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历史上的土司制度

2014-04-29 07:54杨卓如
大理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土官云龙土司

杨卓如

云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白族、阿昌族、傈僳族、彝族、回族、苗族、傣族、汉族等8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这里就是雟、昆明、焚、比苏、哀牢人等众多古代族群活动的地方,唐代以降,摆夷人(今傣族)、阿昌族、蒲蛮人(今布朗族)、焚人(白族先民)、傈僳族、彝族罗武人等逐渐成为了云龙境内的主体民族。清代,又有一些苗族人从贵州、文山等地陆续迁入并定居在这块土地上。

元、明、清各朝代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土司制度。云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过土司制度。

一、元、明、清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土司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创始于元代,完备于明代,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元代创“蒙夷参治”之法后,在地方政权中逐渐以官职授土人酋长。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任命土酋夷长为官,土司职官有: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诸司。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有土总管、土府同知、土通判等。元代在云龙设“云龙甸军民总管府”,这也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云龙”这一地名(在此之前,今云龙县境内于西汉元丰二年在澜沧江以东设“比苏县”和在澜沧江以西的漕涧等地设“雟唐县”。唐宋两代,云龙为南诏、大理国属地)。除“总管”一职仅元代设置外,其他职官名目,明清两代一直沿用。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这时,云龙县境内一直到六库、兰坪等地都归“云龙土知州”管辖。

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力。

土官一经授职,即为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

土官必须对中央朝廷承担贡赋之责,朝贡,是对中央朝廷臣服的象征:纳赋,是归属中央王朝版图的义务。

土司拥有自己的军队。总的说来,土司的军队只是承担守土保境的职责。

土司制度到明代有了新的发展。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或“诸夷纳土,乃各因其酋长立为宣慰、安抚等官”。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有较深入的了解,朝廷意识到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姓相擅,世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知名好,乃易为统摄,故奔走惟命”。所以,袭用元朝的办法继续在云南保留土司制度。

明王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土官时,又多用汉官为辅佐,或土官为正流官为佐贰,或流官为正土官为佐贰,视土官势力强弱而定。明王朝在土司中参用流官,意在加强对土司的控制与监督。任土官以顺其情,设流官以制其势。

“土司”本是一种民族自治制度,也是官名,是一个自治区域的首领。土司是世袭继承的,虽然要经朝廷批准,授以印信,但土司在其统治、管辖范围,完全可以自定种种“土政策”,征纳税赋,摊派徭役,生死予夺,朝廷概不过问。土司、土官与普通百姓之间是人身依附的主仆关系,具有浓厚的奴隶社会色彩。例如,身为土司者,除了同宗女子外,对其辖下的任何出嫁的女子都享有“初夜权”。新娘拜堂后必须送进土司府留宿三夜,让土司代除“邪气”之后,才放回夫家。

土司制度既是一种政治统治制度,又是一种经济剥削制度,它是在适应奴隶制和农奴制分散统治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土司制度发展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各地土司长期在一地自恃雄长,世有其土,世有其民,世有其政,在各自的辖区内独断专横,成为称霸一方的统治者,权力欲不断膨胀,生活上日渐骄奢。因而对境内的土民在政治上实行残暴压迫,经济上采取残酷掠夺,强暴恣横,为所欲为,充分暴露出土司制度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疏,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奏请立即推行。他建议对不法土司用计擒为上,以兵剿为次;使其自动投献为上,勒令纳土为次;既要用兵,又不专恃用兵。以武力相震慑,力争以政治手段解决。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原来土司只交纳很少的贡赋。而将残酷掠夺属民所得的大量银两尽收于己。改土归流后,变革赋役方法,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二、土司制度在云龙历史上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如前所述,云龙的土司制度,肇始于元代在云龙设立的“云龙甸军民总管府”。土司制度在云龙历史上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明代在云南各地普遍推行土司制度。云龙的土司制度,也在元代设立“云龙甸军民总管府”的基础上得以完善和发展,在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亲自部署调集了30万大军,任命傅友德为主帅,蓝玉为右副帅,沐英为左副帅,进军云南。云龙部落早氏酋长的管家段保率领云龙土人前往军前效劳,在攻克大理中立有军功。沐英等人奏请皇帝,将元朝设立的“云龙甸军民总管府”改为“云龙州”。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授予段保云龙土知州的世职。同时,在云龙各地都普遍设立了土司,委任土官治理。现在的兰坪的大部分地区和六库一带,当时都归云龙州统辖,因此后来在清乾隆年问设置的六库、老窝两土千总,均受云龙知州的节制。云龙的土司,多数是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率众归附而被任命的,也有一些则是跟随沐英等人征战云南中立有军功而被任命的,因此云龙各地土司中,有很多是外地人,例如箭杆场字氏土司,是原籍武定的彝族罗儛人,随明军攻克大理而被授予箭杆场土巡检世职的:有一些本来还是汉族人,云龙有很多白族人家的家谱中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南京应天府大石板柳树湾”,就是由于这些人的祖先中有跟随沐英等人征云南后落籍并融合于当地白族等少数民族中。这样,就在云龙确立起了从明代洪武十五年开始直至天启元年改土归流时(有的地区例如六库等地甚至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的长达328年(239年至567年)的土司制度。

