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

2014-04-29 11:25沈渡文
艺术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石棺墓主画像石

沈渡文

摘要: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棺,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一区域的历史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的画像石棺所呈现的观念做一次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丧葬;石棺;事死如事生;观念1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文化的由来

中国丧葬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孟子认为,上古时代原本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把尸体丢弃在山野沟壑中就罢了。[1]但后来人们看到死者的尸体被野兽吞食,被苍蝇等叮咬,觉得不合人情,才将尸体掩埋。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距今27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有土葬的风俗,在山顶洞墓葬里,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和一些其他人的骨头,显然这是当时有意安放在洞里并加以掩埋的。人骨周围散布这赤铁矿粉末,女性骨头外的土里发现七颗经过磨钻,制作较为精细的穿孔小石珠其表面均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此外还有燧石石器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品,[2]从这些遗存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已有了人世间外存在另一世界,那里的人与阳世一样生活观念,同时也有了人的肉体和灵魂可以分离的观念,因此也产生了简单、朴素的丧葬习俗,并希望人死后到另一世界中,也能和人世间一样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灵魂不灭的生命观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半坡人小孩的墓葬,用做盖子的钵和盆的底部都有人工打制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为了让死去小孩的灵魂通过,与亲人自由相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男性坟墓中多随葬石刀、石斧等,而女性坟墓中多随葬纺轮、骨器等,反映了生产的分工。当时的人们已为死者准备了死后生活的场所和用具,并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将亡魂引导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灵魂、祖灵、祖先崇拜等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观念。同时地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丧葬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葬式。我们汉族主要是土葬,第二种葬式是水葬。海上的渔民和船民去世后,地方那么小,没办法处理遗体,只有往水里丢。第三是树葬。树葬就是把尸体或装有尸体的棺木放在树上让鸟来啄食。第四是天葬,西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丧葬形式。第五是悬棺葬。在很多地区,如小三峡、浙江等地都有这种葬式。第六是瓮棺葬。把尸骨放在小陶罐里,上面开个洞,可以让灵魂逸出升天。原始时代很多地方很多民族是采用这种葬式的,特别是对死去的幼童。还有二次葬、割体葬、白云葬、草灰葬、室内葬等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和人本思想的发展,在诸子百家的文献中,清楚地看到从早期墓葬遗存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生活的世界建构为三部分,即天堂、阴间和人世间。人生活在人世间死后为鬼,鬼有双重性,肉身归之土地,魂魄升入天堂,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或继续“生存与生活”,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与控制下,厚葬文化盛行起来,特别是到了汉代的时候,汉代人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类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完全用现实生活来为死者构造地下世界,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3]这种现象在许多汉墓中均有发现,如古城汉墓,墓葬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砖彻多室墓,由墓道、通道、前室、后室和耳室几部分组成。出土器物有釉陶仓、釉陶井、陶狗、陶鸡、五铢钱等。总之汉代墓室和墓上建筑均按“事死如死生”的观念建造,整个世界是完整的,有天地万物、社会生活和冥界图像。每个小系统就是整个墓葬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古人看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

2汉代崖墓和石棺的特点

汉代之墓葬形式及种类众多,常见的墓葬类型,有土圹木椁墓、崖墓、空心砖墓、小砖拱券墓、石墓数种。大型土圹木椁墓除帝王外,诸侯王及达官显贵亦多采用。小型的用一穴一棺,民间也甚为流行。东汉崖墓则盛行于四川一带,古代的四川地处偏僻,经济和社会属于自给自足的状况,从而在艺术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秦朝统一巴蜀以后,中原文化大量传人,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繁荣发展。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汉代四川地区也大兴厚葬之风,不过又有不一样之处,便是崖墓和画像石棺在全国十分有特色,其他地区的崖墓,如河北满城汉墓、徐州楚王凌汉墓群、山东九龙山汉墓等,不止数量不多,而且基本出现在西汉时期,到西汉晚期几本消逝了。而随后四川的崖墓才开始大量出现,并迅速在该地区风靡,影响到了云、贵和鄂西一带。

