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海花
【摘 要】当云计算成为信息储存的主要方式,大数据的信息发布在数字信息进程中不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被时代到我时代的大信息社会背景中,新媒体下的自媒体运用其本身特性是如何把握其平衡关系,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云计算;自媒体;平衡关系
前 言
如今,自媒体越来越流行。从某种角度上,博客可以称之为曾经的自媒体的滥觞。但在国内,自媒体却是在微博、微信等“微”字头的平台上逐渐为大家所熟知,且大多集中在科技报道和评论.自媒体不仅是灵活,个性化的报道,而且它不必标榜客观,拘泥于写作规范,也不必去刻意迎合大众口味,其次它是一个一人或极少个人供稿的媒体而且它是可持续的,换句话讲,它存在一定的盈利模式。但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自媒体会是场持久的革命,但在这场革命中,该如何把握其平衡关系以其所带来的影响力也是极为重要和广泛的。
一、言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现在学界多借用传统媒体中舆论形成的四个层次“触发点→信息传播→意见交互→合意”来分析自媒体中舆论的形成。同时,研究中还对自媒体中的舆论分为群体舆论和公共舆论两类,将带有情绪的个人意见和名人作为意见领袖出现区分清楚,分别探讨在另类舆论氛围中自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在新媒介这个受众至上的运营理念来讲,做自媒体必须有一颗敬畏之心。要为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个字负责。[1]某篇报道靠点评出名的一位小生Gogoboi以自身独特的见解点评明星着装,从一名时尚杂志编辑变成了微博写手,他还直言到:我用生命娱乐大众每天花10小时在微博上,这就是我办的一本杂志,每天花两页在广告上不算过分吧。而对于另外一批拥有发言权的草根的加入,让整个话语世界具有了由下而上的主导力。没错,微博公众平台推送评述或观点性文章,如果逻辑成立,即使角度稍带些怪异,文本不那么精简,,也可以能看就过了,本就是一家之言也没什么对错之分。但也有一些文论没经考论就娓娓道来。要知道,现在的媒体大众对于信息所追求的更多的是内容上的,倒不是娓娓道来的陈词滥调。而在诸多探讨自媒体伦理尺度的论文中,张燕的论文《悲天悯人:锱铢必较与包容大度——自媒体的伦理标尺》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比较认同的:“对公锱铢必较,对私包容大度是自媒体‘职业道德应当遵循的伦理标尺,在这个标尺中充分展现了自媒体悲天悯人的价值追寻和人文关怀。”关于这点所展示出的媒介魅力,在某个程度上无疑是令自媒体在力求公证的同时权威了自身的责任价值。
二、把关人到报道者的关系
从把关到报道,参与者到传播者的角色互换,即由过去被动接受媒体提供信息,变为主动去寻找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由过去单纯接受信息,变为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制作,传播及反馈。[3]
新媒体信息流动的自由和便捷性,使得任何人不仅可以经济便捷地接受,获取信息,也可以方便快捷地以多种方式制作,传播信息。一些并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的网民,手机拥有者,博客,播客们,开始主动地在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借助新媒体工具采集,并以手机图像,手机短信,博客日志,DV,网络群聊,网络论等新媒体形式发布她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创作出“用户制作内容”。虽然她们中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专业的新闻业务素质,也没有“合法”的记者编辑身份,但她们的参与对传播者角色的重新界定,已开始“使大众媒体时代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2]
首先,“报道者”的内涵与外延在地域性,行业性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扩展,广大用户是对传统媒体记者职业的消解,任何想要写作,有写作能力的人,懂得一点写作技巧的人,鉴于这基础上的分享,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理性和全面。
其次,公众的“话语权“将得到体现,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垄断发言,而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用户制作内容将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一场革命。从没有发言权到拥有话语权,人们看食物的立场观念和态度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会有明显的变化,及其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都会聚焦于身边的每一件事上,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参与,报道以及评论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话语权得到实现和体现。
对于“把关人”的信息,我个人更推崇“把关人”信息加以“报道”,因为“把关人”信息容易闭门造车容易孤芳自赏,同时也不赞成没有内容的把关人信息过于泛滥的充斥着自媒体。为了避免个别的强烈个人主义,我们则需要更多的是媒介间的监督,分享和交流。
三、情怀与营销的关系
做自媒体的人大都是有情怀,更不失为有思想的人。可情怀和思想有时会产生冲突。在处于个人媒体中---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的模式中,当多数人的情怀在不断得以共享交流,直至上升到另一个物质层面的运营模式时,话题就该到达思考的阶段了,譬如研究一家公司,原本可以更深入一些,更专业一些,但碎片化的信息洪流和快餐式的消费节奏让一切打折。本色的角度告诉自己该是这样,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一拍大腿,专业也要吃饭的嘛。那么这其间的情怀也就晋升到了吃饭的精神层面了。就好比城市的狗爱吠人,乡下的狗怕生人。该是吃饭的时候,“城乡差距“也就不大了。中国的确是个人情社会,就连人情也在快餐式的赶路,换句话说,这也不失为一种人情的资源整合,越是人情,越是盈利。
为自己谋口饭吃,这是个不争的真理。但不能完全迎合外面的世界。实际上我們有的时候低估了部分读者的专业水准,有的时候则常规地对读者阅读习惯标签化。在我看来,至少直接冲钱而经营自媒体的同学,99%都比较困惑。这感觉就像大跃进,还是得厚积薄发的好。
【参考文献】
[1](美)简宁斯·布莱恩特(Jennings Bryant),道尔夫·兹尔曼(Dolf Zillmann).媒介效果[M].华夏出版社,2009.
[2]包冉.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时代[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