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 要:作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好比乐曲的引子、电影的序幕,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简要阐述了导入教学的意义、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在听取了其他学科优秀公开课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几种常见的导入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导入式教学;导入方法;课堂教学
一、导入的要求
1.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应该对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要达到什么要求、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达到什么水平、如何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导入”时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内容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表述,所作的论证,引用的事实、材料和语言表达等都要正确无误,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内容正确,方法得当,前后连贯,自然过渡,干净利落,方能效果显著,千万不能观点过时,牵强附会,前后矛盾,无的放矢,错误百出。
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教师的“导入”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自然过渡,引出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4.掌握导入的“火候”。导入要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尽量短小而精炼,一般不超过三到五分钟,以免喧宾夺主。
二、导入的方法
1.“娱乐式”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唤起某种动机,也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说只要把握好每节课起始阶段触发兴趣的契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有了保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入新课,如唱歌、故事、谜语、诗歌等,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气氛,使学生愿学、爱学。
2.“悬疑式”导入法。“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艺术要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求。要创设一个认知冲突,使学生自然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以政治课为例,在讲“货币”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一位作家的话说:“金钱,可以用来买房子,但买不到一个家;可以用来买床,但是不能买到睡眠;可以用来买钟,但是买不来时间;可以用来买书,但是买不到知识;可以用来买药,但是买不到健康——”然后设问:“这段话说明什么呢?我们如何理解货币的职能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从而顺利而又高效地完成了“货币”的讲解。这样的导入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调动学生听课的情绪。实践证明: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成为掌握整堂课知识的良好契机。
3.以学生的需要导入。教育家鲁宾斯基说:“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类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所以,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积极的求知环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自己想学的。以英语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用英语问路吗?”(学生自主发言。)“该怎样组织句子呢?”(鼓励学生说说识字的途径与方法。)“我们今天所教授的内容就教给大家这方面的知识。”由此导入教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诱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
4.“承前启后式”导入法。根据教育学理论,一切新知识的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以旧导新,以旧促新,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以数学为例,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强,联系紧密,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以把新知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学生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授半角公式时,可以通过复习二倍角公式从而顺利导入半角公式。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又能够为学习新知识铺路,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5.“情境式”导入法。杜威曾经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情境导入就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引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如今已经演变成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考验着一线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巧妙使用这把开启课堂的“金钥匙”,开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丽娟.改革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J].都市家教(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