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宁
孟浩然《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本义为“得时草生”(《说文》段注)、“出生万物”(《周礼·春官·宗伯》疏)的意思。“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汉书·律历志》)“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释名·释天》)春也指得时气暖,生命蠢蠢欲动,一派复苏景象。《易经》谓之蒙。蒙,即萌。意思是事物初萌,未成形状,暧昧不清,昏惑不明。世界原初的蒙昧混沌的状态,谓之鸿蒙。鸿蒙,乃生命之源。
“晓,明也。”(《说文》)“晓,知也。”(《方言》)“晓,慧也。”(《广雅·释诂》)可见“晓”的本意就是有智慧、明事理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春晓”,可以理解为孩童蒙昧初醒,渐省人事,渐晓物理,渐有智慧的意思。
“春眠不觉晓”。“眠,无知觉。”(《汉语大字典》)“眠,泯也。无知泯泯也。”(《释名·释姿容》)“眠,闇未明也。”(《龙龛手鉴·目部》)此句比喻少不更事的年纪不知不觉将要过去,人要一下子陷入自己的“存在”,难以回避的是种种难题,不得不酝酿储备,他山攻错,厚积薄发。现实是残酷的,人生是短暂的;在残酷与短暂的困窘之境中生存,什么是有意义的存在?对于那些即将在这个世界中摸爬滚打的少年来说,此句不妨视为警示之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切莫蹉跎了美好年华,到头来落个“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处处闻啼鸟”。鸟声本是悦人性情之物,听到鸟啼的人当自会身心欢悦。鸟啼,本是说鸟将于天晓时分,各各准备远飞高翔,可视为行动前的呼唤与鼓噪。处处,是说随处可见,多而纷杂的意思。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使人有置身于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人生本不该这么匆忙,但别人的鼓动与起劲,总使你无法能够闲散下来。这些耳闻目见的鸟,并非自指。这里是说时时处处都有同龄人要行动,要奋斗,要成就事业,要开创未来……然而对于他自己,此时应当惊醒,并且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去辛苦奔波。
“夜来风雨声”。有黎明就有黑夜,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晴天就有阴天,这是大自然的常态,.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究其底也应如斯。然而初次去谋创事业的人,却往往不明其中蕴含的道理,常常自陷于窘迫之境而不能自拔。夜来,比喻初涉江湖,遭遇黑暗在所难免;风雨,比喻行途多艰。黑夜兼以风雨,境遇如此险恶,这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警告。人要常常把自身置于一种惊讶的状态,方能时时清醒,不至于迷失了自己;抗争,在抗争中锤炼自己;奋斗,通过奋斗有所建树。
“花落知多少”。花,常用以譬喻青春年华,也可喻指事业初创。花落,常常用以描述美好事物备受摧残的狼藉混乱的场面。谁也无法否认美好年华被岁月风雨无情吹打而最终逝去的必然,有诗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么,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否就显得苍白而无能为力了呢?当然不是,人必须历练才能成长,才能成熟。通过奋斗,人生最终会收获什么?经历风雨,人生到底凋敝了多少?一句“花落知多少”的诘责与喟叹,总会引发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
一首短短的《春晓》,所揭示的意义应当是丰富的。笔者只是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练的角度阐释其意义,可能多少有点臆测的意味。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物化时代,我们有必要打量一下自己生存的环境,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当下;能够警觉而清醒地处理好自己的内心,从而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