历史上,在云龙,土司官秩有土知州、土州同、土巡检、土舍等文职;有土都司、土守备、土千总、土把总、土目等武职。土司都是世袭的,一般都是父子相授,即子继父职。凡是没有儿子的,一般由弟承继,也有的由侄子承继,还有以嫡妻(原配)承袭的。在明清两代,凡是袭职的,都要上报中央王朝核准。凡土司,每两年或者三年,要给朝廷进贡一次,并且各自按照当地出产的土产、谷米、牛马、皮布折算成银两,统计上报到朝廷的吏部。土司对当地的少数民族的统治十分残酷,土官及其一家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处于土司统治下的少数民族群众却连人身自由和起码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受尽剥削和压迫。因此,在云龙,曾经先后发生过反土司的漕涧白族首领何天恩的反抗、蒲满人的反抗、天登傈僳族的反抗等斗争,打击动摇了云龙的土司统治。“以夷制夷”的政策对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但是也严重地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随着明清两代云龙地区盐业的发达和银矿、铜矿、铁矿等的发现和开采,云龙地区出现了“商旅辐集”的盛况,工商业兴盛起来,出现了商人屯垦,外地汉族商人大量涌入云龙经商和开矿。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关系在集镇地区和工商领域出现了重大变化,土司的农奴制土地所有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农奴制经济制度逐步解体,也由于土司制度生产关系的落后性和反动性,农奴不断反抗,加速了云龙的土司制度在天启年间已经水到渠成地走到了崩溃的地步。天启元年,由于政治、经济的深刻原因。在云龙实行“改土归流”。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改土归流”这一政治措施于清代雍正年间在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下,更是积极推行。而云龙的“改土归流”却早在明代末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的云南封建统治者认为“三江以内宜流不宜土,三江以外宜土不宜流”,因此位于澜沧江以东的云龙境内各土司和云龙土知州也就在天启元年以后逐渐被废除掉了,而代之以流官管理;而澜沧江以西的土司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在清乾隆年间,又设置了六库、老窝两土千总。“改土归流”以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例如实行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边远地区的统治。民国初年,在六库成立了泸水设治局,六库等地从云龙县划分出去。《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三记载说:“民国初年,李根源等建议改兰州土舍为兰坪县,并改老窝、六库、埂登、卯照、鲁掌等五土司为县,名泸水。”后来,老窝又一度划归云龙,直到1975年,才又一次划归泸水县。

三、设置于明代洪武十五年的云龙土知州

云龙土知州,设置于明代洪武十五年。关于云龙土知州段保氏的情况,多种史料均有确切的记载。

《滇系》第三十五卷《土司上》载:“云龙土官段保,洪武中以州来归,授土知州,沿至段绶,卒。子嘉龙袭,其妻纵虐,失夷心,族舍进忠计诱漕涧夷杀嘉龙而篡之。庚申秋,道府诱擒进忠,械系省城论死。以其地为流管治,给嘉龙子踩冠带铃,束其众所部夷二种,夸弱移强。其三崇山后,又有垫蛮,嚣戾好杀。”

《大理府志》卷十载:“又云龙土知州自段保始,明沿至段嘉龙,为进忠所杀,夺其位。后擒进忠,诛死,设流管。知州给嘉龙子踩冠带铃,束其众。”

雍正本《云龙州志》载:“段保,四川威远籍,明洪武十六年,率众归附,攻佛光寨,擒普颜笃,十七年颍川侯题授世袭,掌印土知州。”

《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三《土司考》载:“云龙州土知州段保,盖元代大理总管段宝之族也。保之祖为云龙酋长,明兵克云南,保率所部归附,从征普颜笃有功,翅改元之云龙甸军民府为云龙州,遂以保领州事,传至绶,绶传至嘉龙,妻纵虐,失夷众心。其叔父土舍段进忠谋夺其职,计诱漕涧夷杀嘉龙而篡之。巡抚沈敬玢檄兵备熊鸣岐擒斩嘉龙(疑为“进忠”之误),奏改知州为流管,时万历四十八年也。天启中,嘉龙子踩有剿寇功,给冠带铃束夷众,传子德寿,后废。”

在段保的籍贯问题上,《新纂云南通志》的说法与其他各史料的记载是有很大矛盾的。其他史料都称段保是四川威远人,现旧州土官坟群也记载段保系“四川威远人”。而《新纂云南通志》却认为段保“盖元代大理总管段宝之族也”。1253年,元忽必烈灭大理国设立云南行省。元初大理国最后一位国王段信苴被任命为大理总管,并允许其世袭。段宝是段思平的后代,因此,如果按照《新纂云南通志》的说法,段保为“段宝之族”,那么段保的籍贯就应当是云南大理而不是四川威远人了。而《云龙记往》也记载段保是“四川邛州威远人”。《云龙记往》的作者是生活在云龙的董善庆,整理者王凤文是清代的云龙知州,比成书于民国年间的《新纂云南通志》的作者掌握的材料可能要更原始一些和更可靠一些。

《云龙记往·段保世职传》记载,段保年幼时随父亲迁居到云龙,后与四川人李贯章共同辅佐阿昌族酋长早褒。李贯章为人阴险奸诈,诡计多端,当地少数民族称他为“神”:段保比较正直和厚道,当地少数民族称他为“佛”。李贯章施展阴谋,灭了早氏,夺取了酋长的职位。段保企图为早氏报仇,但又自量势力不敌,不敢下手,李贯章也提防着段保,企图杀掉他,以除心腹之患。段保闻讯,把自己的数万金银财宝散发给各山头目,自己则携带剩下的一部分财宝打算逃回四川原籍。段保离开云龙后,李贯章愈加横行无忌,把早氏的家族后裔几乎杀戮干净。

