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
潍坊是齐鲁大地上的一座文化名城。自古人文荟萃,民俗文化久远,以世界风筝都闻名于世,又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书画市场被誉为“中国画都”,更因培育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而名播海内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潍坊市建设“文化创意旅游基地”的重要组成,如何让这些文化载体繁荣发展,是使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的根本。这是给潍坊的一张新考卷。如今的潍坊,正以创新的思维,绽放着文化发展的独特魅力。
中国画都,城市新品牌
在国内的中国书画行业早就流传开了一句话,“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2013年4月21日,潍坊被中国画学会授予“中国画都”的荣誉。这张名片,不仅是对潍坊中国画市场的肯定,也标志着潍坊的中国画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期。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书画艺术大家代不乏人,这为书画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近现代由潍坊走出去的如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刘大为等大家将潍坊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氛围传播到了全国,奠定了潍坊在全国书画市场的地位。
“中国画节”是首次在潍坊举行的全国性中国画艺术活动,也是首次以中国美协名义举办的中国画专题文化艺术活动。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居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落户潍坊,因为潍坊有浓厚的书画艺术品市场气息,还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品集散地。”深厚的传统底蕴、良好的学术氛围、繁荣的艺术市场,让潍坊成为中国画市场的风向标、中国画艺术的试金石。
从2011年首次举办“中国画节”至今,中国画节的声望如春天的风筝扶摇直上,一步步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蜚声国内外的文化品牌。2011年,第一届中国画节搭着风筝会的春风和第四届文展会一同举办,13.4万名市民涌入会场参观,总成交额达到4.98亿元。2012年参观人数达到18.5万,成交额达5.27亿元。2013年第三届画节纪录再次刷新:参加人数达42万人次,实现交易额9.3亿元。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曾表示:“第三届中国画节,是一次中国画的大检阅,代表了当前中国画的一个整体面貌。潍坊作为文化古都,举办画节对自身城市文化的丰富,对于全市广大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画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做到了高端艺术与群众节会活动的有机结合,更实现了公益文化事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成为加速潍坊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而其搭建的桥梁,成为书画名家与艺术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成为参与单位筹建畫廊、丰富馆藏的捷径,成为大众亲近高雅艺术、提高艺术涵养的殿堂。据介绍,每届中国画节都会推动一个大型画廊或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诞生,从金鼎艺术馆、金茂艺术馆,到今明美术馆,都是中国画节结下的文化成果。
中国画节的轰动效应带动了潍坊画廊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本地画廊借助潍坊当代艺术市场繁荣的环境优势和条件,成为现代潍坊艺术市场的主力军。根据估算,潍坊各类画廊、书画室已经发展到2000多家,成规模的500多家,其中不乏在全国有相当知名度的画廊,全市每年举办的大小画展多达几千场,年书画交易额过百亿元。2013年潍坊市画廊协会正式成立,来自全市的140余家画廊成为首批成员单位。这些民间组织定期组织艺术交流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筑牢了书画艺术的群众根基。
中国画节的效应还带动起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使潍坊的旅游、餐饮、文房四宝、框业装裱、印刷等相关行业一度火爆。潍坊逐渐成为书画艺术市场重地和交流合作的地域平台,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书画市场的繁荣进一步提高了艺术爱好者对当代艺术欣赏的水平,潍坊收藏家队伍不断壮大,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群体也加入到书画鉴赏与收藏队伍。
金融机构介入书画产业,潍坊也走在国内前列。早在2008年,潍坊银行就开始关注文化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问题。2009年潍坊银行推出全国第一单书画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2011年,潍坊银行又推出了全市第一单艺术品信托计划;2013年,潍坊银行成立了专门的文化金融事业部,为文化产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潍坊银行已为多家美术馆和画廊等书画企业提供近两亿元的批量流动资金贷款。
“政府办会、企业办展、以展兴业”是“中国画节”筹办的长效机制。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初宝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潍坊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书画产业发展,在政策、投入等各个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加快推进全市书画市场发展的意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合力推动全市书画产业发展。为推动和鼓励书画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入展获奖的作者,如潍坊市设立的“风筝都文化奖”、诸城市设立的“大舜文化奖”、寿光市设立的“农圣文化奖”等奖项。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如青州市将书画产业发展列入市委、市政府工作要点和发展规划,从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画廊实现免税经营。
对于潍坊书画产业的发展,初部长告诉记者,201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书画产业作为潍坊市文化产业的龙头带头板块,将在文化产业中发挥引领拉动作用。下一步,潍坊市将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依托,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思路举措,实施龙头引领、基地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通过繁荣发展书画市场,提升全市书画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产业提升反哺文化发展
“文化能促经济。”改革开放伊始,潍坊人就意识到了。
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1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团体参会,20余国近百家媒体报道,打开潍坊知名度,对潍坊开发旅游、振兴经济做了铺垫。“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潍坊经济发展,风筝会功不可没。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潍坊人更加意识到:轮到文化“唱戏”了,于是“经济搭台”,“反哺文化事业”。“文化潍坊”成为这个城市的软实力。潍坊市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以文化产业养文化事业,以文化事业促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全力提速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潍坊制定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已设立了2500万元的文化事业产业资金,200万元的风筝都文化奖,300万元的文艺创作奖励基金,7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对重点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和文化作品进行重点扶持。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成为通过验收的全国唯一设在地级市的文化产权交易机构。
