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摘要:近代教育家汪懋祖主持下的苏州中学在当时享有盛誉,不仅造就了一批专家学者,更培养了无数学术人才,堪称中国近代公立中学之楷模。汪懋祖在主持苏州中学期间,为实践其“学术化”的办学理念,严于律己、广招人才,创建了大师云集的“学术性”师资队伍;实行“教训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建设“学术化”校风,学术研究氛围浓郁,师生共同进步。在汪懋祖“学术化”治校理念指导与实践推动下,苏州中学声名鹊起、人才辈出,对当代中学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汪懋祖;苏州中学;学术化治校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4-0038-05
自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始,经民国政府的变革与发展,近代学校制度逐渐在中国确立,与此相应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不断创立,系统的学校体系日益完善。此时正值国家危难、社会动荡之际,有志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仁人志士,如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汪懋祖、梁漱溟等,积极投身教书育人的工作,寻求教育改革之良方,以期实现教育强国、救国之愿望。其中,近代教育家汪懋祖学成归国后,将毕生精力投入于中等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中,主持苏州中学,创办大理师范学校、丽江师范学校,推动了中国近代中等学校教育的进步。
汪懋祖(1891.3—1949.1),字典存,江苏吴县人。早年学习刻苦,1905年考取秀才,1916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承杜威,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被哈佛大学聘为研究员。192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并任江苏省督学。1927年,蔡元培积极推行大学区制,提出以专家学者来领导改革教育事业的主张。在此背景下,汪懋祖辞去大学教授及督学职位,回到家乡,担任苏州中学的首任校长。在主持苏州中学的四年中,汪懋祖以“教育源于生活,又要改变生活”的理念为指导,以其对当时中国中等教育状况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工作、校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改革之举,以实现其创办“学术化”中学的目标。汪懋祖时代的苏州中学名师云集、校风严谨、人才济济,一时名声大噪,为当时中学之楷模。本文从师资队伍创建、学生管理、校风建设三个方面论述汪懋祖的学校教育思想,并以苏州中学的管理改革为例,详细阐述其实践举措,及其对现代中学教育工作的启发与借鉴。
一、“学术化”办学目标的确立
汪懋祖“学术化”中学的办学目标,并不是昙花一现的灵感,而是依据深刻的个人见解与时代背景的。汪懋祖留学美国,接受教育学的专业训练,深谙欧美国家的名校之道,对于美国学校教育制度亦有分析见解。1922年,中国的新学制模仿美国“六三三”制,因而在中学阶段同样面临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汪懋祖研究批判当时中国中等教育制度的弊病,尤为关注高中阶段的办学,认为地方狂热举办高中,却“不量经济如何?设备如何?教员资格如何?驯至学校内容,空无所有,教学程度,未尝提高”[1]。对此,汪懋祖提出的办“学术化”中学的理念,正是能提高中学办学质量,促进中学与大学紧密联系的良策。
同时,汪懋祖担任校长的苏州中学是在试行“大学区制”的背景下建立的。1927年,蔡元培多次提倡的“大学区制”在北平、江苏、浙江试行,主张以各学区的大学管理中小学教育,教授学者支持教育工作,改“官僚化”为“学术化”。隶属于第四中央大学区的苏州中学,即是由省立一师、省立二中、工专高中部与补学科三校合并成立,其教学管理思想便遵循“大学区制”的教育主张。因此,汪懋祖在首任苏州中学校长期间,大力推行“学术化”的办学思想,通过在教师选聘、学生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以期实现其“学术化”的办学目标,正如他在《苏中校刊》发刊词中所言,“不佞思欲上绍范文正、胡安定之学风,旁求欧美各中校之精华,虽力小才弱,未必能遽副所期,而抱此宏愿,实未肯一日稍自退让”[2]。正是在这样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苏州中学迅速成为当时国立中学之榜样。
二、“学术性”师资队伍的创建
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要严于律己,即使不能做到孔圣人的“君子九思”之境界,也要以教育家的标准要求自身,做到“热心负责、操守严谨、态度诚恳、处事公平、虚心研究”[3]。汪懋祖认为中学校长不仅是一校之长,决定学校教学成就,影响学生前途,同时也是一方“祭酒”,应承担扶翼地方文化、帮助改革地方习惯的重责,而非简单地定位为学校行政领导,沉迷于权术交流、博取名利,“办学校只要敷衍公令”,以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