段保回四川,正值洪武十四年,在途中,听到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讨云南,傅友德、蓝玉、沐英已破云南,移兵大理的消息,就返回云龙,招募了少数民族士兵四十余人,投奔沐英,跟随沐英进攻大理。闰二月,明军击破了元行省平章段氏及大理宣慰段明兄弟二人。接着“分兵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关(在丽江),下金齿(今保山);由是车里、平缅(今德宏一带)等处相率来降。”云南全省平定。于是,段保带兵打回云龙。这时,李贯章已被各少数民族头领所灭,听到段保返回,都来迎接,表示愿意服从他的指挥。段保表示,要复立阿昌族早氏的后裔为酋长,但早氏已经被杀的杀,逃的逃,没有一个人了。各部落的酋长都一致推选段保。于是段保就在云龙开始行使管辖权。洪武十五年(公元1383年),沐英奏请朝廷委任段保为云龙土知州。他在蛇山(即今旧州上老街)立寨,开始在当地少数民族中推行汉族人的衣服穿戴,派“书记”教人识字。雪山(今漕涧)、鹿山(今表村)、卯山(今老窝中元)、凤山(属中元)等各山及山谷的少数民族,都来贡物。段保任命随自己从征的头目分别到这些地方,对当地人口户籍进行登记,多次呈献到沐英那里。这时,大理等地赋役繁重,人们纷纷为逃避苛捐杂税来到云龙。所以云龙的人口渐渐多了起来。土地也逐渐被大量开垦出来。段保就像正式设立有州县一样,收租收税,开田种粮,接受明王朝的政令。

云南全省平定以后,元朝残余的蒙古贵族和云南的农奴主、奴隶主势力仍然不断进行反抗。盘踞在浪穹(今洱源)佛光寨的普颜笃发动叛乱,防守顽固。傅友德传檄段保,前往参加征讨。段保“率夷兵千余人”与普颜笃展开激战,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活捉了普颜笃,平了普颜笃的寨栅。

段保在征讨普颜笃的战役中立下了军功,沐英把段保的军功和组织云龙的政绩上报朝廷,明太祖赐段保为云龙州掌印土知州。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段保死,其子段海袭了土知州的职。那时,云龙的田地一天天开垦得多了起来。外籍移居云龙以及到云龙做生意的商人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本性善良,不善计算,因此在与外籍客商的交往中往往吃亏,受到客商的剥削,当地土著群众就一天天地更趋贫困。因生活贫困,有的人死于饥寒;有的被迫离乡背井,迁徙他处。这样,外来移民越来越多,当地土著居民在比例上却逐渐减少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段海带着皇帝给段保的委任状到京城进贡朝贺。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段海编制了云龙的山川形势地图,再次进京,献给朝廷。明成祖朱棣诰命段海,赐“奉训大夫”,核准其世袭云龙土知州。同时还封赠了段海的母亲。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段海死去。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段海的儿子段亨袭了土知州的职。段海去世时,段亨年纪尚轻,少数民族居民不服从他。段亨在位三年就死了。段亨的儿子段荣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还在襁褓中,因此这段时间无人理事。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朝廷在云龙州设置了一个流管巡检司代理执政,但这个流管的职权只能管理汉族,却不能管理少数民族。有些少数民族就干起了以劫掠为生的行当。段荣逐渐长大,他生性聪敏,异于常人。于是就请文人为师教他读诗书,这时云龙境内才开始有了学校典籍。

早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2年),段荣还是一个横抱的娃娃时,就开始在名义上承袭了云龙土知州一职。到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因段荣能够治理各少数民族部落,朝廷给他正式颁发了土知州的大印。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段荣死去。到了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他的儿子段铭袭了职。这时段铭年纪幼小,不能理事。前设流管巡检司仍沿袭下来,形成了土流兼治的局面。巡检司每次有上报的文件,一定要到土司衙门盖章。段铭的母亲常常认为麻烦,就把大印交付给巡检司,以免他再来打搅。等到段铭长大成人,要自己行使土知州的职权时,流管巡检司已经换了人。段铭向新巡检司索要大印,新巡检司借口因为是前任移交的,不能交出。段铭就使用武力,把大印强力夺去。巡检司把这件事上报上司,于是就废夺了段氏的土司世职,同时把这个流管巡检司也罢免了。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在云龙州设置提举司,主管盐政,兼管外籍民政。当时,少数民族人民不服提举司的统管,各自散乱。土司虽然已经被解除世职,但各部落少数民族依然听从土官的命令。服从土官所派的劳役和使唤。提举司掌握了这个情况,就请求服从土司的调度、指挥,奏请朝廷重新授予段铭云龙土知州的世职。

段铭死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他的儿子段鸿承袭世职。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段鸿死去。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段鸿的儿子段怀金袭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段怀金死去。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段怀金的儿子段良弼袭职。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段良弼死。这时由于他的儿子段耀年纪幼小。就由段良弼的弟弟段文显承袭了土司世职。段耀渐渐长大成人,为了争夺土官职位,企图杀掉叔父文显。段文显也随时提防着段耀。段耀向人民征收赋税贡物,少数民族像对待段文显一样对待他,两处都交纳赋税,两处都去服役。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段文显死去。段耀趁机率领傈僳族五百余人抄了段文显的家。把段文显的妻子儿女杀戮一空,只有他的小儿子幸免于祸。这是由于段文显的手下的一个舍目段早邦事先探听到了段耀要发动兵变的预谋,就带着段文显的小儿子段绶,连夜渡过澜沧江逃走了。提举司把土司衙门内的这一“宫廷政变”事件报告给上司,上司传檄各土司捉拿段耀,把参与兵变的段耀党羽全部诛杀,同时赦免了段耀,革除了其土知州的世职,将他降为定西岭的巡检。段耀赴任途中,到达凤峪,饮毒药身死。

