美术的影响有着一些刻意和片面,指出他们的理论得失,向传统绘画精神复归和向西方艺术理念靠拢,形成了中国油画现代转型的基本轨迹。
从教育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油画转型早已有之,主要是在教育史或美术史的研究中涉及审美教育、美术留学、图画手工课程开设、专业院校兴建等方面的内容。或是对新式美术教育的起源、发展阶段进行横向上的材料整理和细节考证,或者就近代新式美术教育取法西方的事实作文化上的辨析。尤其是近年来,艺术院校校史研究以及教育实践推动的美术教育史研究,都已有专题性或整体性的研究著作问世,这就有助于我们在传统的视域之外去追问一个可能更为本源的问题:中国画转型这个时代命题是否内含于美术教育变迁的逻辑之中? 1919年五四运动过后,中国思想界接受了洗礼,从而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正因20世纪中国社会政局动荡不安和政权变革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和社会问题在民主共和和光环下所暴露的诸多问题事实表明,正是由于这种政局的动荡不安和思想文化的新引入与争鸣,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美术家们不得不直面这种冲击没提出了亟须解决的新的时代问题。关心和投身现实政治活动或奔走呼号办刊办报等方式成了一时期青年的共同志趣。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派系复杂和政客干预,这种政治风云变幻态势给中国文艺所带来的冲击相对有限,这种在文学界引发的文化革新的进程自然蔓延开来,这种渐进式的进程使得前期的革命成果的得以展现,有关艺术特征改革的研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更加拓展了视野,在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上展开了更加细致深入的
探求。
运用分析解释的、整体宏观的研究方法,在文化与教育之关系的语境下,对新式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就其起源的主要路径、基本线索的进行纵向上的深层次挖掘,对新式美术教育兴起的机制及其所依赖的社会资源作进一步的探讨:在这个兴起的过程中,中国绘画(包括传统的与现代的)和西式美术教育(包括本土的与西方的)相互发生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是中国绘画的发展主动选择了新式美术教育,还是中国绘画被动接受了新式美术教育。梳理这些线索,应以统整的观念,将美术教育知识体解构,释放元素,跳脱各流派、各思潮美术教育的制约,以更宽广与包容的观点,强调教育因素之间的关联,更加注重分析解释的、整体建构的研究方法,从教育策划导向和社会认同、办學形态和教育格局、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演变过程,进入中国画的主体,分析其理念与主张、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以期建立在思考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过程中的主题性时,有稳固的立足点与自主性。
探讨这些问题,更应通过教育在美术领域里的变迁与美术在教育作用下的转型之关系的探讨,来分析作为新形式的中国油画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土壤,换言之,现代的美术教育体制能否滋养到传承外来的中国油画,以期中国油画本土化的现代转型必然只有将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和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相结合,才可能完成,进而对中国油画本土化及其教育的转型提供启示作用。
注释:
[1]薛永年:《百年回首》,《美术家通讯》1994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郎绍君著《论中国现代美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曹意强 范景中编 《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和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潘耀昌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杨乐(1987.11—),男,吉林人,现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