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与坚守

2014-04-29 00:44肖尧
新作文·高中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境界道德

肖尧

作文志

如果说在我们成人的精神成长历程中,有什么是一以贯之的,那么善恶是非的判断和选择无疑算得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历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如何面对乞讨者”到“如何看待交通信号灯”,从“聂文清饱含诚信的遗言”到“出电梯、接零钱、系鞋带”等,从“捡到手机之后”到“如何看待慈善”,从“抗震救灾”这样的全国性事件到“歌手丛飞”这样的典型个例,都成为了激发我们思考和写作的材料。在竞争日益激烈、价值趋于多元、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道德”是一个值得我们来特别关注的话题。

对 话

道德的沉思与坚守——对话山西大学完珉副教授

新作文:完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参与我们这一期的对话,本期话题为“道德”。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您在面对和思考这个话题时,最先关注的是什么?

完:我所理解的道德是公民行为的约束标准、普通人的行事准则,也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的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新作文:能否对“道德”这个概念作一个界定?

完:恐怕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界定清楚的概念。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道者,路径、规律、真理也;德者,心无旁骛努力践行自然之道也。其外在表现,简言之就是真、善、美。当然,这样说可能太简单了些。要而言之,道德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者一个人的社交圈里的一种行为约束和要求。也就是说,我这么做事的正当性所在,就是该这么做而不那么做的理由。如果不依照既定的這种约束去行事,就必然会遭到共同体成员的舆论谴责,所谓指指点点、戳脊梁骨、悠悠众口、人言可畏。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这个圈子(阶层)的道德要求是心忧天下,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外国也类似,讲究知识分子要有独立的见解和担当,应该成为社会的良心。这就是道德的普世性。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哪怕是最遭人厌恶唾弃的江洋大盗,也有其遵循的所谓“圈内规则”和“义气”:不窃妇孺病患之财,不撕赎期未到之票。这或者就是常人所言的“盗亦有道”。国家的法律和国际组织的公约往往以主流社会普遍认可和适用的道德规范作为基础,不然就难以获得贯彻实施的基础,很容易沦为一纸空文。

新作文:有这样一些大家所熟知的概念,比如修养、境界、价值,您能否为我们简洁地解释一下它们与“道德”的关系?

完:我理解的修养,就是道德中“德”的原旨本义。道德不是生来就具备的,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懂得的,修养就是修习与养成道德约束的过程。

境界则是修习一切知识技能(不唯道德)的层级范围。如《论语》中对读书的三种境界描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知之、好之、乐之。描述得何其生动!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四种境界的概括,很多人都乐于言说并接受: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已经是道德研究的拓展了。

价值原本是经济范畴,其外在表现为价格,或者说,价值就是价格的内涵。社会生活中,价值含义泛化为恒定的目标、道德的追求,犹如冯友兰先生说的从功利境界进而升华至道德境界了,在摆脱了物质的价格表现那种意义后,我们可以说道德追求大致等同于价值追求。

新作文:您对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有何评价?从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维度,能否作一个阐释?

完: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我的评价或许不够乐观。总体来看,我认为有好有坏。至于具体比例是多少,不敢妄下断言。只是首先,公众话语平台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守望而不是宣教,也就是说对媒体而言,揭露坏事有防止跌入深渊的意义,而表扬善行是导入天堂的导引。未来能进入天堂固然妙不可言,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落入地狱才具有更世俗的底线价值,即防止更坏比争取更好,对普罗大众而言更为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目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而享受过程才是一切。何况,劝人向善、享受精神层面的超越似乎更应该是传统宗教的主要功能。其次,一般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不过有的埋藏深些有的就在浅表而已。我们很多媒体因为生存和环境的压力,而过于钟爱“主旋律”的“宣传引导”、过于习惯思想统一的“正面引导”,结果导致了很多颇具逆反心理的知识青年,甚至中老年人的习惯性反感,或者说是一种审美疲劳心理,因此对很多感人的好人好事基本上就“淡定”了。特别是某些虚假夸大的报道,导致受众犹如对虚假广告一般心生嫌恶。经年累月的“积淀”之后,人们慢慢学会了“反其意而解读”,对那些揭短暴丑的“扒粪”新闻却感觉是敢讲真话的守望者。再次,在这样正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之下,人们反而会用另外的不对称去判断,甚至宁愿相信小道传言,也不爱听大道宣教。

新作文:如果我们把问题缩小一下范围,比如针对90后而言,您对他们的“道德环境”“道德处境”等有什么样的评判、建议?

完:幸运的是80后、90后新生代的道德环境处在互联网时代,这是人类道德坚守和发展的新支点。有互联网的信息通道,单一的话语垄断势必难以维系,它为宽容和理性地理解他人提供了基本条件。但在制度和道德的层面,“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传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价值观念,诸如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热爱和平、尊重自由、尊重私人的财产权利、坚守良善之法治、发现公平的制度胜过物质和技术的新发明等等,依然是人类不变的生存和发展基石。保留这些可贵的人类主流价值,是负责任的公民基本的也是高尚的道德修习标准。

观点一

从行为界限到价值重估

◇明 亮

生活中,不同的个体难免会有不同的偏好、倾向以及利益诉求,如果任由本能和冲动支配自己的行为,就会伤及他人的利益,从而也会将自己暴露在遭遇他人伤害的可能性之中。简单来说,这就是我们需要法律的原因。法律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来维持人们相互间的利益平衡和关系和谐,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的公正和自由。

可以这样说,法律规定了人们行为的界限。然而,一个由强权和酷刑所维系的社会,就像一个“轰轰”作响的马蜂窝,平静的表面始终隐藏着整体分崩离析、个体四散逃逸的危机。所以,“以德治国”成为了“以法治国”的重要补充,而“以德治国”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变成一座花园,各种植物、动物井然有序、安乐祥和地蓬勃生长。

