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外治法干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36例临床观察

2014-05-02 05:56汤红丽雷任国苏春雄马钰婷蓝日春谭劳喜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副作用干扰素医药

汤红丽,雷任国,苏春雄,马钰婷,蓝日春,谭劳喜

(1.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南宁),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医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民族外治法干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36例临床观察

汤红丽1,雷任国1,苏春雄1,马钰婷1,蓝日春2,谭劳喜2

(1.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南宁),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医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目的:观察民族外治法(中医针灸、壮医药线点灸)干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采用干扰素治疗的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针灸组(针灸+干扰素)18例、壮医药线点灸组(壮医药线点灸+干扰素)18例、对照组(单用干扰素)18例,治疗48周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情况。结果:针灸组、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中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灸组患者神经系统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针灸、壮医药线点灸等民族外治法在缓解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副作用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针灸;壮医药线点灸;干扰素;副作用;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病毒科 (hepadnaviridae),HBV慢性感染是世界性疾病,可导致急性、慢性迁移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癌发生,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干扰素(Interferon,IFN)[1]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组分泌性糖蛋白细胞因子,相对分子质量为20 000~90 000,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最早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然而,使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诸多副作用,部分患者常因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而延长或被迫更改治疗药物,甚至放弃治疗,最终达不到抗病毒、阻止感染恶化的目的。为缓解药物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从民族外治法着手,以期寻找切实可行的综合疗法。通过两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获得了一定的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肝科住院部或门诊收治的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灸组(干扰素联合针灸)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20~58岁,平均(34.44±10.20)岁;壮医药线点灸组(干扰素联合壮医药线点灸)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38.83±13.33)岁;对照组(单用干扰素)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2~63岁,平均(35.89±11.19)岁。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2000年“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并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3]。

1.2.2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②合并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及HIV感染者;③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④有严重并发症、干扰素绝对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者;⑤使用过免疫抑制剂者;⑥本次住院前1年内进行过任何抗病毒治疗者,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使用基因工程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由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起始剂量为300万IU/次,观察3~5天后若无发热等症状,剂量改为600万IU/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疗程12个月,随访3个月。

1.3.2 针灸组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的同时联合运用中医针灸疗法,使用顺和牌无菌针灸针(由中国苏州市华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制造),选择肝俞、肾俞、脾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中脘、三阴交、曲池、合谷等穴位,隔日1次,每次5组穴位,交替点灸。

1.3.3 壮医药线点灸组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的同时联合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所需壮医药线(Ⅱ号)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专家楼)门诊部提供。操作步骤:①持线: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cm;②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或其他灯火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珠火即可,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以线头呈“珠火”时效果最佳,切忌明火点灸;③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个穴位只灸一壮。选用穴位及间隔时间均同针灸组。

1.4 观察指标

1.4.1 生化学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4周、48周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

1.4.2 不良反应发生率 症见发热、头痛、皮疹、口唇疱疹、黄疸、恶心、呕吐、纳差、腹泻、肝区不适、焦虑、失眠等。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ALT、AST及T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及48周后,三组患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但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患者肝功能均有所好转,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情况比较 (±s)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针灸组、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针灸组患者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副作用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但针灸组与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表3。

表2 三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 [n(%)]

表3 三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续表2) [n(%)]

3 讨论

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属于“黄疸”范畴,在壮医学中属于“龙路”范畴,由内外合邪所致,其中外因为热邪毒留滞于肝,致肝失疏泄而发病,内因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血气不和,肾气不固,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因此,调理肝胆、脾、肾经络之气,使其条达,各行其道,各施其功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根据中医经络学说,选择肝俞、肾俞、脾俞、胆俞、足三里、中脘、阳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等穴进行针灸治疗,其中肝俞、肾俞、脾俞、胆俞等背俞穴位均各自联络同名脏腑,可针对性改善其功能;另选择多气多血之足阳明经穴位“足三里”, 该穴属胃经合穴,主消化,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针刺之可治肝壮脾、补益脾肾、调节免疫功能,主治一切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腹胀满之症;配穴中脘为胃的募穴,“八会”之穴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降逆调气的作用;阳陵泉是少阳胆经的合穴,肝与胆相表里,针刺之有疏肝利胆、泄热利湿、舒筋活络的作用;三阴交健脾和胃、化湿利水、疏肝益肾,针刺之有调理肝、脾、肾三经的功效;曲池、合谷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穴,针刺之可清热解毒,激发阳明经气。以上经穴配合使用,通过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疏肝解郁、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等治则,可达到调畅气机、疏通龙路、平和阴阳的目的。

壮医药线点灸是以壮医理论为指导,参考经络腧穴理论以及阴阳、三道两路学说建立起来的辨证论治体系,其治疗原则、大法、经络腧穴特征及选穴、组方原则及对各类疾病的防治方法是壮医临床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壮医药线点灸与中医传统针灸两种外治疗法对干扰素引起的副作用均能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两者均运用了经络学说,这为今后临床防治干扰素引发的副作用提供了治疗方案,但其是否能增强干扰素抗病毒的功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1] GSARACCO M RIZZETTO.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use of interfer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s[J].J Drugs,1997,53(1):74-85.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24.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8-25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1096)

汤红丽(1981-),女,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传染病防治。

R245;R512.6

A

1673-2197(2014)24-0012-02

猜你喜欢
副作用干扰素医药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安眠药可以这样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