作为校长,其首要职责即是秉持人才主义的立场,聘选合适的教职员。“校长第一件任务,在选用健全的教职员,加以健全组织,那学校就已安置在健全的基础上。”[4]汪懋祖强调青年乃国家未来之中坚力量,对其教育引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学生处于身体与精神急剧变化阶段,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教师作为其学术研究的指引者及人生的导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教师的选择需慎重。汪懋祖依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征,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第一是笃信三民主义,具有正确的政治见解,第二是肯体贴青年,研究青年情绪,第三是教授功课,能获得学生信仰,常能以良好的暗示及正确的理解,开悟学生的,第四总之要能以身作则,不惮烦琐,而态度诚恳,热情能感的。以上四项,如能全备,可说是全国最上等的教师了”[5]。可见,合格的教职员要在思想修养、教学素养、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皆有造诣。因此,在苏州中学教职员的选聘上,汪懋祖实行高标准、高要求,力求能满足上述之条件。他不辞辛劳,“凡德高望重之名师,辄远道亲往敦聘”,为苏州中学组建了高水平的学者型师资队伍。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知名大学教授,如国文科有沈若颖、钱穆两位国学专家及陈去病、吴梅等大学教授;历史科有曾任教东吴大学的陈旦教授,英语、图画、教育等科亦是名师掌教。他们不仅能够将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且教学生动、活泼,同时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够自觉、主动学习。
虽有优异的师资力量,但教师之间若不相往来,各自为政,则教学秩序必将混乱,教学水平也势必不高,而教导主任虽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然势力单薄、能力有限,必不能全面了解各科的教学情况。对此,汪懋祖提出应将中学各科划分设组,每组由学历资历较高的教员任首席,领导教员共同探讨教材、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负责教学进度的考核。他将苏州中学科目分为国文、英文、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体育卫生等几组,各组设首席教员,并赋予各学科首席参加校务会议、讨论决定教学相关事宜、主持学科会议等权利及义务,以促进各科教学的交流与进步。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若要发展壮大,必须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以保持其活力与进步性,因此新教师的训练尤为重要。汪懋祖认为,“对于这辈新进教员,校长着实要留意,常常要接谈,无形中加以训练”[6]。因为大学毕业生,离中学阶段不远,缺乏教学经验,只能安排在初中低年级任教。然而初中生身心变化较大、来源复杂,且新教师不够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对新教师多加指点、提醒,各组首席也承担起了训练新教师的重任。
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发展而言,还是从提高教学水平要求来论,教师不仅需有良好的学科教学能力,也要有教学研究之能力。正如蔡元培所倡导的“名校”理念,强调要以教师之教学水平与学术研究能力来成就学校之“名”,而非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标榜学校之优劣,汪懋祖在办学之初即提出,“一所优良学校成绩的表现,不仅在毕业生多数能考取大学,或中学会考能得到锦标。而在入学后能独立研究学术,崇高人格,出大学后复能发展其能力,以各得其用”[7]。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必然是以提高教师学术研究水平为前提的。一方面,汪懋祖重视学术,倡导“学术化”办学宗旨,而发展学术型教师是其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其自身专业发展。苏州中学的教师,不仅是各科教学工作的佼佼者,更是各科教学研究的学术人才。苏州中学各学科组成立学科研究会,由首席教员负责,领导教员跟踪了解各科教学研究之国内外最新前沿,探讨学习本学科教学研究之进展,制定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及编制教科书等。如1929年该校自主制订出版的《苏州中学学程纲要》规定:“苏州中学历年教学上之改进及设施,之所以能开国内各中等学校风气之先,即因各学科研究会对研究工作之要求极高。”[8]此外,为满足新的课程标准及教学需求,各科目教师自编教材,例如吕叔湘等编写的《高中英文选》、吴元涤编写的《高中生物学》、杨人楩编写的《高中外国史》等自编教材,出版后即受国内学术界之肯定,并多次出版,为其他中学选用,这也成为当时苏州中学闻名遐迩的重要原因。在学术研究领域,苏州中学的教师亦占有重要席位,其中以国学大师钱穆表现最为突出,先后发表了《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等著作,震动学术界,其他教师亦是潜心钻研学术研究。在汪懋祖时代的苏州中学内,教师研究学术、著书立说蔚然成风,涌现并培养了一批学者,如英文科教师吕叔湘后来成为语言学家,历史科教师杨人楩、胡哲敷成为史学家。苏州中学注重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发展的举措,不仅提高了苏州中学在学术界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投身学术研究的热情也带动、鼓舞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学术化的环境。
