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荐书

2014-04-29 00:00:00
财经 2014年3期

新经典

《双重悖论:腐败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美)魏德安著,蒋宗强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12月

作者现任佐治亚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历15载专门研究腐败问题,探索经济与腐败的关系。著有《从毛泽东到市场:寻租,地方保护主义,中国的市场化》等。他在本书中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腐败共存的悖论。

在剖析韩国、中国台湾、赤道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国家或地区的腐败问题后,作者认为,中国的腐败并不是出现在日、韩的那种发展性腐败,而是掠夺性腐败,如不合理遏制则有可能直接导致经济衰败或停滞。中国改革之后腐败才开始恶化,腐败寄生于经济增长,只是腐蚀了改革后经济增长的部分,还未对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危害。但如果不能合理地抑制腐败,中国经济增长与腐败并存的双重悖论将不复存在。

《新金融秩序:如何应对不确定的金融风险》,(美)罗伯特·席勒著,束宇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11月

席勒是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201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著有《非理性繁荣》《终结次贷危机》《动物精神》等畅销书。他还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竞争性市场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他认为,不论股市是否繁荣,我们都在逐步迈入一个全新的经济年代。在这个新经济年代,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繁荣,金融必须为每个成员服务,经济不平等现象将得到根治,其服务必须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以保护各国财富为目的的全新风险管理基础架构和新金融秩序六大理论。从根本上讲,本书阐述的是如何将风险管理的手段运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展示出一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风险管理文化。

知识与情趣

《美国十讲》,资中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作者是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2012 年作者应国家图书馆邀请主持视频讲座,讨论美国问题。本书即源于这几次讲座的内容。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作者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美国已经日益成为国人关注的重点,但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却还存在不少误区。本书阐述的内容大多针对在国人中流行的成见,力图澄清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作者认为,现在人们谈中美关系都是以国家为单位,以国家对国家,若能跳出来谈,比如从普通百姓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她希望中国能够少讲一点“特色”,多讲一点真正的“社会主义”;而美国应该学习做一个正常的国家,不要总想着美国是特殊的。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巫鸿著,毛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这是艺术史家巫鸿的新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京东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东村位于北京东三环路和东四环路之间,也叫大山庄。1992年至1994年之间,东村低廉的房租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一批贫困艺术家聚居,进而组成了前卫艺术的核心群体,开始创作一系列具有高度挑战性的作品。东村也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声名远扬。本书的一个目的在于为荣荣的“东村”照片提供背景:这些照片既是对中国前卫艺术一个关键时刻的极有价值的记录,也是由一位东村艺术家所创作的中国当代摄影的重要作品。

《人权·法治·民主》,罗隆基著,刘志强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10月

罗隆基(1896-1965),20世纪中国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也是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编者刘志强为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法学教授,国内研究罗隆基人权理论的权威学者。

本书选入罗隆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所发表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数十篇,为读者提供关于现代中国政治的思想借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学术理论问题的思考。全书以罗隆基所关心的政治常识为主题,分三辑:人权是什么、法治是什么、民主的意义。作者说理通俗易懂,没有摆出高深的政治理论,而是以常识服人,通过他的文字,亦可深入理解现代乃至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