与崖墓相关的葬具是石棺。据《华阳国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石椁为纵目人冢。”这说明,至少从春秋时期起,蜀地已经有了制作石棺石椁的风俗了,在我国现存的近百座石棺中,四川汉代画像石棺的数量占全国的画像石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成为四川画像石的一种特色样式,在石棺上刻画图像,就成为我们所研究的画像石图像,它也成为四川地区汉画像石的主要特色之一,四川画像石棺艺术已经达到中国汉代艺术比较完美的境界。之所以如此,一是棺材是墓主的核心地位,崖墓石刻艺术最具精华的东西都必须几种于此,二是从材质上来看,石棺所选的材料也有可能是青石头,或者青红砂石,或者硬度在500帕斯卡以上的红砂石。[5]由于这两种因素,崖墓石棺、石椁的雕刻尤其精细,风化程度低于其他雕刻,是其在崖墓雕刻保存最完整的。四川汉画像石的图像系统虽然包括社会现实生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仙祥瑞等诸多题材,但是没有舍棄否定现实人生的观念,而是希望人生能够永恒延续和升华,折射出了汉代人的一种进取精神。

3画像石棺中的事死如事生观念

图1为彭山1号石棺,棺系青砂岩所凿,棺身长2.23米、下宽0.73米、上宽0.7米,棺盖为弧形顶,该棺年代为东汉中晚期,该石棺1983年出土于彭山江口乡双河崖墓,现存在四川乐山博物馆。图像两端各绘有一阙,样式别致,高高耸立。双阙在四川画像石曾有“天门”的榜题,[6]这就意味着进入双阙就进入天门了,此幅图像似乎可以如此理解,图像分上下层,下层绘有肩生双翼的鹿仙,振翅挺尾的朱雀相对而立。左右站立两位持物恭迎者,似为守护天门之人。主人通过这里可以到达上层。上层图像为仙境,中部有二人,其中左边应为墓主,高冠长袍,悠闲漫步,好像刚到此不久,右边一人为仙友,一为墓主,二人似乎在交谈,左边有辟邪,肩生双翼,尾巴劲翘姿态奇娇。右有天马,毛发耸起,昂首挺立。骏马立于苍劲的树下,树边有人跪地,似在给马饮水。这些神灵、仙人、等艺术形象,却不过是人间具象的变化组合,将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浪漫的为死者组成了一个仙界的形象化的天地,即为死者开辟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能羽化成仙的、有伦理道德规范的、充满这安乐生活的境界。这种“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人们对人生的重视和企图死后对人生的效仿。

图1仙境画像石(彭山双河崖墓石棺一侧)图2宴饮、车骑出行画像石(乐山市沟嘴崖墓石棺一侧)图3舞蹈、百戏人物画像石(璧山县1号石棺一侧)墓主生活场面是指直接体现与墓主本人生前生活相关的画面,其主要内容有宴饮图(如图2)、乐舞百戏图(如图3)、博弈、抚琴、田猎等。这些内容构成了当时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方式。[7]墓主的财富资产这类画像内容主要有粮仓、楼阀、武庫、厨房、厄厨、仆侍、部曲等。它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各种财富资产的情况,将这些内容总汇起来便可构成当时庄园经济的主要内容,也是墓主所想过的上述这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它也被移植到人们想象的仙境之中。过去,人们对于这些画像内容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情况做过大量研究,但对于这些画像为什么会在墓葬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出现,墓葬建造者的意图是什么等问题却涉猎较少。诚然,汉代社会崇尚富贵,“崇高莫大于富贵”(《易·系辞上》),因此这些内容的出现有夸耀墓主生前富贵生活的含义,但其目的还不仅在于此。它们在墓葬中出现,与人们的丧葬观念有直接的联系,具体地说,即墓主祈望能将其生前的财富和荣华富贵的生活带入另一个世界—仙境,而他们理想中的仙境生活,即如同自己生前的生活一样。我们可以发现,汉代人们想象中的和画像中所表现出来的仙人生活,主要也就是这些内容。此外,如果我们再仔细辨认,还不难发现有时在这些画像中也直接出现了凤鸟、白鹤之类寓意仙境的瑞鸟。这就提示我们:此为仙境而非人间。由此可知,墓葬中出现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汉代画像石艺术和汉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和生死观念密切相关,若对这种为死者丧葬服务的画像石的艺术观念进行进一步分析,它的终究结果还是为生人的。反映了汉人在死亡的时候对现实人生的依恋和驱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参考文献:

[1] 齐涛.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贾兰坡.山顶洞人[M].龙门联合书局,1982.

[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刘宗超.砖石精神[M].西南大学出版社,2009.

[5] 范小平.四川崖墓艺术[M].巴蜀书社,2006.

[6] 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88(2).

[7] 施玮.“祥瑞”在画像石棺中的意义再商榷[J].传统与创新,2005.

猜你喜欢
石棺墓主画像石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Who Designed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朝阳龙城区出土的辽代石棺——兼谈辽代朝阳地区佛教的发展
“梳妆楼”墓主考浅析
与赵琦先生商榷
岳麓秦简《廿七年质日》所附官吏履历与三卷《质日》拥有者的身份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