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释“帝”的由来

2014-05-02 11:42陈隆文焦海浩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五帝始祖黄帝

陈隆文 焦海浩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一、对“帝”的不同理解

《中国地名》2013年第2期刊登了邬正刚先生的《探析“帝”从何来——有七种说法、有七种释义、有七种解析》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邬先生将“帝”的含义大致归纳为七种说法[1]:(一)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的名称;(二)是天帝的代名词;(三)来源于花蒂;(四)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阳;(五)帝是鸟飞上天空形状的引申;(六)帝字来源于巴比伦;(七)帝来源于根蒂。邬先生关于“帝”七种说法的归纳,全面概括总结了近年来学术界对 “帝”及其文化意义的研究成果。上述诸多观点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诸说:

首先,把帝作为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的名称,基本上是把帝视为一个人,从他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来探讨的。如金景芳先生曾经提到:“中国尧舜禹时代的所谓‘帝’,同希腊英雄时代的巴赛勒斯,罗马王政时期的勒克斯一样,都是军事民主制军事首长的名称。”[2]我国古文献中关于“帝”的记载大多数都带有神秘性,都受古人的崇拜。帝作为天帝的代名词,在我国古文献中都有具体说明,如《诗经·大雅·文王》:帝命不时。或者将帝比作光芒四射的太阳,既然帝权力极大,古人必然根据自然界威力最强造福人们最大的来命名,以示尊崇,故将帝称之为天帝或者将帝比作太阳,实际上是古人对帝的一种宗教信仰崇拜。

其次,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将“帝”释为“花蒂”,高鸿缙在《中国字例》中将帝释为“根蒂”。这两种说法,不管“花蒂”还是“根蒂”,都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信仰,亦可说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从字形上来看,有学者将“帝”比作鸟飞上天空形状的引申;“帝”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与古巴比伦形容“天帝”、“人王”一字相像,故帝字来源于古巴比伦等,这些说法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论证以及认可。

笔者注意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其伟大著作《史记》中把“五帝本纪”作为开篇之作。在《五帝本纪》中不仅追述了中国早期历史上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的事迹,而且在《五帝本纪》之后,按照《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的顺序追述了夏、商、周、秦等中国早期王朝历史,足见五帝时代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那么如何理解帝的本意与由来以及《五帝本纪》中黄帝在中国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笔者结合邬先生的文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帝的本意

夏渌先生曾经撰文:“《史记》放在中国历史篇章首位人物,是一位半人半身的大人物……这样显赫的一位老祖宗为什么叫黄帝呢……黄帝 ‘黄’的来源,说得分明;‘帝’的来源,比较隐晦。”[3]在这里,理解这个“帝”的涵义,对于认识尊奉黄帝这个中华始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所见有关帝的文字资料最早是在卜辞中出现的。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帝字列有如下数形[4]:

三期甲七七九

关于帝字的本义,徐先生认为卜辞禘不从示,象架木或束木以燔,并于其上加横画一或二以表示祭天。禘祭初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禘由祭天而引申为天帝之帝,又引申为商王之称号。帝字多从作“”,禘则多从

王辉先生在《殷人火祭说》中也有同样的看法。王辉先生认为可以把帝字看做是“由头上的—和下部的(或)而部分所组成”[5]。先生认为是柴祭,乃是束祭,也是柴祭的一种。所以从字形上来看,禘(帝)必然是火祭的一种。而头上的王辉先生认为它是一种指示符号,代表天空。帝字从从(或),或表示柴祭,指明祭祀的对象为居于天空的自然神,即禘(帝)实为“以柴祭天”。

根据笔者现在所见的有关帝的字形及其含义来看,至少在殷商之际,帝是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礼而存在的,其作用在于祭天、自然神、四方之神以及先公先王。另外,关于禘祭在古代文献中亦有记载。

《说文解字》:“帝,禘也,王天下之号也。”又《说文解字》:“禘,谛祭也,从褅声。周礼曰:五岁一禘。按:审慎之义。 ”[6]《礼记·祭法》:“禘者,有天下者,立始祖之庙,百世不迁,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此说是注中引郑玄之说,郑玄在此认为,禘就是祭感先帝之祭。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里面这样具体解释禘“禘有三:有时禘,有殷禘,有大禘。时禘者,春曰杓、夏曰柿、秋曰尝、冬曰蒸是也,夏商之礼也。殷褅者,周春祠、夏抢、秋尝、冬蒸,以禘为殷祭,殷者盛也。禘与袷,皆合群庙之主,祭于太祖庙也。大禘者,皆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皆用正岁之正月郊祭之”[7]。时禘和殷禘是夏、商、周三代的四时之祭,而大禘段注说得很清楚“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根据甲骨文卜辞以及相关历史文献来看,殷人崇拜的祖先神大约分为两类,一类为高祖神,一类为先公先王诸神,而根据晁福林先生研究[8],殷人祖先崇拜的主要对象是祖先神且尽量追溯传说中的早期祖先,而“殷人对于高祖先公的祭祀,多用燎祭”[9],即禘祭。