三、“训教结合”的学生管理方法
一所学校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优秀的师资力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发展。汪懋祖主持苏州中学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动荡、民心混乱的年代,同时中学生因是“青春发动时期”,心思浮躁不定。面对办学的双重困难,汪懋祖在分析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采取“训教结合”的方式,指导、勉励学生潜心向学,在有序的校园环境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研究的良好习惯。
汪懋祖谈及中学生的教育,总要强调他们的身心发育特征。他认为中学生存在感情至上、缺乏理性、理想活跃、容易拉帮结派、甚至有犯罪的倾向等问题,对其教育管理则必须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否则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激化学生的厌学情绪,造成恶果。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汪懋祖提出了“训教结合”的教导方法,采取导师制、军事管理、学生自治三种方式相结合。导师制即是选聘良师,对学生进行人格感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性,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不仅在生活思想上对学生施加影响,更是以自身严谨、好学的品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研究。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军事管理,在社会动荡时期,养成团体协作、整齐服从之习惯,以纠正学生懒散、松懈之恶习。为维护学校良好秩序,创造有利学习的环境,苏州中学制定了《苏州中学组织大纲》《教务规程》《训育规程》等管理制度规定,让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论及导师制与军事管理两种方式的关系时,汪懋祖认为各有利弊,应以导师制为中心,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地活动,并以军事管理为辅佐,以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创建有序的校园环境。
此外,为锻炼学生组织领导能力、培养服务奉献的精神、顺应民主之潮流,汪懋祖提倡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健全的舆论,培养团体裁制的力量”[9]。但中学生尚缺乏自治的素养,因此他建议教师担任指导,对学生自治组织加以引导,以免学校秩序之混乱。苏州中学的学生自治组织涉及服务、游艺、餐食、宣传以及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组织才能,也成为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
汪懋祖主持苏州中学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业进步,也始终重视学生的教导工作,直到弥留之际,仍不忘嘱咐后人关注学生人格教育。汪懋祖对学生教导工作提出十项要求,即“一、锻炼体格,期能刻苦耐劳,战胜困难。二、意志训练,期能刚健笃实,见义勇为。三、陶冶情趣,期能和乐向上,发扬踔厉。四、启发思想,期能遇事反省,破除盲从。五、练习自知,期能善用权能,服从纪律。六、鼓励劳动,期能创作生产,由行致知。七、讲求卫生,注意美观,养成爱美整洁之习惯。八、注意社交,娴习辞令,养成活泼善群之态度。九、爱护公物,善用钱财,养成节俭尚公之德性。十、指导服务,提倡竞赛,养成和平合作之精神。”[10]此十项要求涉及中学生体能、生活、学习、人格等诸多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之习惯,形成健全之人格,发展其学术研究能力,以达到上述之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术化”的校风建设
在办学之初,汪懋祖就怀揣创办“学术化”中学的目标,组建学术性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钻研学术、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制定高难度课程标准、引导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无不彰显其“学术化”的办学初衷。因此,在校风建设上,汪懋祖秉承“学术化”的办学理念,形成学风严谨、研究风气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
苏州中学选址在苏州三元坊,旧有宋朝范仲淹、胡瑗在此兴学,近有江苏师范学堂的创立,可谓教育圣地,苏州中学也不免延续追求学术与重视人才的教育传统。另外,苏州中学的英文名称定为“Soochow Academy”,汪懋祖摒弃当时惯用的“Middle School”或是“High School”,而是选择了柏拉图学园的名称“Academy”(有“高等学校”之意)。正如苏州中学学生虞兆中所言,“由这命名可见汪先生的视野和重视学术的情怀,当然亦表示他办此校的向往之所在”[11]。从苏州中学的校址、校名皆可以窥视出汪懋祖的“学术化”办学初衷。
