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生成长为跨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可见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我国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近几年,国内有关小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小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其中,有部分学生心理偏常,表现在学习上的冷热病、骄傲情绪、考试中的焦虑心理;品行上的说谎、嫉妒、冲动、攻击性行为等;人格障碍上的任性、偏执、抑郁、自卑、孤僻等;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心理、猜疑心理、不合群等。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些弊端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谎、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方面。
1.家庭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学校教育不当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因而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有效原则,分层次、多形式、动态发展开展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实际状况,增强教育的个体性、多元化和人文关怀,有教无类,真正理解学生。因此,我们要针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利与弊,采用有效的相应措施,塑造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健康心理。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很好的渠道,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强教师学习,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努力做到家校结合,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3.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结合小学学校的具体特点,灵活创新地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张应小学)
编辑 刘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