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渔父”意象刍议

2014-04-29 00:44王彪
华夏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渔父杜牧客体

王彪

“渔父”是杜牧诗意象群中一个独特的符号。杜牧首次引“渔父”意象入诗见于《润州二首》,有确切年月可考者16首,年月不详者7首,分别作于文宗、武宗、宣宗等不同时期。该意象常见的表达形式有“钓竿”“钓翁”“钓歌”“渔歌”“钓鱼郎”“垂钩”等。杜牧为何如此青睐“渔父”这一意象?

“在文艺创作中,以心灵图式为蓝本对客体对象的特征进行抽象的结果,正是这类合适的形式,内觉与之遇合形成特征图式。”(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渔父”意象恰恰就是反映杜牧心灵图式,其内觉与之遇合而形成的特征图式。“渔父”意象可视为杜牧发抒抑郁之怀的重要突破口。

遍览杜牧诗,有两个现象不可不查:一个是杜牧诗“渔父”意象出现于甘露之变后,此后频繁使用;另一个是在杜牧不同的生活语境下,“渔父”意象传达出的信息日趋多样化。笔者试从这两个现象人手,探索杜牧诗“渔父”意象的含义。

一、“渔父”意象源流

“渔父”意象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庄子·杂篇·渔父》、《楚辞·渔父》等文。先秦文学基本确立了“渔父”意象的传统意义。两汉时期,《史记·伍子胥列传》、《吴越春秋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新序·杂事第二》中,“渔父”形象进一步丰满多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连绵,儒、释、道杂处融流,在文学创作上,隐逸诗、山水诗崛起,“渔父”意象凸显。至唐朝,“渔父”诗蔚为大观。

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诗人往往会在诗歌中隐晦地表达隐衷。北宋道教学者陈景元在注《庄子·徐无鬼》时说:“后世山林养浩者,有借岩居之高为仕途之捷,遂无真隐矣!”认为“渔父”手中的钓竿是通往仕途的一条终南捷径。此说虽刻薄,却不失精警。

二、杜牧诗“渔父”意象探析

杜牧诗“渔父”意象,多采用客体审视、主体自喻两种表现手法。客体审视即将“渔父”作为审视的对象、客体,用以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潜意识中对“渔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保留。主体自喻即以“渔父”譬喻自我的一种写作手法,转变为一种价值认同。比照杜牧一生仕途行迹,可见他思想状态演进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至开成四年(839年),于“甘露之变”后,杜牧首次以“渔父”意象入诗,见于《润州二首》《汉江》《题横江馆))。分析以上诸诗,状物者有之,怀古者有之,其中的“渔父”意象最引人注目。但此时的“渔父”只是杜牧用作韶光逝去的见证者,只是身外之客体。

第二个阶段,唐武宗会昌二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的七年间(842年一848年),杜牧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这段时间可能是杜牧内心最为苦闷抑郁的时候。从他的《上吏部高尚书状》中“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拘挛莫伸,抑郁谁诉”的表述,可见心境之苦楚。在现实生活中,他积极争取机会,通过上书的方式,为国事建言献策,向身居高位者求取援引,但最终他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

透过《齐安郡晚秋》、《题池州弄水亭》、《夜雨》、《晚泊》、《独酌》、《送卢秀才一绝》等诗,“渔父”的生活方式在杜牧诗中几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也成为杜牧由远距离审视“渔父”转变为自我譬喻的一些佐证。在睦州刺史任上,杜牧围绕严光隐居之所,作了几首诗。这一期间,他追思严光事迹、忆念文帝旧事,也勾起了浓浓的乡愁。在与邢群酬唱之际,诗句折射出杜牧辞官隐居之思,实言其不顺心遂意的境况。

杜牧使用“渔父”意象比喻自身,是一种理性选择。“作家在充满了各种信息的混茫的意识中(包括醒意识、半意识、潜意识),企图从意与象的各种理性的可能发生的联系中,竭力择取出一种,但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一旦确定了联系,意识立刻进入清醒状态,并选取最巧妙的词语把意识活动的成果用文字符号表现出来。”(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

这一理性在他的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初至大中六年卒)表现得愈加明显。随着李德裕失势,杜牧官职虽然有升迁,但现实却是他与理想渐行渐远。这一时期,杜牧诗《途中一绝》《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叙旧述怀因献长句四韵》《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华清宫三十韵》《忆齐安郡》《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等诗中的“渔父”意象折射出这—微妙变化。对统治者殷切的幻想和难以有所作为的现实,造成了他心理的起伏变化,进而自比甘老扁舟、垂钓漫流的“渔父”。

三、晚唐社会现实及杜牧思想成因

积极进取和消沉颓废是杜牧思想的两条主脉,反映了杜牧思想的矛盾性。两者在杜牧一生此消彼长,映照出现实生活的沉浮状态。“渔父”意象是反映杜牧消沉思想的一个标志。可以从政治环境和思想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杜牧思想的成因。

唐帝国自元和之后,国运逐渐走向倾颓,宦官控制权柄,党争为祸朝野,严重压缩了士大夫文人施展的空间。杜牧入仕之初,正是皇帝与阉党斗争较为激烈时。这是杜牧诗“渔父”意象集中出现的主要原因。

在意识形态领域,传统隐逸观念与禅宗思想融合,促成了晚唐隐逸诗和隐逸诗人的大量涌现,“渔父”意象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诗人作品中比较集中地出现。当时,不满现实的士大夫选择了归隐山林,“他们寄情山水,以诗书自娱,也以诗书排解心中苦闷。他们对儒家的兼济情怀已经不感兴趣,而对佛道尤其是禅宗思想却非常热衷。”隐逸的情怀可以是闲适,如白居易、司空图等人诗作所表现的情感,“此外的隐逸诗人们,其隐逸诗歌的深层中多是生逢衰世,理想不偶的感伤……”(黎孟德《唐诗讲读》)虽然杜牧并非隐逸诗人,可是其诗文中的“渔父”意象恰恰反映了这种无所施展的浩叹。

猜你喜欢
渔父杜牧客体
不可忍
杜牧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山行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赤壁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