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松 刘长青 吕瑞琪
【摘要】目的在临床上进行相关的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反应曲线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作用。方法对标准品和试剂空白以及临床标本、质控品等进行测试时所出现的异常反应曲线和正常反应曲线进行研究,同时对产生的异常反应曲线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反应曲线能够有效地反应出临床患者和试剂变质以及不稳定标本测试结果所呈现的异常情况。结论经过研究发现,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应用反应曲线,其能够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同时还能够快速地发现产生异常结果的原因。
【关键词】生化检验;反应曲线;临床;应用研究
目前,临床生化检验中,主要是使用自动化分析仪进行检测[1]。在检测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工作人员只对其进行简单性的维护和保养等,然而对能够提供实时曲线的监测系统则没有进行充分的使用。所以给监测过程带来一些隐患。临床生化检验中,通过对反应曲线的分析,能够快速地找出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找出发生错误的原因,进而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探讨反应曲线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作用,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下是相关报道。1仪器与方法
1.1试剂与仪器仪器: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罗氏校准品和罗氏标准试剂。每天对质控品进行检测,同时要将结果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1.2方法对标准品和质控品以及试剂空白等进行检测,观察其检测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常反应曲线和正常反应曲线;同时对异常反应曲线进行分析。
反应曲线图:纵轴:采用吸光度×10000;横轴:时间;单位:周期。每个周期为10s[2]。然后绘制出相应的反应曲线。如果绘制的曲线不平滑且出现明显的波动,则判断为异常曲线;否则为正常曲线。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和分析。
2结果
反應曲线能够将检测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反应。图1为样本ALT的反应曲线图表,其检测的结果为0U/L。
根据结果显示,当将R2加入之后,曲线就开始出现快速下降,然后其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状态。通过图表可以看出,ALT的浓度比较高。同时曲线还说明试剂的底物被完全消耗,所以反应不是0级。因此,此时所检测出的吸光度是不可信。应该将样本进行稀释之后,再进行检测。如果稀释之后还是异常曲线,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稀释直到得到正常的曲线。当检验工作人员发现出现类似的异常情况,则需要对其他的项目结果进行分析,比如对乳酸脱氢酶等进行分析。
如果其他项目的检测结果也非常高,但ALT则较低或者负数,则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以上AST的吸光度为-5。但是将样本进行稀释之后,则AST的结果为3879U/L。注:图表中的每个周期为10s,折线为主波长数线。
3讨论
临床生化检验中,反应曲线则能够反应出一个完整性的反应过程,不管是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会提供一个很好的线索和依据[3]。然而对于异常的反应曲线,其能够将实验过程进行清晰的反应[4]。其还能够将在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或者仪器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反应,这样为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此外,其还能够避免发生各种医疗纠纷事故。通过对此反应曲线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将一些较为隐蔽的问题找出,同时还能够预防各种系统所发生的误差。经过对反应曲线的分析,能够及时地找出问题所在,进而能够立即进行修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自动化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绝大多数的人工已经开始被机器所替代。目前,多数的样本均采用机器来进行检测完成并进行分析。但是由于机器不会进行应变,其只能按照人类所设置的程序进行运转,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在对机器进行实际操作时,要做好积极地应对和监控措施。此外,反应曲线则是一种很好的监控工具。通过对反应曲线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很直观对检测的整个过程进行掌握,同时还能够找出发生问题的环节,进而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及时修改错误,然后能够进行正确的实验。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利用反应曲线,则只是不停地反复进行实验,则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及材料等,同时还很难发现错误的存在。
在临床生化检测的工作中,准确性是其的生命所在,为了得到正确的检测结果,只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操作和完成。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应用反应曲线,则其是保障检测结果正确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其的应用不能够只是在实验方面,同时也不能够只是说说或者偶尔使用,而应该将其作为平常检验的一个工具,要经常性使用,进而才能使得生化检验工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吕波,黄瑾,曾红科.豚鼠哮喘模型支气管舒张反应曲线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04:596-599.
[2]陈小伟,徐俊荣.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反应曲线计算高活力肌酸激酶[J].江苏医药,2011,08:971-972.
[3]李鹏宇.利用反应曲线监测高值ALT的测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01:143-144.
[4]朱延清.反应曲线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2:1368-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