为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在满足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苏州中学制定出了《苏州中学学程纲要》,对中学各科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高中国文科的目标中包括“使学生明了中国学术思想变迁的大概并养成自动研究国学的基础”,生物课要求“务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方法之运用及自动研究之兴趣”,力求培养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学术性人才,而非简单的应试考生。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增进学生的研究兴趣,汪懋祖在苏州中学推行选修课,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为不能升学者提供基本的职业训练。
在课堂外,汪懋祖通过创办校刊、设壁报走廊、开展课外研究活动、邀请名人演讲等途径,形成浓郁的研究风气,创建学术性的校园文化。1928年3月,汪懋祖创办《苏中校刊》,旨在公开学校教学行政状况、发表师生们学术研究成果,以供交流。《苏中校刊》共发行105期,其中包括汪懋祖、钱穆等名师的佳作,如钱穆的《述清初诸儒之学》以及《易》《墨》等研究心得都在《苏中校刊》上发表,亦有优秀学生之研究成果。《苏中校刊》曾设“生物学研究专号”,刊登学生有关生物学研究的文章,不仅增强了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气氛,提高了学生研究兴趣。另外,苏州中学校园内有一条壁报长廊,张贴国文、英语、历史、生物等各科内容,稿件主要来源于学生,成为学生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组织学生自治会、学术研究会等各式学术研究、探讨活动,举办学科竞赛等,以加深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术研究积极性。
名人演讲在苏州中学的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汪懋祖主持校务的四年间,共有40多位名人学者来校进行演讲,其中包括蔡元培、胡适、孟宪承、顾颉刚等学术界、教育界名流。这些名家大师的演讲,不仅鼓舞了苏州中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励了他们的学术研究兴趣与热情。
五、对当代中学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纵观当代中国中学教育,大多成为应试教育之傀儡,追求的不外乎学生成绩及升学率,对学生的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目标;对教师优劣之评价仅依赖于教学效果,对其学术研究兴趣与热情抱以漠视的态度。这种教育难以满足我国教育目的及近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中学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要求,更遑论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些中学教育之弊病,教育工作者应加以反思。中学教育,不应仅是高考的应试机构,而应是实现教师及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通过对汪懋祖的“学术化”办学理念及其在苏州中学的教学管理措施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总结、借鉴苏州中学成功办学经验,同时对于当下的中学教育改革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当代中学教育应借鉴汪懋祖的人才观,广纳贤才,在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专业发展,重视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名师效应”带动学生的学习、研究热情。另一方面,根据汪懋祖秉承的人格教育和培养学术型学生的理念,在满足学生升学之需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丰富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人格教育,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懋祖.中学改行四三制商榷[J].河南教育,1930(19-20).
[2]苏州中学校一览[M].苏州:苏州中学,1928:叙言.
[3][4][6]汪懋祖.我的教育经验谈[J].服务月刊,1940(1).
[5]汪懋祖.中学生生活指导[J].浙江教育,1940(11).
[7][8]金德门.苏州中学校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165.166.
[9]汪懋祖.中等学校训育问题[J].云南教育通讯,1939(34-36).
[10]汪懋祖.中学训育问题[J].苏中校刊,1933(25).
[11]虞兆中.不一样的苏州中学[C]//胡铁军.三元春秋(百年苏中卷一).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