自从段氏被革除土官世职后,云龙州的少数民族无所统属,互相抢劫、斗杀的事件屡屡发生。这时。粮赋已经有了定额,五井一带有很多人在澜沧江外购置田地。但因睹哕哨间多有强盗,由五井到江外的交通梗塞。秋季庄稼成熟了,但五井一带的人却不能前往收租,州人对此很不满意。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段早邦带着段文显幼子段绶。从邓川州返回云龙五井。向当地头人酋长诉说事情始末,要求他们保举段绶袭职。后来发生盗贼案,段绶因被牵连而被囚,五井人很同情他,又利用他能够止息盗贼案件的发生这一点,报告提举司,提举司将此情况转申上司,批准段绶复袭云龙州土知州的世职。段绶在各地关隘要道设立哨卡防守,盗贼就全部平息下来了。

这时蒲蛮人居住在东山,有一个蒲蛮人叫双日,忍受不了土司官繁重的劳役,决心反抗。他聚集了蒲蛮50多人,谋划杀掉土官,推翻土司的统治。他们扎起竹筏,连夜渡过澜沧江,屯驻在蛇山上。段绶发觉了蒲蛮人暴动的企图后,匆忙召集附近头人20多人,趁其立寨未稳之时,攻入蒲蛮寨栅。蒲蛮队伍仓猝应战,且夜间不知来兵多少,结果寨栅被攻破,慌忙退至澜沧江边。渡船很小,一次不能容得下十个人,蒲蛮人争着渡江,把船都扳翻了。眼看着船即将沉没,已经上了船的人慌了手脚,拔出刀子砍扳船人的手,吊在船边的人都掉在了大江之中。

第二天,段绶继续围剿搜捕蒲蛮人,对蒲蛮人进行大屠杀。不管男女老少,参加或不参加暴动的全部抓起来,捆住手脚,投到波涛滚滚的澜沧江中。经过这次大屠杀,在云龙境内的蒲蛮人绝迹了。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段绶死去。他的儿子段嘉龙,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承袭了土司的世职。这时,一个叫段嘉凤的人,自称是前土官段良弼的后裔,应该袭职。他联合一些少数民族,自称新主,建立政权,与段嘉龙分庭抗礼。段嘉凤到漕涧依靠当地白族人何天恩与段嘉龙对抗。何天恩以傈僳族首领喇猎为总管,自漕涧挺进赶马撒,出兵松牧,聚集傈僳族、白族、阿昌等少数民族兵卒1000多人。土官段嘉龙急忙逃避。何天恩率兵攻破五井,接着转而进攻永昌(今保山)。因永昌官兵防守坚固,攻城失败,退回云龙,扼守澜沧江渡口。

段嘉凤、何天恩等人在云龙造反,惊动了驻守滇西的沐国公。他急忙征召知县徐司明,率领各地土司前往云龙征讨。在各路土司兵马的镇压下,何天恩的军队被消灭了。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云龙提举司被废除,仍然任命段嘉龙为云龙土知州。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土司支庶段进忠、段进义、段考纠集一些少数民族酋首,发动内乱,杀死了土官段嘉龙。段嘉龙的儿子段綵向各土司告急求援,各土司联合进剿,活捉了段进忠。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经过几次战乱,云龙的土司制度已经急剧衰落,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在云龙实行“改土归流”的措施也就水到渠成了。事实上,云龙的“改土归流”除了蒲蛮人的反抗斗争,段嘉凤、何天恩造反,段进忠暴乱等一系列战争严重地打击和削弱了云龙土司的统治力量是其直接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云龙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发展所造成的必然趋势。首先,土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奴隶制或者农奴制,土官对各族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必然要受到人民的不断反抗。同时,土司势力的存在,不利于明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因此,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取消土司制度,而代之以由中央直接委派、掌握的流官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云龙土司制度急剧衰落的重要原因。自从大理、保山、四川一带的客籍人(其主体为汉族白族人)陆续进入云龙境内,开荒垦田。以及外地商人纷纷到云龙进行贸易活动以后。内地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使原来处于农奴主土司统治下的落后的农奴制、奴隶制经济不同程度地陷于封建制生产方式的包围之中。外籍白、汉族群众与当地原有的白族、摆夷、阿昌、蒲蛮、傈僳等各族人民处于共同的经济生活之中,其影响日益深远。

明代中叶以后,外籍人开垦出的土地已经出现了买卖、租赁和集中。土地高度集中于土司一家的所有制由动摇走向了解体。明代在云南大量开采矿藏,云龙的大功厂的铜矿、白羊厂的银矿以及云龙境内众多盐井的开发,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政府实行盐商“中纳法”。也叫“中开”。就是“招商输粮而与之盐”。盐是国家专利经营的。国家规定一定的折算比例。盐商把谷米缴到国家需用军粮的地方。以换取指定的国营盐场或盐井的“盐引”(提盐单),提取的盐允许自由贩卖。这样,生产食盐和各种矿藏的云龙一时间“商旅辐集”,各地商人纷纷前来云龙投机。有的前来开矿,有的前来行商。商人是唯利是图的。缺粮的地方粮价高,就地购粮交纳或长途运粮缴纳,成本都很高,利润不大。因此,他们就用少量的资本招募内地的贫困农民,到云龙五井和旧州地区开荒屯种,在明初开荒三年不上田赋的政策下,用剥削来的生产物(谷米)就地换取官盐去贩卖。这类屯种的土地就称为“商屯”。“商屯”实际上就是一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云龙记往·段保世职传》中有关当时五井地区“客商”集中土地和“五井商人置田于江外”的记载,就是这一新的生产关系的情况反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在云龙的萌芽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奴制、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嘉靖三十五年。云龙土知州第一次被革除世职以后,把澜沧江以西属于他的大片庄园卖给了五井盐商,庄园的庄民,实质上已经由农奴制经济剥削下的负有徭役的农奴,转化为封建地主经济剥削下的实物地租的农民了。土司的没落与农奴制经济的崩溃,给“改土归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土归流”以后,第一任流官知州是贵州人周宪章。他首先在今旧州三七村建立知州衙署,“设学校,抚流离,清田亩,定甲里,裁冗,减课,经营尽善”。周宪章作为“改土归流”后的第一任流管知州,在振兴云龙文化,安定社会秩序,裁减官僚机构,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做了一些事。后因“云龙以盐务为要”,崇祯年间,公元1629年,知州钱以敬移州治于雒马井(今宝丰)。