潍坊文化体制改革也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就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对潍坊市直文艺三院进行资源整合,重新组建打造了充满活力的文化演艺主体潍坊艺术剧院。在公司转制后五年过渡期内,政府面向演艺公司定向购买服务,每年采购数额不少于300万元,用于市里重大节庆演出和下乡演出。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达450万元,占领潍坊市40%以上的演艺市场份额,成为了活跃潍坊演艺市场的重要主体。公司排演的大型现代吕剧《李二嫂的新故事》更一举荣获第十届全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文华导演奖”和“中国艺术节表演奖”,填补了潍坊市“文华奖”空白。
如今,潍坊市文化企业发展到4000多家,资本总额达400多亿元。潍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一批拥有潍坊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包括民俗、绘画、影视、广告、创意、动漫等,使这里成为海内外投资热点,形成文化产业集群規模效应。2013年重点调度的投资过千万的文化产业项目共263个,计划总投资1476亿元。涌现出像青州宋城、中国(青州)书画城、海岱惟青影视城、齐鲁酒地文化产业园、坊茨小镇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2013年潍坊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32.06亿元,占全市GDP的5.25%,同比增长17.5%;文化产业总投资587.9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核心层投资423.8亿元,同比增长11.5%。
一批文化产业园区脱颖而出。潍坊已经拥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6个,其中4家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家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潍坊广告创意产业园于2013年4月跻身“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还有积极推进的文化创意旅游基地建设。寒亭区依托杨家埠风筝和木版年画艺术资源,木版年画年销售收入位居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优秀动漫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潍坊软件园、寿光软件园等动漫产业园区也正在成为动漫企业的聚集区。
这一切实现了文化市场发展的日趋繁荣,也反过来反哺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潍坊市每年有包括风筝会、文展会在内的十多个大型文化节会。除了已经举办三届的中国画节和举办六届的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青州宋城古文化一条街,已经入驻800多家文化商户,年文化产品营销额超过五亿元,其中书画交易额达三亿多元,同时成为展演非遗艺术的舞台,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昌乐宝石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蓝宝石交易集散地,年交易额超过十亿元。与此同时,潍坊市实现了文艺创作的大繁荣,一大批精品力作相继涌现,连续四年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组织工作奖”。2013年,高密籍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大大提升了高密乃至潍坊的文学影响力,为潍坊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家门口的“文化圈”
“以前出来跳舞都觉得不好意思,怕村民笑话,专往灯光暗的地方跑。现在大大方方热情高,哪里明亮哪里站。生活在农村,不比城里差。”寿光稻田镇西菜园村文艺队新成员王红艳的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化活动给农民带来的心理嬗变。
村民参加文化活动方便吗?王红艳很干脆地回答说:“一般步行到广场也就十分钟左右,离家远的不到两里路,方便得很。”
不只是寿光,在潍坊诸城构建的“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农民群众不出两公里就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每个社区均建有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不少于20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不低于5000册图书的农家书屋,全市书屋藏书达到140多万册,市图书馆与所有农家书屋实现了统借统还的“一卡通”信息化服务,让村民们不出远门就能享受文化盛宴。在潍坊,像这样地域特色鲜明、根据群众需求量身打造的惠民模式还有不少。
“把文化工作的重心下移,最大限度地把文化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在潍坊已是共识,通过建设“城乡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这种理念正在成为现实。
潍坊不仅把文化设施建在群众身边,更把文化理念送到群众心间。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设施,为群众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展演舞台。近年来,潍坊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全市1205个社区均建成标准的社区文化中心,980个社区建有标准的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有社区规范化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1438个,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实用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真正形成了“15分钟文化圈”。
在潍坊,“政府花钱买演出,群众免费看大戏”早已不是新闻。潍坊市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办实事活动,全市公共文化(艺术)馆、图书馆、文化站均对社会公众进行免费开放。
如何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长效化?基于这一思路,潍坊在已有风筝会、文展会等文化特色节会的基础上,整合构建“魅力潍坊·浓情四季”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局面。
“这招叫‘李清照穿线,这招叫‘唐赛儿跨马……”在青州宋城古色古香的小巷里,青州花毽第三代传承人李贤臣边表演边介绍。不远处,青州风筝、山东快书、青州龙虎斗等表演也让观众大呼过瘾。青州市历史悠久、遗存丰富,为整合非遗资源,他们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县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为了让这些古老的文化能从资料上、展厅中、电脑里走出来,真正地传承下去,青州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形式,筹备成立了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动基地,每年拨付上百万元的经费,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上街头。从2012年5月开始,宋城中的这条500米长的古街,拥有一支近百人的演出队伍,为游客免费表演,并免费传授各种技艺,成为了“活着”的非遗文化传承展演台。
初宝杰部长告诉记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潍坊市正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文化在助推发展、服务民生上的重要作用,坚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潍坊文化品牌,让潍坊人的幸福生活,深深烙上文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