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年画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2014-04-29 00:44吴欧红
艺术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民俗

吴欧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B760041摘要:桃花坞年画的继承和发展的背后,是深厚社会经济、文化的积累,桃花坞年画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苏州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缩影,透过它重现了当时苏州社会经济、文化和风俗。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社会文化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河里的瑰宝,它具有四百多年历史,集中反映了江南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民风,也代表了吴地文化的信仰和内涵。桃花坞年画的题材丰富,画面乡土气息浓厚,色彩搭配艳丽,极具装饰性。

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基础,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积淀以及社会需求能力。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地理位置上利用水路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行业分工细化,而且手工业极为发达,苏州逐渐走上了全国经济中心的道路,为桃花坞年画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逐渐繁荣的经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文人墨客擅于诗词歌赋,为桃花坞年画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以及题材来源。另外,明清时期的节俗非常多,在每个大小节日,必有各种礼仪活动以及娱乐类的活动,元宵节的灯会,立夏的称人,中秋的走月亮,冬至的拜冬等等,这些苏州文化特有的礼仪娱乐活动也成了桃花坞年画创作的素材。再加上苏州素有文风,社会上层的文人雅士的一些情趣嗜好、欣赏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市井阶层,市井阶层希望通过不断模仿文人情怀和品味,达到抬高自己社会地位的目的,这个阶层的“附庸风雅”,给桃花坞年画增加了不少的韵味,年画创作者们把文人情趣不着痕迹的加入到大众题材的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人风气与世俗之风逐渐结合紧密,从而形成了一种风尚。另外一方面,在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洗礼下,苏州文人雅士有机会与市井文化有了更深层面的交流,给他们自己的创作里更多的加入新的元素,开始变得平民化和世俗化,他们引领了苏州社会文化风向,影响并加快了苏州市井文化的发展,市井阶层对文化的追求也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这里的世俗文化具有一种特有的儒雅之气。这样的独特的文化积累,使得桃花坞年画的发端和发展有了极为深厚的艺术土壤。在技术基础方面,桃花坞年画得到了“姑苏版画”技术的有力支撑和良好的继承。一件优秀的版画作品是集中了画工、刻工、印工共同的努力,姑苏版画的成就也就是得益于成熟的技术支持,那么桃花坞年画良好地继承了这样的技术。首先我们来看画工的情况,明初,著名的职业画工周臣,他专为苏州的画舫创作各类画稿,他的门人弟子中最出名的是唐寅和仇英,就是这样出名的画家也给画舫制作画稿,随着吴门画派的崛起,对职业画工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就间接或直接培养了一批具有很高水准的职业画工。其次是刻工,苏州自古就不乏雕镂名工,各类手工业之中的雕镂佼佼者不计其数,到明末清初的时候,苏州已经是江南著名的刻书中心。再次就是印刷技术,套印技术对于版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明代徽州工匠发明的涂版的方法印刷出了不同的颜色,后来金陵的吴法祥在这个基础上,使用“饾版”和“拱花”的技法,使得套印技术日臻完善。这种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到苏州之后,对苏州版画的色彩影响巨大。由此看来,桃花坞年画的兴盛正是综合了社会经济、文化积淀以及工艺技术成熟等众多因素的必然结果。

近代桃花坞年画中大多是苏州地区市民生活为题材,充满了生活气息,凡是有关苏州民众生活中的节庆、民俗、信仰、娱乐等,在桃花坞年画中直接有描述。近代桃花坞年画可以说是一部苏州民生的百科全书。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和承袭的各种行为模式和生活文化。因此,民俗活动体现了特定地域内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民生的历史变化,就年画本身而言,它就是民俗的一部分,它的发端来自于年俗的需要,而制作、张贴年画又成为整个社会风俗的一部分。从桃花坞年画中可以看出近代苏州民俗生活丰富,民俗活动名目繁多,这一点可以查相关资料得到印证,道光时期记载苏州地区民俗活动的笔记《清嘉录》共记载了242条吴地民俗,同时代的《吴郡岁华纪丽》更是收录了307条风物习俗。从桃花坞年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州的民俗活动并不局限于年节岁时的迎神祭祀,无论春夏秋冬,每一季节都有各种各样的进香、赏灯、游戏、玩乐等室外活动。苏州民众直到近代,依然坚持通过民俗活动,来调节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交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俗大多是明清以来的传统节俗的延续。另外,我们可以从年画中看到民众的宗教信仰。最初的年画应是起源于神灵的崇拜,驱邪避凶和纳福迎祥是最初的主题,也是之后民间年画主要表达的内容。近代苏州民众的信仰崇拜比较繁杂,没有系统,信仰的神灵也没有严格的谱系,总的来说这些信仰不属于任何系统的宗教。民众只从各类传统信仰中摘取满足自己实际需要的神靈进行崇拜,这种信奉大多是功利的,这就说明了这种民间的信仰只是基于现实生活和实用性。

桃花坞年画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发挥着它特有的社会价值,桃花坞年画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对市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起到了调节市民与社会关系的作用,引导并且影响了社会民众的道德伦理,传播并且融合了文化知识,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近代社会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比较缺乏,物美价廉的年画成了最好的选择,另外,年画中的题材内容大多来自于大众喜爱的戏曲和小说,让中下层的民众乐于接受,这也就衍生出了桃花坞年画道德教化的功能,民众通过年画了解历史故事,了解传统的人伦情理、礼义廉耻,不露声色的做到了寓教于画。近代世界格局动荡,偏安与东南一隅的苏州也不可避免的处于冲击之中,但是也成就了桃花坞年画充当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这些在民众间流传的政治题材的年画,透露了民众的爱憎和价值判断。与近代苏州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太平天国战争,在国内现存的24幅有关太平天国战争的年画中,桃花坞年画占了1/3。鸦片战争后,反帝斗争成风起云涌之势,苏州虽然没有直接受到军事打击,但也是最早受到西方列强入侵的地区之一,传统文化和繁荣的经济和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因此在桃花坞年画中出现了不少反帝题材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民众的政治感情,在民众间宣讲了国家存亡的紧迫,起到了团结民众的作用,客观的支持了反帝运动。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流入我国,各种新鲜事物开始在近代苏州社会中出现,这种新鲜事物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是稀有昂贵的,所以只有社会上层的人才有机会接触。于是在桃花坞年画中产生了这样一批专门描绘西洋事物、西洋风俗的年画,这类“西洋景”年画为普通民众开拓了眼界,并且传播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

近代苏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积累、政治风云和民众心态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桃花坞年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桃花坞年画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投射出苏州近代的社会变迁,映射出了近代苏州的时代风貌和民风民俗,是研究近代苏州社会最好的图画资料。笔者试图从社会史的角度分析考察桃花坞年画的取材及其艺术特色,围绕年画的道德教化功能和传播新事物的功能,探讨了桃花坞年画的社会价值。作为社会万象的万花筒,近代桃花坞年画的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过程又纵向反映了近代苏州由盛转衰的末世情态、传统文化在社会巨变之下的反抗和失守以及江南社会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裂化和演变。现在桃花坞年画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期待着桃花坞年画能在保护和传承已有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积极关注当代生活、社会思潮,用独特的艺术语言继续谱写新时代的篇章。参考文献:

[1]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M].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嘉宾出版社,1991.

[2]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其普查的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5(1).

[3] 蔡利民.苏州民俗[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4]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桃花坞年画民俗
冬季民俗节
牛年画牛
民俗中的“牛”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年画
民俗节
缸鱼年画之旅
桃花坞与梅花岭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