四、明清两代在云龙境内还设置过众多不同等级的土司

明清两代,除了云龙土知州以外,在云龙境内还设置过众多不同等级的土司。现择其主要者概述如下:

1、漕涧土千总及漕涧境内先后设置的土守备、长官司、土都司、土把总

漕涧土千总。设立于明代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沿袭至清代道光末,相传460多年。

明代洪武十六年,西平侯沐英征云南到达金齿(今保山),漕涧阿昌族酋长早纳率土部归顺沐英,于是沐英授予早纳漕涧土千总世职。

到了清顺治十八年,左文灿以堵御功授土官长官司;乾隆十二年,文灿曾孙左世英随征秤戛夷贼有功,授土把总。《清史稿》记载说:“漕涧土把总,居漕涧。清顺治十八年,左文灿以堵御功授土官长官司,子停袭。乾隆十二年,文灿曾孙左世英随征秤戛夷贼有功。授土把总,世袭。”

清顺治十八年时,漕涧属永昌府管辖。管辖范围:东至雪冲山顶(今三崇山),与旧州接壤;南至栗柴坝(今保山中和),与保山接壤;西至孙足河口,与保山接壤;北至分水岭,与老窝接壤。管辖着今漕涧、民建一带地方。漕涧早(左)氏土司先后世袭过土千总、土守备、土都司、长官司、土把总等世职。

漕涧土千总承袭的世系,早纳之后有早握、早伦、早贝、早强、早南、早该、早贵、早柄、早应登、早包等共十二代,经历两百年左右。到第十三代早陶时,娶了何氏,生下三个儿子,长子早万相承袭父职。万历年间,早万相在平息何天恩和段进忠造反中立下军功,公元1619年,朝廷恩赏冠带,改赐姓“左”。从此,漕涧“早”姓土司及其后裔就改姓了“左”。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7年),何天恩、王盘等联合反土司,早万相便随同永昌府派出的官员镇压何天恩、王盘等。后来,何天恩、王盘等失利,遭到官府的毒手被杀,而早万相则因镇压有功,被明政府改赐“早”姓为“左”姓,赐名左万象,并提升为世袭漕涧土官守备之职。随后,阿迷州(今开远)土酋长沙定洲起反,左万象又奉命前往征剿,他的二儿子随征阵亡,左万象被加赏为土都司之职。

左万象共有七个儿子。先娶李氏,生了文学、文贤、文俊、文灿四子;随后,左万象又娶刘氏,生了文伟、文星、文彦三子。文学早年就病亡了,文贤随父亲征战阵亡,文俊承袭父职。后因有病让位给弟弟左文灿。后来,因腾越明光(今腾冲)被土匪袭扰,腾越官员上书要求调兵协调剿除,经腾越、云龙双方商定,派左文伟前往明光防守。于是,左文伟带着生母刘氏和文星、文彦两个弟弟以及弓弩手100多户迁驻到明光。

漕涧的左文灿承袭土司世职到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遇到清朝部队征云南,左文灿首先去归顺,于是受到永昌军民府的赏赐,让他照旧管理漕涧地方政务。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云龙以盐设治,四方划县,从此,漕涧划归云龙管辖。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值平西王吴三桂坐镇云南、贵州的割据势力临近覆灭,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蟠在清政府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逃回云南老巢的时候,漕涧土司左文灿接到原任天津总兵田镇的命令,集结兵力协调副总兵冯良珠,防堵云龙渡隘,听候指挥,配合其他各路兵马集中大理、蒙化(今巍山),直抵省城昆明,收复长期被吴三桂占据的地方。于是左文灿受到田镇赏赐的银牌一块,并加授为漕涧土官长官司。