以周人而言,周人之所以“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原因就是他们以为本民族之始祖及其所自出也是神,是本民族的神祇,他死后灵魂得在帝之周围。殷遗宋人《叔尸镈》曰:“虩虩成唐有严在帝所。”说的也是这种情形。正因为先帝在帝所,克配上帝,所以行禘祭时以其始祖配之。孙希旦《礼记集解》引赵匡曰:“所自出,谓所系之帝。禘者,帝王既立始祖之庙,犹谓未尽其远追尊先之意,故又推寻始祖所自出之帝而追祀之。”[10]所自出者是帝,始祖也是自然神,故得用大禘之礼祭之。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权逐步强化,西周以后,先公先王的崇拜与高祖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后来先公先王的崇拜压倒了高祖神崇拜,成为古人主要的祭祀对象。在这种情形之下,用天神尊号来称人王,不但本民族的始祖记其所自出得行禘祭,甚至对一般王也可以进行禘祭,此亦可说是后世之人王皆称“帝”的原因之一。

三、《五帝本纪》中的帝

为什么要把《五帝本纪》作为《史记》首篇,司马迁在《五帝本纪》这样解释:“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11]基本上能看出,司马迁是采取历史文献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对“五帝”相关事迹进行研究的。同时在《五帝本纪》中司马迁反复强调,《帝德》跟《帝系姓》这两篇文献不仅是“雅驯”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献材料“不离古文”。由于“不离古文”,所以其所记内容可以与《春秋》《国语》等文献相印证,而且“其所表见皆不虚”。“古文”是什么?徐中舒先生认为司马迁所依据的“古文”是战国时代六国流传下来的资料,是保存了古代人民对于过去的酋长各据一方及其互相次第代立的史传。这些传说的次第,经过战国的史家们根据当时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从他们生活在私有制社会形成的父子世及观念出发而整齐划一,司马迁就是以这种观念而评定选用他认为是“雅驯”又“不离古文”的资料,抛弃了汉代流传的对于黄帝的许多“不雅驯”的传说,而著成《五帝本纪》。[12]司马迁这种严谨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其实也证实了“五帝时代”是真实可靠的。

从世系的角度来说,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这样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从《五帝本纪》及以降的诸本纪中的记载来看,司马迁坚定地认为《五帝本纪》中的远古帝王黄帝、尧、舜、禹等以及商、周的先世稷、契都是一族的。他们的世系是这样的[13]:

《国语·鲁语上》证实了这一点:“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14]从这段文字中能够看出,无论是有虞氏、夏后氏还是商人、周人,他们所禘的对象只有一人。

司马迁认为黄帝以下夏、商、周诸王朝的开创者都是可以归入黄帝系统的。因此,司马迁这样的设计又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黄帝世系的可靠。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说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事迹“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对那些“浅见寡闻”者则“难为道”也。前文中已经提过,西周以后,先公先王崇拜与高祖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后来先公先王的崇拜压倒了高祖神崇拜,成为古人主要的祭祀对象。以天神的尊号来称人王,对本民族的始祖及其所自出得进禘祭,这大概才是司马迁把《五帝本纪》放在《史记》这部不朽历史著作的首篇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要尊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从《五帝本纪》中能够找到关于黄帝的一些事迹:“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11]。这些记载基本上都是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虽然黄帝时期尚处于文明初始阶段,但是其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巨大。

《礼记·祭法》中有:“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15]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有功烈于民者”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 “民所瞻仰”。结合前文关于“帝”由来的论证以及司马迁对黄帝世系的推崇,能够进一步地体会到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1]邬正刚.探析“帝”从何来——有七种说法、有七种释义、有七种解析[J].中国地名,2013(2):33.

[2]金景芳.谈谈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Z3):35.

[3]夏渌.中华民族的根——释“帝”字的形义来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42.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23;23-24.

[5]王辉.一粟集(上)[M].台北:台北艺文印书馆,2002:17.

[6][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9:8.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6.

[8]晁福林.论殷代神权[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0(2).

[9]何飞燕.出土文字资料所见先秦秦汉祖先神崇拜的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8.

[10]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902.

[1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6;46.

[12]徐中舒.先秦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1992:16.

[13]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8:972.[14]徐元诰撰.王树民,沉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159.

[15]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07.

猜你喜欢
五帝始祖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后稷教稼
黄帝养生园 一个直销企业的诞生
《始祖》心魂在 光焰万丈长
论五帝时代:中国特色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