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幸福感和加强学校德育的新路径

2014-04-29 16:26:06丁洁
考试周刊 2014年105期
关键词:新路径学校德育幸福感

丁洁

摘 要: 培养学生幸福感对于德育实效性问题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动力,有助于德育的知情统一和知行统一。从德育功能、德育内容、德育方式三方面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加强幸福感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幸福感 学校德育 新路径

学校德育一直备受关注,但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德育低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将培养学生幸福感引入德育并非一时兴起,也非生搬硬套,而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使然。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忽视学生幸福的倾向,而幸福与德育的内在联系使得这种忽视影响德育的完整性和实效性。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要重视学生的幸福感培养,这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基础性教育[1]。

一、培养学生幸福感对学校德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幸福感为德育实施提供动力

学生缺乏德育动力是学校德育虽受重视但仍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认为德育只是教育者附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对其自身没有任何积极意义。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忽视人对幸福的追求,让学生感到道德就在于为社会尽义务、给他人快乐,而与自己的幸福生活无关,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相反。学校德育不顾学生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而将推动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建立在更高层次的需要之上,把德育与幸福生活、发展德性与追求幸福割裂开来,这样的德育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必然是缺乏动力的。鲁洁指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与幸福,能够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2]。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为了让自身得以生存,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由于幸福是人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和需要,具有强大的动力性,因此把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能为德育提供不懈的内在动力,从而取得德育实效。

(二)培养学生幸福感为德育知情统一提供可能

我国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深受认知主义影响,在德育模式上注重道德认知的作用,在德育过程中简单套用知识教学的模式。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忽视,降低了德育本身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重视德育过程中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实践,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幸福感是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程度的重要道德情感,若个体在道德认知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幸福感、愉悦感等积极的情感,不把德育看做是完善自身品德、获得幸福生活的过程,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不是在愉悦而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德育活动,个体便很难形成强烈的道德动机。而没有像幸福感这样的特定情感的激发与推动,个体即使通过外部压力接受了某些道德认知,也不可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

(三)培养学生幸福感为德育知行统一提供可能

我们大力提倡要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而其潜在假设就是:学校德育所传授的道德知识规范必将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但是学校德育的现实是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不容乐观。当前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德育的知行脱节,陷入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甚至知而妄行的困境。学生虽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其所形成的道德认知缺乏动力驱动和情感支撑,认识和行为之间出现缺口,德育行为难以实现影响德育的实效性发展。在推动主体知行合一的动力系统中,幸福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体验到幸福感时更愿意将自己所习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就如同富裕的人比乞丐更容易表现出助人的道德行为。学生如果在实施道德行为过程中有幸福体验,则将有利于其在日后更多地表现出道德行为。

二、培养学生幸福感,德育创新的切入点

(一)在德育功能上,重视德育中的幸福感追求

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合理安排,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要把重心放在德育的个体功能,注重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同时为实现德育的社会功能打下良好基础;对于较高年龄段的学生可以促进向德育的社会功能过渡,但在整个过程中德育的个体功能发挥始终是德育的关键。

(二)在德育内容上,确立德福一致的道德教育

确定德育内容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精神需要,将道德认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信仰教育与幸福感培养和幸福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幸福成为道德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将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作为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在德育过程应能做到触及人的心灵与情感领域,注重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给学生愉悦、幸福及对人生的乐观感受,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则应加强“德福一致”的幸福教育,改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德福分裂”情形带给道德教育的冲击,协调好以往传统德育内容与幸福感培养中的不一致成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下工夫。

(三)在德育方式上,加强德育中的体验和实践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德育方式上作出改革,强调以体验式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导的德育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幸福感需要体验教学,只有充分重视体验与实践活动对德性提升的积极作用,才能摆脱德育苍白无力的束缚。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中,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体验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地位与作用已成为共识。学校德育教师要大胆尝试主动探索有效的方式,学校层面要大力支持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为学校德育改革提供理想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光.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08(6).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新路径学校德育幸福感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3:40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8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幼儿园班级管理新路径探讨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径探析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幸福感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