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丹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人们善于用图像来记录现实生活,对于图片的处理,能够反映出人们的对美的追求,不同种类的图像展现技术展现不同的外在世界,图像处理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条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图像的合成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实现对事物的把握。
关键词:图像合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从21世纪起发展至今,信息已经逐步确立了它在社会活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图像处理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图像处理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图像融合的技术,在处理图像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像的精准和形象可靠的描述,对于遥感、医学、计算机、军事等方面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一、图像合成技术的研究意义
图像合成的方法综合了图像的分析和提取、图像的边缘检测和图像的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多个源图像融合成为新的图像,使得最后的图像能够减少冗余,呈现出高清的图像和信息,尽可能的满足图像的高清晰程度和辨识度。图像融合的主要思想是将一个数学模型把多个图像传感获得同一个场景的多个图片,通过处理综合成一个满足特定的需求和应用的图像的过程。
由于图像合成技术适用于多个行业,所以提升图像处理技术的操作手段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图像处理技术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丰富图像的成像手段,带动图像融合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方面,扩大了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层次,促进信息技术行业不断的提升信息图像处理的能力,对于外部世界的表述更加形象和具体,呈现相关产业发展的和谐氛围,形成双赢的发展场景。
二、图像合成技术的主要形式
根据融合处理的数据类型和应用场合不同,图像融合系统的基本形式主要分为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时间融合,时间融合是指对来自同一传感器的、对同一目标或场景在不同时间的一系列图像进行融合处理。这一图像融合特点具有连续性和快捷性,对于现象的反应更加直观和全面。
其次是空间融合,空间的范围更加的扩大,指在同一时刻,对来自多个相同(空间位置不同)或不同传感器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空间融合展现的多个对象的特点,处理技术更加的丰富,有更多相对的参考图像,通过对比和融合能够找出图像处理的异同之处,真实的反应图像的特点,合成出符合要求的图像。
最后是时空融合,时空融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来自多个相同(空间位置不同)或不同传感器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相对与时间融合和空间融合,时空融合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加的全面。
三、图像合成技术的研究走向
近十几年来,图像融合已成为图像理解、计算机视觉以及遥感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医学、测量、工业及军事领域。而像素级图像融合获取的原始信息量最多、检测性能最好、应用范围最广,且是各级图像融合的基础。因此,对像素及图像融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義与应用价值。
不论是哪一种处理技术它们从创立到发展再到进步最后达到一个顶峰,都离不开应用需求的巨大推动力,粗犷的理论经过实践应用的打磨才能变得完美无瑕。图像合成技术也是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推动,逐渐的渗透到医学、测量、工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并得到了更好的应用。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进步。
对于我国的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图像处理技术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丰富,在国内的图像融合技术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基础框架和体系,所以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通过学习和创新,再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探索出属于我国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特点的技术手段。针对我国发展需求现状,未来的图像融合技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
第一,在对医学图像及多聚焦图像融合研究的基础上,将算法进行推广,应用于遥感图像、红外图像等其它类型的图像融合领域,针对各图像的具体特点改进算法,从而得出更普遍的融合算法体系,提升医学图像精准度。
第二,在工业技术发展中,图像合成技术能够提升画面的整体效果,微小的差别带来的生产效率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工业生产强调的效率,从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的生产,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三,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图像合成技术更有利于整体的战略部署和场景的模拟,对于地形和敌情探测都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到图像合成中去,对增强现代性的军事实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未来图像合成技术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技术角度和应用角度不断的探索图像处理技术对现代科技的实际效用,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便利和发展的空间。(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敬忠良,肖刚等.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覃征,鲍复民,李爱国.数字图像融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 赵荣臻,赵忠明,崔生.数字图象处理导论[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帆.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