这时,顺宁(今凤庆)要道失守,叛兵打进永平,田镇兵败,左文灿等只好撤兵前往救援。想不到此时鹤庆、丽江副总兵何尚荣又到云龙渡隘,大事不遂,左文灿坠阱几乎身亡。恰好这时清兵攻占了昆明(公元1681年11月),吴世蟠自杀。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七月,总兵鲁启昌奉提督命,让左文灿协调官兵防堵云龙要道。左文灿防守要道半年左右,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正月初一,碰到溃退的吴三桂部将胡国柱窜到云龙表村。于是土官兵马齐集到铁门槛堵截。共俘获叛兵93名。同日,胡国柱等六员首领,在表村扎下营盘,并探知土官兵已四面围攻,堵截甚严,胡国柱料想难以冲出重围,于是在初六日上吊自杀。初七日,王、李两个首领也自焚身亡。初十日,叛军刘总兵到铁门关去投降。二十日左文灿派二儿子左奎同守差押解胡国柱等尸柩到永昌府去投验。二十三日,左文灿把缴到的13颗伪印上交永昌。二十五日,左文灿与宣差与众官兵押解投降的几个首领去永昌。于是,提督因左文灿有功,给与奖励。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正月二十八日,左文灿病亡。左文灿的嫡长子左元世袭中断。后来。云龙知州考虑到漕涧是边防要塞。委派左元继续治理漕涧一带。左元死后,他的儿子左朝玉仍旧被委派管理漕涧政务。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左朝玉的儿子左世英率领土团练,跟随清将领总统官谢缶去镇压称戛(今泸水境内)的少数民族起义,事后被朝廷封赏,并授予他漕涧土把总的世职。左世英的大儿子左纯祖后来承袭父职。嘉庆十年(1805年),左纯祖的大孙子左亨泰承袭土把总世职。驻在赛鼠。管理漕涧。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左亨泰儿子左大雄承袭父职。接着参与了镇压大唐隘(今腾冲县内)的傈僳族起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左大雄奉命去南甸(今梁河)办理刀承绪反抗朝廷案。事后,朝廷加赏他土千总的职衔功牌。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左大雄又亲自率领土练700多名,前往镇压了上江(今怒江州境内)李波妹、传四等傈僳族和回民的起义。因此,又被清政府赏换守备职衔。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三月,左大雄奉清政府命令,去永昌协助镇压当地的回民起义。这年五月,督师堂贺、抚部院陆的联合上奏,请求赏加左大雄土守备职。道光二十六年冬月,左大雄又带兵1500多名,参与镇压顺宁(今凤庆)、云州(今云县)、缅宁(今临沧)等处的回民起义。

就在左大雄日益骄横的时候,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爆发了。各地回民和少数民族民众纷纷响应,声势浩大。咸丰七年,杜文秀攻陷大理,不久在大理建立了政权,派骠骑将军杨荣打通西线,攻下云龙五井地区,通过旧州,从表村西进,打下漕涧,联合当地回民等少数民族,建立起了政权。漕涧土司制度,随着农民起义势力的发展壮大,日趋瓦解,逐渐衰亡,直至崩溃。左大雄的后代渐渐演变为地主,土司制度不复存在了。

在漕涧土司统治的460多年里,当地的各族人民遭受着土司的残酷统治。漕涧土司曾经先后在漕涧、仁山等处修建了衙门,现在仁山的苗丹还有土司衙门遗址,还有士兵驻扎过的“营门”的地名。丹梯也设过营盘,有“营盘山”的地名。土司凭借着强大的士兵武装,进行野蛮的统治,曾经激起包括阿昌族、白族、回族、傈僳族等各族群众的多次反抗。

2、箭杆场土巡检

箭杆场土司衙门设置在今关坪自新的字衙,近代亦称“字衙土司”。

《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说:“(明)太祖授武定府土官知府以其次子字忠为邓川州箭杆场土巡检”。(按:明代,云龙东部顺濞江流域属邓川州浪穹县管辖。)而雍正本《云龙州志》则说:“字忠,武定土官安慈之次子,洪武十五年颖川侯定大理,授浪穹县土巡检”,即箭杆场土巡检。清代康熙二年,箭杆场土巡检司才改属云龙州。

《大理府志》卷十说:“云龙箭杆场土巡检,明洪武十五年。有武定土知府之次子字忠者率众归顺,授土巡检后,从阿氏讨平安凤之乱,至(字)显道,不愿袭职,由明经出身,以子(字)题凤承袭。本朝(注:“本朝”指清朝),凤投诚,仍受世职,康熙二年改属云龙州,今子世昊现袭。”

《清史稿》记载:“云龙州箭杆场土巡检,居箭杆场。清顺治十六年,土巡检字题凤归附,仍授世职。旧属邓川州,康熙二年,改隶云龙州。”

《滇系·土司下》说:“云龙箭杆场土巡检,元时有字忠者,武定土府之次子也。明洪武开滇,率众归命,授土巡检,后庭宣屡从,讨安铨、凤朝文诸贼,沿至元勋,从征屠酋,有功,陛州同,子显道以明经不愿袭职,孙题凤袭。死,子世昊袭。世昊死,子日方义未袭。死,孙生文袭。生文死,弟生民袭。”

箭杆场土巡检的辖地十分广阔。据《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记载:“箭杆场所管东至白蜡涧碧落岭七十里,南至马鞍山干海子一百六十里,西至澜沧江一百五十里,北至罗甲山石塔云浪七十里。”也就是说。包括现今澜沧江以东云龙县的大片土地,以及现在属于洱源、漾濞、永平与云龙交界的大片地区。总之,辖有罗平山脉、顺濞江流域的广大区域。无论从领地的广阔或者是从势力的强大上看,箭杆场土司在云龙诸土巡检司中都是较大的一个。

箭杆场土巡检的第一任土官字忠,原籍武定,是彝族罗儛部土官武定路总管安邦的后裔。安邦系元代时封的土司,传其世职到弄积的时候,正值元亡明兴之际。弄积的妻子商胜,是一个杰出的少数民族妇女,她招谕民众,迎接南征的明朝大军,归附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弄积次子字忠,率领一部分罗儛部族士兵随明军攻克大理。因而。明太祖仍然授给弄积以武定府土官知府的世职,同时,授予弄积、商胜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字忠为邓川州箭杆场土官巡检世职。弄积的大儿子袭了武定土知府后,传到阿英。弘治年间,阿英进京朝贡,明孝宗非常宠信他,给阿英赐姓“凤”。而在箭杆场任土巡检的字忠后裔则一直以字为姓,世袭巡检。传位至字廷宣时,正值武定土司安铨、凤朝文造反,字廷宣就跟随邓川土知州阿国桢前往进剿,平了安铨、凤朝文之乱。字廷宣与风朝文是同一个祖宗的亲属,而在平乱中字廷宣却奋不顾亲,因此,上司嘉奖他大义灭亲的行为。

