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埃勒·沙龙

2014-04-29 00:00:00黄慧
财经 2014年3期

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只是沙龙的一个名字。追随者感佩其说到做到的王者之风,尊称其为“以色列之王”。

他一生坚定地实现并捍卫着犹太人的建国梦,但这个梦想所造成的伤痛,深入阿拉伯民族的灵魂。沙龙犹如一台犹太国家的“推土机”,碾过阻挡他的一切障碍,因而也被阿拉伯人众口一词地称为“屠夫”。

他在历次中东战争硝烟中崛起,为以色列建国立下赫赫战功。去世后,以色列沉痛缅怀这位铁血领袖,即使曾反对他的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亚阿隆也赞扬沙龙身为领袖的卓越成就。

沙龙曾驰骋疆场,却也不失政治家的精明。无论是战场上的果决还是政治上的让步,沙龙决策的根本均在于国家的利益。他一生笃信,以色列人若要生存唯有战斗。

1928年2月,沙龙出生在巴勒斯坦一个阿肯纳兹犹太人家庭。1929年阿拉伯人暴动时,沙龙的母亲带着1岁的沙龙和他3岁的姐姐四处躲藏。在他的记忆中,母亲直至去世,都在床下放着一支步枪。童年时代与阿拉伯邻居无休止的争斗,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他为犹太国家而战的信念和对阿拉伯人残酷无情的态度。

青年时代,沙龙用实际行动不断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勇敢与残酷。1948年至1973年,作为职业军人的沙龙参加了四次中东战争,屡建奇功。1973年的十月战争中,其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他穿越苏伊士运河,扭转了以色列的败局。

2012年12月,突尼斯女导演伊曼·本·侯赛因出于“让阿拉伯年轻一代直观了解自己的敌人”之目的,决定拍摄一部关于沙龙的纪录片。在接受阿拉比亚电视台采访时,她罗列了自己眼中沙龙的累累罪行,包括1953年盖提巴村屠杀、1967年虐待埃及战俘事件、1982年黎巴嫩萨布拉和沙提拉难民营大屠杀、2002年杰宁大屠杀以及艾哈迈德·亚辛遇刺案。

殒命于上述事件者,不仅有战斗人员,也不乏妇孺。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沙龙看来,战争的游戏规则就是争取胜利,所有敢于帮助和庇护“恐怖分子”的人,即便平民也应被清除。

军事上声名鹊起的同时,沙龙敏锐意识到更多参与政治的重要性,便将军事成就转化为政治资本,于1973年参与组建利库德集团,并当选国会议员,步入以色列政坛。但沙龙这个名字并未远离屠杀、暗杀、定居点、隔离墙等触动阿拉伯人神经的字眼。

2000年,沙龙强行参观阿克萨清真寺,更是引发巴勒斯坦人长达四年的起义。2001年,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对巴勒斯坦的抵抗领袖采取“定点清除”,修建起隔离墙。2002年,占领约旦河西岸,“囚禁”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

生活中的沙龙则是另外一个样子。他受过良好教育,谈吐稳健而富于智慧,且交友广泛。他热爱古典音乐,曾研习中东历史、法律与军事战略。

在政治生涯中,沙龙有过不少惊人之举。沙龙是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最重要推动者之一,且认为由此构建的“既成事实”将使得未来任何领土妥协都变得不可商议。可就在2005年,沙龙突然作出撤除加沙定居点的决定,令以色列人震惊。

人们疑惑,沙龙是否转向温和,巴以问题是否迎来解决的曙光。一年后,沙龙中风昏迷,这些问题似乎变得无解。但就此认定沙龙转向温和却有些牵强。以色列作家阿里·沙维特认为,沙龙有着坚定的信仰,“他的政策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但他的内心却丝毫未曾更易”。

沙龙的转变是顺势而为。他懂得见好就收,坚硬却不失灵活。沙龙曾说,他可以“看着以色列公民的眼睛,说服他们做出痛苦的妥协”。长期担任沙龙高级顾问的杜弗·法伊斯格拉斯在《阿里埃勒·沙龙——个人见解》一书中披露,沙龙撤除定居点的想法始于2002年,他对白宫表示,有一天他会在政治解决的框架内接受清除定居点。

在沙龙的谋划里,撤离加沙是当时最有利于以色列利益的策略。在加沙地区的犹太定居者仅有5000人,而那里却生活着150万巴勒斯坦人。保护5000人所耗费的军力和财力得不偿失。此外,撤出5000人换来国际舆论的赞扬也不失为一种精明决策。

事实上,沙龙政治生涯的最后一个决策并未带来和平的曙光,却冻结了和平进程,阻碍了巴勒斯坦国建立。以军单方面撤出加沙地带,地区陷入权力真空,哈马斯很快夺取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导致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这两片本应属于统一的巴勒斯坦国家的领土陷入分裂。

赞誉也好,骂名也罢,阿里埃勒·沙龙在沉默中逝去。巴勒斯坦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心目中的家园,却也是阿拉伯人难以割舍的故乡。围绕着沙龙的是是非非,折射的正是巴以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久拖不决的苦楚。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拉伯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