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居民、非金融企业三个部门的债务对GDP的比例分别为53%、18%、113%。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总体债务的比重最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政府、居民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对GDP比例都较低,但非金融企业债务对GDP比例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各国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差异,使得非金融部门债务率跨国比较的意义不大。对一国而言,其非金融部门债务率的波动更能说明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几年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快速增加显示杠杆率上升较快。
非金融企业负债率高,主要是国有企业负债率高,且过去几年上升速度快。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和融资结构有关。中国的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债权类工具,权益融资不发达。近年来,社会融资总量中非贷款融资比重上升,但其中大部分仍是债权融资。
从非金融企业内部看,房地产企业债务率较高,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债务率较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属于地方国有企业,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债务是以企业债的形式出现的。过去几年,国有企业负债率(负债/资产比例)上升幅度较大,而非国有企业负债率则持续下降。
政府总负债率不高,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快。截至2012年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9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36.7%。加上政府的或有债务共计27.8万亿元,占GDP比重的53.5%,显著低于2011年发达国家平均87%的政府债务率。尽管政府总体债务水平不高,但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引发担忧。
居民负债水平较低,但近几年上升较快。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居民部门负债主要为银行贷款,2012年末为16.1万亿元,占GDP比重31%,其中包括5.7万亿元经营性贷款。
除银行贷款,居民部门负债还包括民间借贷。对于民间借贷有不同的估计,央行2011年调研显示,当时的全国民间融资有3.3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7.1%。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的《银行与家庭金融行为》调查报告估计中国民间借贷总额8.6万亿元,相当于2012年GDP的16.6%。即便采用西南财大较高的估计,包含民间借贷在内的居民部门负债对GDP比例也只有48%,仍大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扩张。虽然政府债务总量占GDP的比重不大,但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并不具有国债的信用,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借债,在性质上属于企业债。而且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其期限错配程度比一般的企业债更大。在地方政府债务真正获得国家财政的信用支持以前,其债务扩张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与企业债类似,甚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