天启初年,箭杆场土司传位到字元勋,字元勋跟随明朝驻滇部队征讨四川宁州地区叛乱的酋长宗明,立下战功,陞为州同。字元勋的儿子字显道,致力于学业。当地诸生因为他通晓经典而举他为乡贡进士。他不愿意承袭土官职位,就由他的儿子(字元勋孙子)字题奉袭了职。

清代初年,清军平滇,字题奉投诚,清朝仍然授予题奉土司世职,以州同的职衔行使土巡检司的职责。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箭杆场改属云龙州。字题奉死后,儿子字世昊袭职。字世昊死时。他的儿子字昉义早就死了。所以由他的孙子字生文袭了职。字生文死,他的弟弟生民袭职。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3年)字生民死去,儿子字隆恩袭了职。字隆恩死后,儿子字朝章袭职。字朝章死后,弟弟字经朝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袭职。

清代末年,箭杆场字氏土司已经日趋没落,字朝经以后就后继无人了。据关坪地区群众说,字氏土司家道中落是在咸丰七年以后。杜文秀在大理建立政权,派杨荣西征保山,其中一支部队在路过关坪时,放火烧了土司衙门。土司家的财产、山约地契,均被付诸一炬。土司财产多落入他人之手。经过农民革命战争风暴的打击。土司家族不仅在经济上一蹶不振,而且在政治上也一落千丈。到了民国年间,箭杆场土司后裔更是陷入了困境。在民国十一、二年的时候,因数年不缴土地税,土司后裔字缢(此时还自称土司)被抓到县政府,被关押起来。当时,土司的很多土地已经被别人占去,但土地税的账仍然挂在土司家族的户头上。他家里只好卖掉附近的一片田地,缴120元,把字缢赎放出来。

3、十二关土巡检

云龙十二关(今长新一带)在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设置土巡检司。洪武十六年,邓川州玉泉李智跟随傅友德、沐英征剿盘踞在佛光寨(今洱源县境内)的元朝将领普颜笃有功,被授予云龙十二关土巡检世职。

李智死,儿子李福承袭,后传李顺、李祯。

李祯的儿子李文潼袭职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奉命去征讨普安州的叛乱有功。

李文潼的儿子李伯琳,袭职后于明正德年问(公元1506年至1521年)被调去征剿十八寨的匪患,后来,又参与了征剿滇南元江坝的叛乱。

李伯琳的儿子李嗣源,万历年间袭职,在公元1573年到1620年间,多次奉调征铁索桥、耿马、老姚、栗栗、顺宁府等处,立有军功。

李嗣源的儿子李应朝袭职的时间是万历四十年左右。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十二关由邓川州改属云龙州。

李应朝死后,儿子李世凤袭职。沙定州匪乱,李世凤参加把守要道,盘获劫贼,后来又随征攻占大理。

李世凤后承袭土巡检世职的依次是:李震龙、李国柱、李续智。

沿至清代,据《清史稿》记载:“十二关长官司,在府东三百里。清顺治十六年,长官司李恬森归附,仍授世职。”

云龙十二关土巡检。共承袭了三百多年时间。土司的衙门设置在今长新的豆寺。豆寺现在还有“官村”的地名。

4、顺荡井土巡检

顺荡井土巡检司设置于元代,首任土巡检李良。《滇系》记载:“顺荡井巡检司土官李良,元时管军百户,倡众归议,从鹤庆知府董赐入朝,除土巡检,后以罪失其官。寻复之,平荞甸安铨、凤朝文之变,咸以功著。万历初从征岳凤亦有功,后沿至李继武袭,万历四十五年改属云龙州。”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李良是一个元朝时“管军百户”的“军屯”小头目,因为在元末明初号召人民归顺明朝而被授予顺荡井土巡检世职的。但后来由于犯罪而丢了官,不久又复职。在征讨武定叛乱的土官安铨、凤朝文和后来征讨岳凤的战斗中均立了军功。而且,顺荡井原属邓川州,直到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改属云龙州。

5、师井土巡检

师井土司的始祖杨胜的籍贯,不同史料中有两种说法。《滇系》说他是“邓川州玉泉乡人”,雍正本《云龙州志》又认为是“贵州贵阳人”。

《滇系·土司上》记载:“师井巡检土官杨胜,邓川州玉泉乡人,洪武中率众来归。以粮济师,授土巡检。迨杨时从征安铨、凤朝文效力。后沿至杨勋袭,天启初改属云龙州。”

《大理府志·职官·土司》记载:“师井土巡检杨胜,明洪武中,以粮济师,授世袭巡检,后从征安、凤之乱效力。天启初改属云龙州。”

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杨胜“率众归附”,并且以粮食接济明军,跟随西平侯沐英征南有功,被授予师井土巡检司的职衔。以后,到了第八代孙杨时,又跟随知府征讨在武定叛乱的安铨、凤朝文立下战功。沿袭到天启初年,杨胜的第十代孙杨勋时,师井巡检司改属云龙州。

杨勋的儿子杨弘极袭职以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有一股傈僳人“抄劫州境”,杨弘极组织土兵“防守救护、保全八井”,接着又为官军当前驱。攻克干海子,“招降叛夷,缚解元凶”,因此立功,被授予州同职衔。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杨弘极投降清军,清政府仍然授给他原来州同的职衔和土巡检司的世职。

