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腹泻的发生机制与治疗

2014-04-29 22:00唐太平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治疗机制

唐太平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其并发症往往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累及胃肠道系统的一种表现。糖尿病腹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其发病病因与治疗措施仍用大量问题需解决。糖尿病腹泻的发病病因大致有肠道动力下降、胆囊排空功能障碍、直肠肛门功能障碍、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及胃肠激素紊乱等多种病因,而对于糖尿病腹泻的治疗则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腹泻;机制;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77-01

糖尿病的伴发病状有很多种,而且全是各个系统都可以受累,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累及胃肠道系统的一种表现。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发展到中晚期对胃肠道功能影响的一种表现,糖尿病腹泻的发生率一般要低于其它系统受累表现,但可为首发症状,一般是病程长、隐匿、对症治疗疗效不好和病情重。

1糖尿病腹泻的特点

糖尿病腹泻表现为间歇性和顽固性,其大便为棕黄色水样便且量较大,每日少者4-6次多者可达30次,常伴有脂肪泻和里急后重感。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钡餐检查显示小肠形态正常,钡剂通过时间加快或延长;结肠镜检查多见肠黏膜正常或肠黏膜充血水肿。常规腹泻的对症治疗只能缓解而不能治愈,当诊断出糖尿病病后采取对因治疗可以控制腹泻。糖尿病腹泻的诊断标准为:(1)明显腹泻、大便常规无异常、药物治疗无效。(2)较长的糖尿病病史。(3)使用降糖药物后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4)排除其他引发腹泻的疾病。

2糖尿病腹泻的发病机制

2.1肠道动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发生了病变之后可以导致肠道动力下降、蠕动缓慢,从而造成食物在小肠内的时间延长、细菌生长过度,微胶粒形成不良,出现脂肪泻;实验研究证明在糖尿病患者小肠传输时间、结肠通过时问均延长,影响消化和吸收,是导致或加剧腹泻的重要原因。

2.2 胆囊排空功能障碍

胆囊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为糖尿病,如胆囊癌、胆囊息肉等。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其自主神经的病变可导致胆囊神经受累,胆囊运动迟缓,影响胆汁规律性排泄,从而导致胆汁性腹泻。在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

相比空腹胆囊容积较大,胆汁排泄分数降低,由于胆汁排泄障碍,糖尿病患者亦常合并胆结石。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胆结石的患病率与年龄、体重指数和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同时腹部超声检查亦得出胆结石的患病率与年龄、体重指数和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

2.3 直肠肛门功能障碍

糖尿病患者其自主神经的病变可导致支配直肠肛门括约肌的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失衡而致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直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发生障碍, 从而导致大便次数增加和失禁,还可使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导致腹泻。

2.4 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

糖尿病病患者的胰腺外分泌功能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引发脂肪吸收不良从而致使胰源性腹泻。糖尿病时胰腺外分泌不足的原理有几种:微血管的病理变化导致外分泌胰腺灌注不足、局部缺血,导致胰腺纤维化;胰岛素对胰腺外分泌组织的调节功能可能受损;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肠神经反射受损;由于缺乏局部高浓度胰岛素的营养作用,加之胰岛素的对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增加,导致胰腺外分泌部分萎缩。

2.5 肠道菌群失调

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下降和慢性炎性反应,很容易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影响了脂肪的吸收,导致了糖尿病腹泻的发生。

2.6 小肠吸收不良及胃肠激素紊乱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导致的胰酶缺乏、小肠内菌群失调、胆汁排出受阻等均可造成小肠吸收不良而发生腹泻。同样糖尿病患者的胃肠激素分泌功能也会经常发生紊乱,特别是在当促进胃肠运动的激素作用强于抑制胃肠运动的激素时,易发生腹泻。实验研究证实,胃肠激素异常如CCK、生长抑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等与糖尿病腹泻关系密切。

3糖尿病腹泻的治疗

3.1 积极控制和治疗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腹泻的关键是控制和治疗糖尿病。对于糖尿病腹泻的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食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对于有神经病变的患者,可以适当的放宽胰岛素的使用标准,以有效的控制血糖有利于糖尿病腹泻的治疗。

3.2 促进消化功能的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

糖尿病腹泻的患者常常有胃肠功能的障碍,对于此类患者可以给予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甲氧氯普胺等胃动力药物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小肠内的菌群失调。如患者伴有胆汁排泄障碍,可加用消胆胺,以改善胆汁酸代谢,减轻脂肪泻。

3.3 药物治疗

微生态制剂、生长抑素类药物、抗菌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等类的药物应用可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腹泻。如微生态制剂中的贝飞达、培菲康、乳酸菌素片、金双歧等;生长抑素类药物中的奥曲肽;抗菌药物中的四环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甲硝唑以及黄连素等;抗胆碱能药物中的复方苯乙哌啶、山茛菪碱和可待因等药物。常用止泻药如思密达、易蒙停等疗效一般,但是中枢神经系统镇痛及镇静药如可待因等对部分患者有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腹泻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彻底研究清楚而且研究報告较少,需要对其病因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对糖尿病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立,张新风,库宝庆,等.自体血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

[2]张婧婧,吴学苏.糖尿病排便异常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

[3]吕仁和,赵进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治疗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