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其中,提得最响的口号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然而,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因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高效课堂的真正实现并非手到擒来的易事。当面对大多学生在知识能力面前无所适从的境况,很多教师往往出于“好心”或“功利心”,很快便实现了自我角色的重新回归——“讲师”和“灌师”,再加“保姆”。
这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巨大困惑。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细细品味,顿时有了点茅塞顿开的感觉。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有了这种理念,再加上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积淀,使自己敢于在这次语文课改的征途上大踏步迈进。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训练,终于能够比较轻松地实践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第一环節:前置性学习
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郭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基于此,我首先运用郭教授提出的“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根据本班34名学生中,10多名很优秀、7名及格左右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前置性作业。内容包括:本课的字词、重点句子体会含义,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扩展四个内容。很差的学生看着课本写也不会错,这就解决了“我不会”和“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中游的学生只要认真查找有关的课本资料,也能很顺利地完成。课外阅读就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他们利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遇到新的问题就记下来,明天解决。这样学生通过完成前一天的“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第二环节:展示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充分交流。小组合作,汇总、商讨解决不明白的问题;再有问题,找老师帮忙。师生互动,教学活动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课堂发言积极,学生讨论的内容都是他们认真思考过的,回答起来不像过去的唯唯诺诺,举手坚定,两眼放光,我一看就知道他们的前置性作业一定做得非常好。在这个环节,我感触特别深,他们的思路广,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思路缜密的黄同学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小大人李同学的问题总是和老师的比较接近。吕同学的问题往往出人意料,能给人以惊喜,经常赢得大家的掌声。一班之长马同学总是在最后做补充总结,因他做事稳重不喜欢抢尖。当他们有了精彩发言,得到老师的赞赏时,同学们投去欣赏的目光,你看他们的得意劲就能猜到明天的作业一定会做得更好。反复实践,优秀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的非常快,也带动了全班的同学,大家在课堂上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课堂不再是一人的天堂,而是大家的乐园。
第三环节:点拨指导
经过了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再对课前制作的课件进行修改补充,查缺补漏,特别是对有分歧、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特别认真,因为从老师这里得到的是他们最需要的。这就克服了学生上课不专心的习惯,教学到此,更加趋向完美。
第四环节:检测评价
每完成一篇课文都进行一次课堂达标,对本课学习成果进行验收。结果发现,每篇课文的达标率都是96﹪左右。这时我再对没达标的学生进行补课验收,最后达到全部通过。课改的真正效果——学生学会了学习,这就是教学的目的,至少我这样认为。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四重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不断提升。堂堂做到这一点,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有一天上思品课的赵老师给了我一摞纸,我茫然地问:“什么呀?”他说:“你看看吧!”打开一看,纸有大有小,看来是随手写的,原来赵老师让学生写毕业感言,34名学生给我留下了真诚感人的肺腑之言。王同学说:“您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公平,上课你严肃,认真我们可以做师生,下课您温柔可亲,我们可以做朋友,我们提意见时,您虚心接受,我很喜欢您!”黄同学说:“我马上就要升入初中了,回忆过去三年,我感受到了您对我们的爱,您使我们懂得了很多,您放心,我们今后会更加努力,就算我们在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您,在这里我真诚地对您说一声‘老师,谢谢您!”
一句句感激的话语,让我激动不已:是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如此完美、和谐,是生本教育构建了高效课堂,让我成为了学生生命的“牧者”。
作者简介:王兰香(1963-),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西山学校,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