师井土巡检的世代谱系,雍正本《云龙州志》记载,从洪武十六年杨胜率众归附,随西平侯南征有功,题授师井世袭土巡检,到清代杨伦诏。共历14代。

6、上五井土巡检

上五井土司的领地包括今石门、象麓、天耳、诺邓、宝丰等五井一带。上五井土司衙门原址在象麓。

上五井土巡检司始祖杨惠,原籍剑川江东人,明朝初年参加傅友德、沐英的南征部队,在征讨邓川杨奴和洱源佛光寨普颜笃的叛乱中立下军功,被授予浪穹县(今洱源)主簿之职,后授上五井土巡检世职。沿袭到万历四十五年,他的后代杨世恩在位时,上五井才改属云龙州。

《滇系·土司上》记载:“上五井巡检土官杨惠,剑川州江东乡人。归诚从戎,讨邓川杨奴及佛光寨之叛。授浪穹县主簿。后杨惠以麓川功得世袭土巡检。又有杨世勋者,从征那鉴,死焉。后沿至杨世恩,袭,万历四十五年改隶云龙州。”

《大理府志·职官·土司》记载:“旧有上五井巡检杨惠,明初归附,授浪穹县主簿,后以麓川功授土巡检,万历间改属云龙。”

7、老窝土千总

老窝土千总设置是在清代云贵总督提出“三江之内宜流不宜土,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的方针后,于清顺治十六年设置的。第一任土千总段维,是云龙土知州段保的后裔。段维是在乾隆年问镇压称嘎傈僳族人民起义中立功而被授予老窝土千总世职的。

《清史稿》记载:“老窝土千总,居老窝。清顺治十六年,土知州段德寿归附,后裁。乾隆十二年,德寿孙维精剿秤戛夷贼有功,十七年,授土千总世职。道光元年,永北军务,段克勋带练擒贼,给五品顶戴。”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腾越称嘎、幸党两寨(今属泸水)傈僳族人民在弄更扒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反对清王朝和当地土官所派的兵差。他们在江外(澜沧江以东今旧州、表村一带)阿昌族头人早可的配合下,围攻片马、鱼洞等地,众至千余,声势浩大。清王朝调遣了官兵574名以及兰州(今兰坪县)、鲁掌、六库、漕涧、大塘、明光等地的土司兵1000多名,围攻称嘎、幸党两寨。段维这时也参加了对傈僳族起义军的镇压。这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清政府将傈僳族人居住的地方划归土司所有,老窝划归云龙州,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授予段维云龙州老窝土千总世职。

段维死后,他的儿子段纪袭职,段纪死后,儿子段克勋袭职。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永北地区(今永胜、华坪一带)的傈僳族、彝族、汉族、傣族、回族等各族民众掀起了“驱逐汉民,夺回夷人土地”的事件,段克勋参与了镇压这次事件,又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赏赐给他五品顶戴。段克勋死后,他的儿子段恩铭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袭了职。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段振兴袭职。宣统二年,由罗氏代办。到了民国十一年,段振兴的儿子段渊继承了土司职务。段渊死后,他的儿子段承拱于民国二十年袭职,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

《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记载:“云龙州归化里老窝土千总段克勋,其先段维,明土知州段保之裔,清乾隆十二年,率土练随总统谢岳征称嘎夷贼,招抚鹅毛顶夷民十寨归顺,屡立战功,十七年授土千总世职。卒,子纪袭。纪卒,子克勋袭。道光元年,永北夷贼滋扰,调其土练一百余人从征,擒贼有功,给五品顶戴。克勋卒,子恩铨咸丰二年袭。光绪二十六年,振兴袭。宣统二年,罗氏代办(按:民国十一年段渊袭,渊死,子承恭于民国二十年袭)。管地东至澜沧江,西至保山,南至丽江,北至旧兰州。”

8、六库土千总

《清史稿》记载:《清史稿》记载:“六库土千总,居六库。其先段健民,明土知州段保十七世孙。清乾隆十二年,征秤戛夷贼有功,十七年,授土千总世职。道光元年,永北军务,段履人带练擒贼,给五品顶戴。”

六库土千总,清代归属云龙土知州管辖。在民国初年,李根源等提议成立泸水设治局及泸水县,才从云龙县分出去。六库的首任土千总段健民,也是云龙土知州段保的第十七世孙。乾隆十二年率土练跟随明将领总统官谢岳镇压称嘎傈僳族起义,生擒傈僳首领,为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因而授六库土千总世职。段健民死后,他的儿子段云彩袭职。段云彩死后,儿子段理承袭。段理死后,儿子段履仁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袭职。道光元年,带土练前往永北镇压各族起义,赏五品顶戴。段履仁死后,儿子段之经袭职,也因军功受到五品顶戴的赏赐。段之经没有儿子,死后由胞叔段宗仁袭职。段宗仁曾经随从他的大哥段履仁参加镇压永北各族起义,得六品赏赐。段宗仁死后,他的儿子段开元入州学读书。报告上司。要求由他的儿子段浩袭职,段浩于光绪元年袭职。段浩的儿子段承经从民国二十七年袭职,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

六库土司的管地,据《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记载:“东至归化里(今表村一带)界,南至永里(永定里,今漕涧、民建一带)界,西至登埂界,南至老窝界。”

编辑手记:

本文通过详细的史料介绍了元明清时期,云龙土司制度的演变发展。“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其义在于羁縻勿绝,仍效仿唐代的“羁縻制度”。政治上巩固其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纳贡。

猜你喜欢
土官云龙土司
ABSTRACTS
丁云龙:公益路上显大爱
从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力变替过程看蒙化地区的改土归流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苏云龙作品
周云龙教授
明代南丹土官莫祯的政治智慧初探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禄丰土官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尝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