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柏
摘 要:网络流行词语在小学校园非常盛行,已经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以及写作中。面对网络语言冲击,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正面引导,允许一部分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应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注意在书面表达中维护语言的规范性,谨慎使用网络语言,以便应对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文教学;冲击;应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在过去,上网冲浪被看作是一种时尚,而现在,上网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伴随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触角渗透到了社会各个角落,中小学校园也不能幸免。学生频繁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人际交流,甚至应用于日记和作文,中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语文教师尝试了各种应对方法。本文对中小校园中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冲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一、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1.网络语言具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
网络语言,一般是对人们在网上交流使用的文字、符号等的总称,具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的特点。网络语极具个性,与众不同,尤其与以往不同,网络流行语和流行文体的这一特点,很好地迎合了青年人表现自我、宣泄个性的需要,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共鸣。借助于网络的强大传播能力,它成为快速流行语,具有强烈的流行性特征,往往随着现代传媒的传播而一夜流行,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我信了、你太有才了”等。
2.青少年的特殊群体意识使得网络语言在校园流行
网络语言来源于网络,往往由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人、演艺人员、网络大V、媒体传播人等知名人士创造和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流行特征,迎合了青少年爱模仿、爱耍酷的天性;另一方面,作为同龄人聚集的校园,青年人总是最活跃、最爱追求流行时尚的群体,青少年在心理上需要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一旦校园里形成了特定的“网络语交流圈”,身处其中的学生个体如果拒绝加入,往往就会在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中被排斥,因此出于群体认同的需要,更多的学生加入了网络语言交流大军。
二、网络语言的双面性
1.网络语言的正面意义
语言是活着的文化载体,要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和流行文体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频繁出新、传播迅猛,队伍日渐强盛,是不断创新的人民语言,它们对丰富现代汉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不少的专家学者把它归结于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当重视它,研究它,不能对其视而不见,或者简单地予以排斥。实际上,现代汉语中充斥着大量的外来词汇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如奥林匹克、基因、咖啡、沙发、电影、B超、酒吧等,它们同样是当年的流行语,只是使用久了,大浪淘沙,一部分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现在习惯了而已。因此,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语言,完全没有必要当成洪水猛兽而处处设防。
2.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中小学的学生尚处于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语言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的鉴別力不强,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生僻晦涩甚至粗俗低下的词汇,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低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各种火星文、淘宝体、凡客体、小清新体、咆哮体、校内体等众多文体泛滥,对汉语发展没有好处,尤其是咆哮体和羊羔体,并不能代表未来我们汉语文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基础元素,一些网络语言往往是中英文、数字、符号的混合体,例如“I服了U”“有too有真相”“屌丝”“图样图sample”等,逻辑混乱;有的意义与传统语言相悖,如“粉丝”“玉米”等流行语与传统的意义相去甚远;还有的明显带有粗俗化倾向的污言秽语,如NC(脑残)、NQS(你去死)、TMD(他妈的)等,屡见不鲜。网络语言的粗俗化倾向是不可取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正处于打好语言基础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语言组织和书写能力,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句,也影响了他们的交际沟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习惯了网络语言,还会严重制约中小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理解,甚至会影响中小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欣赏,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意识等,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作为承担语言教学任务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关于如何应对网络语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指导思想是:“注意体现时代特点……富有现代意识,贴近儿童生活……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实践中,了解社会,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紧贴时代步伐,直面网络语言,采取主动引导的办法进行语言教学势在必行。根据这样的精神,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实践,有收获也有教训,在此和大家分享:
1.大胆让一些流行面较广、有积极意义的网络语进入课堂
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面对新生事物,积极引导胜过消极堵塞,在深入研究了网络流行语之后,我把一些经过时间检验、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语带入语文课堂。如“90后、草根、山寨、最美教师、舌尖上的、给力、正能量”等词汇。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合适的课文给予学生必要的正确的解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正确掌握这些词语的特指含义。不仅不怕学生用,还要积极引导让学生用得好、用得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让学生体验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的交流和发言具有时代性,更简洁明了。
2.对于一些用“生造”“陪拼”“错用谐音”等方法得出的网络流行词语要及时纠错纠偏
对容易产生歧义以及接受面比较小的网络语言,以及明显不符合汉语言思维习惯的词语,如“MM”(妹妹)、“GG”(哥哥)、“稀饭”(喜欢)、“雷”(吓倒)、“表”(不要)、“木油”(没有)、“银”(人)、“偶”(我)、“神马”(什么)等,要表示明确的否定态度,对于使用这样语言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纠正,不能听之任之。在学生的作文和造句中严禁出现这样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规范语言,为学生将来的语言发展打好基础。同时,还有一些网络语言对社会具有消极作用,低俗化的网络用语要坚决抵制,如“坑爹”“闷骚”“被代表”“屌丝”等,而不管其流行与否。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具有“正能量”。
3.认真规范学生的作文和作业,发扬传统语言的文化魅力,用“正能量”占领学生的语言阵地
作为书面语的作业和作文,对语言的规范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网络上不规范的语言走进了学生的作业本,这无疑是对语言交际与传承功能的挑战,它能否在我们的语言世界扎下根,本身就是接受语言规范考验的过程。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数人都看不懂,影响了交流与沟通,那这种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尤其是对还没有完全掌握正规汉语语法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应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防微杜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到家庭之前就先建立起规范,这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重大责任。对作文、作业等书面语言的规范性坚持高标准,对于一些求新奇、讲“异端”的学生是一次语言和思想上的“净化”,使他们深刻感觉到传统语言的魅力,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规范的语言。
4.对于网络语言要深入学生生活,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
兵法上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搞好语文教学也一样。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网络流行语言”时“被动”和“惊奇”,最主要原因是课后和学生交流少,没有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动的“活”教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阔的社会中开展活动,学习科学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思想素质,又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感受,而教师也从中受益匪浅。课外时间的师生交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增进彼此的感情。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说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一个人,加强交流,才能把握主动权。
四、结论
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在语文课堂上用好了如鱼得水。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流行语言对传统规范语言的冲击,大量的流行语已造成一些学生使用规范语言能力的下降。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只有迎难而上,不可畏难退缩,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国民语言体系的训练与培养,努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国民文化素养。经过不懈努力,相信网络流行语会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学生使用起来也会更规范。
参考文献:
[1]仓贝卿.积极转换自身角色,合理应对网络语言[J].课外阅读:中下,2012(7):323-325.
[2]俞巍.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40-241.
[3]邵戴敏.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泛化现象[J].基础教学研究,2012(11):35-36.
[4]孙丽华.语文教学应从容应对网络语言[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8):42-44.
[5]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3):102-109.
[6]化長河,许夙慧.语文教学应注意发挥网络语言的作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2,670(2):7-8.
[7]苏培成.网络新“言”,对汉语发展没有好处[EB/OL].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11-08/06/content_2413693.htm.
[8]黎荣甫.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