道德与法律的相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都体现于人们的行为界限上;不同之处,则在于法律是一种外力的震慑,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自觉的认同。从学前时代的“好孩子”,到学生时代的“三好学生”,到工作之后的“争先评优”,再到全国范围的“年度感动人物”评选,对道德的重视、培育和呼唤,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将某些善恶是非的观念内化到自己的本性中,将某些行为视作理所当然,道德的力量就开始生根发芽,并体现在我们对行为的判断、选择以及言谈举止的每个细节之中。马蜂变成了蝴蝶,每个蝴蝶都从容而优雅。

换个角度来看,行为界限意义上的道德,说到底仍然是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是巧妙渗入我们内心的“木马”,让我们在冲动的源头上自己修建起堤坝和排洪渠道。那么,有没有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力量,去积极地认识自我、谋划自我?有。这正是“道德”这个词更深一层的含义。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是道家的核心范畴,而“仁”是儒家的核心范畴。在上述序列中,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后三者理解为行为界限意义上的道德,前两者则是完全发自内心诉求的道德。这种“玄而又玄”“不可说”的道德又是什么?佛教讲“洞察生存的实相”,西方哲学讲“揭示存在的意义”,我想都是在探求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如此来到这个世界,如此感受到这样一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进而,如何解决上面这个问题,从而让我们成为“得道有德”的人?德国有一个叫尼采的哲学家,他对西方的理性传统和基督教传统都深表质疑,他说“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这里的价值,自然是生命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一包盐的价值。不论尼采怎样试图取代上帝,他至少告诉了我们一条可行的道路,也就是要在精神上超越行为界限意义上的道德,让我们的生命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体察它的来由和去向,窥测它的秘密和真相。

一个饱满的人是拥有两层道德的人,正像儒家在两千年来一直汹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而道家则如同一条暗流,在地下河床中同样生生不息。

武侠文化的道德抉择

◇明 灯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最后,中原武林群雄被辽国数十万大军围困于天险雁门关,眼见要被辽军聚歼于绝境。此时萧峰陷于“忠”“义”两难之地而无法出手。危急时刻,但见萧峰结义兄弟虚竹、段誉双双挺身而出,一个施展“天山真传”,一个脚踏“凌波微步”,瞬时穿越险阻,以雷霆之势制服了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真正的绝顶高手可以视朝廷如无物,这样的描写在武侠小说中并不罕见:古龙的《陆小凤传奇》中,剑仙可横眉冷对皇帝;梁羽生则直接改写历史,让雍正死于女侠吕四娘剑下;温瑞安的《说英雄》系列中,赵佶逛妓院时被侠客摁在地下暴打;黄易的《覆雨翻云》中,魔门宗师庞斑则被视为以一己之力撑起元朝江山的基石。“国家机器”在个人力量面前竟是如此不堪一击,而早在两千年前,韩非子在《五蠹》中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此的反感:“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是法家的标杆性人物,非常厌恶以侠客自诩之士,觉得好端端的社会良俗都被这些人给搅乱了,认为这真是极坏的。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以武犯禁”的人物并被人们景仰至今。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特地开设“刺客列传”给一些侠士大量笔墨并为之正名:“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唐代,李白诗歌中的任侠之风被视为与盛唐之音琴瑟相和;宋代“劫富济贫”“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水浒义军被视为替天行道的好汉;及至近代,黄飞鸿、霍元甲更成为扬我国威的民族英雄……千百年来口口相传,这种武侠文化在民间始终没有断绝。

但平心而論,武侠文化也有其糟粕之处。小说中武功越高的人越是自由,绝顶高手行走于世几乎没有什么约束;甚少有哪个武林人物受到法律的制裁、众人的鄙视以及道德的谴责。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也渐渐明白:社会应靠秩序维持,按法令行止。侠客无须经过道德的繁琐抉择,“路见不平一声吼”,只讲实体正义,甚至可以轻易剥夺他人生命——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这未必会巩固秩序,相反可能导致天下大乱。

自古以来,道德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最初和终极目标。官方追求“道德治国”,修身永远是士子的第一任务。即使在今日,我们对偶像的要求也是“德艺双馨”,甚至于娱乐歌手、体育明星,一旦进入公众的视野,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光环。然而与“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教化相背离的是: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几乎每个男孩子内心都有过一个武侠梦——抛去束缚,快意恩仇,啸野山林,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在武侠和道德冲突日益不可调和之时,我们不得不给武侠冠以“成人的童话”之名后继续追捧它。这种极端的碰撞,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道德的实施手段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改。在文明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武侠文化的式微是必然现象,然而当社会的部分黑暗让我们暂时无法享用正义时,自古传承的侠义精神,也许会是我们重见阳光的动力与支柱。

结语:善恶观与是非观不可混淆

不管是对自我行为界限的约束,还是如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抛弃一些道德束缚,都从一些方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道德观,有它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六国抗秦、宋朝抗金、明朝抗清等等的事例中得到证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秦、金、清都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破坏了一个国家,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但是如今的历史观认为,秦、金、清促进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是进步的行为。古代的“三纲五常”也是一种道德的约束,但是到今天多被摒弃。而到不远的未来,更多的道德观可能也会受到挑战,这不仅说明了道德观的局限性,也说明道德观的进步性。但一个基本不变的事实是:在人心深处,善恶观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是非观。比如,如今我们知道,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统天下的壮举,这就是是非观的改变;六国不存在了,但六国人抵抗秦国的英勇无畏精神会长存,这又是不变的善恶观。人恒远,心无疆,要长存向善之心,也要稳住心中的是非观念。

(肖 尧)

猜你喜欢
境界道德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品“境界”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爱的境界
慎独的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