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04-29 11:58李悦
西江月·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城中村

李悦

【摘 要】城市面积的逐渐扩大,使得北京存在着大量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北京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城中村”的改造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城中村”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流动人口两方面入手,以社区发展理论作为切入点,探讨北京“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社区发展;动人口

一、引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融入到城市里,成为“城中有村,村里有城,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的地区,“城中村”在从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由于土地、户籍、人口等多方面都属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发展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除了本村村民的自身原因外,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城中村”还聚居着大量的外地流动人口。

鉴于此,北京市决定进行“城中村”改造。北京城八区“城中村”有231个,2010年将启动50个难点村项目。“城中村”改造将最大限度节约用地,建设农民自住房和出租房,鼓励建设高容积率的高楼层、小户型住宅。

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本地居民问题

(一)政府的政策

北京的“城中村”采用腾退的政策,但不回迁,被征的地作为储备之用。以崔各庄“城市一体化”为例,将来要搬到附近的大望京小区楼,新村总占地面积为78.8公顷,建筑面积达120万平方米,计划分3—4期实施,新村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规划有社区服务站、社区文体活动中心、集中绿化广场、社区福利设施、中小学和幼儿园、社区医院等,商业配套用房面积约46316平方米,基本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二)社区发展理论下的对策

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只要农村地区的大多数人广泛地参与社区决策和社区活动,就能实现农村地区的变迁。因此,该理论注重发掘与培养农村地区的地方领导人才,发掘地方资源,强调民主程序、志愿性的合作、居民自住与教育等。而崔各庄的社区并没有做到这些,他们虽然很期盼可以早点儿搬迁,因为大望京离崔各庄离得并不远,而且还有补助。但是,至于补偿的费用并没有被告之,这让很多村民心里都没底。

搬迁以后,有部分村民可以变成百万“富翁”(可以高达180万-200万),但是,他们住进楼房后,就会彻底失去土地。崔各庄由于是城中村,有很多外地人在此租住房子,他们可以靠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养活自己,高者可以达到5—6万。可是搬到楼房以后,房租肯定会涨,租房子的人也会相应减少。同时,他们也担心搬迁后虽然成为了城里人,但是有可能会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

鑒于政府的政策,社区可以做如下对策:

(1)村委会改居委会。这是消除“二元”结构的重要标志。村委会改居委会抹平城乡差异的鸿沟,众多救助政策的配套,让农民变成市民的同时,真正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

(2)“农保”转“城保”是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安定的“保障”。因此实现“农保”转“城保”是村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重要特征,也为“城中村”改造提供良好的环境。

(3)农村居住社区化代表了未来农村居住的发展方向,是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决定因素,超常整合、重点培育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中村”改造的重中之重。因此为实现城、村区域基础同构同享这一目标,就必须依照实际拥有耕地现状,依法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及要求,改善“城中村”的公共设施,建设与城市等同的富裕、文明、现代的文明社区。

(4)城郊农民市民化是中国农民发展的重大命题,政府用撤村建居的办法推进城郊农民市民化至少有一个方向性的积极意义,那就是有可能通过政府干预,避免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让城郊农民像农民工那样以劳动力个体的方式,暴露在资本与市场面前,在理论上可以让农民以集体的方式实现群体角色转移,农民为此付出的代价可以更小,转变过程可能更快更平顺。

三、“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流动人口问题

(一)问题突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也越来越快。由于城市中住房租金的逐渐高升,大量的流动人口聚居在“城中村”。如果说“城中村”改造对国家的城市规划是有利的,即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原村民也可以住到环境更好,更有保障的房子里。那么,对外地的流动人口来说则是一个噩耗。

(二)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政策

政府认为,这些流动人口为北京提供了很多服务,活跃了北京的市场,实际上对这些外来人口进行服务和管理,也就是为北京市民提供服务。“城中村”改造要体现对外来人口的人文关怀,提供有效服务和规范管理。外来人口的安置问题解决好了,治安、卫生等“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所以,“城中村”消失后,这些外来人口居住成本会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像为市民修建经济适用房一样,也为他们搭建交通便利、具备基本生活设施的廉租房。

(三)社区发展理论下的流动人口

部分流动人口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工资普遍不高,造成了他们住房的边缘化,导致了“城中村”租房市场的火爆。崔各庄的流动人口大致分为家庭式居住的农民工,大学生,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家庭式居住的农民工中,妇女大多做家政,保洁类工作,男人大多做体力活。城中村取消后,他们的子女无法继续上学,只好去更远的地方找便宜的房子。大学生中有一部分是搞美术的,由于宿舍费太贵,只好在城中村租房子住,而他们租住的房子在城中村中只是一般的房子,房租在350元一个月,公用卫生间。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工资较低,只好在城中村租住,虽然工资不好,但也能租得起好一点儿的房子,房租在500-600元一个月。

虽然“城中村”的居民搬到新的小区楼后,租住在此的流动人口会减少很多,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依然会有外地人来此租住。为了保障这类人群的权益,社区应在政府的指引下,或者和公益组织配合,为租住在此的流动人口营造一个安定的环境。融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黎昕.中国社区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谢守红.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则[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3]熊光清.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展新,侯亚飞.城市社区中的流动人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鲁哲.论现代市民社会的城市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乡差距与政府统筹[Z].社会工作文选,2008(3).

[7]毛丹.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 2009(4).

猜你喜欢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庄子后裔每年放弃千万租金 将深圳一城中村打造成“石头村”
保障社区综合体
——城中村改造实验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