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青年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个民族青年创新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未来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共青团历来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勇气,是培养青年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青年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做了研究,试图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共青团对青年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共青团;青年创新能力;问卷调查;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3
創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力的提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高校教育工作的助手,理应要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要有所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对共青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与“创业生涯规划”两项工程已经在各地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有鉴于此,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立足共青团工作的角度,深入了解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现状,客观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试图为共青团做好青年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共青团肩负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
(一)共青团组织的基本任务。共青团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
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壮大,共青团已经成为连接党、政府、社会、青年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组织。自建党之初,共青团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突击队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今时代,共青团应是将自己的工作重心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工作空间、服务领域,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神圣使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青少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共青团对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作为覆盖社会的基层组织,共青团肩负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激发青年创新潜力、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共青团在高校有政治优势,能够为青年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锋队,不但具有光荣的历史,而且在尝试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改变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时期,冲锋在前、奋斗在前,是推动时候变革的先锋队。在新时期,为祖国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方面,能够坚定不移的接受党的领导,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前进,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其次,共青团在高校有宣传优势,能够为青年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舆论引导。共青团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重点。高校各级团组织利用完善的宣传网络及时到位的向青年开展宣传工作。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团员和团干的政治素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共青团的舆论阵地,向青年学生宣传。启发青年的创新思维、点燃青年的创新热情、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
再次,共青团在高校有组织优势,能够为青年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占据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小到团支部的活动大到各级团委的活动,从校内活动到校外活动,从思想教育活动到文体娱乐活动再到科技创新活动。可以说,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填满了青年的各个时间。创新能力的培养、个人潜能的开发,如果能够与大大小小的活动相结合,不但可以拓宽青年的知识面,提供创新能力,更能够将创新精神植入人心,启迪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高校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为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课题组面向南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发放360份问卷。共回收32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1.39%。本次调查中,男生占52.58%,女生占47.42%;低年级学生(大一、大二)占58.05%,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占41.95%;具有文科背景的占24.92%,理科背景的占75.08%;来自城市的学生有27.66%,来自农村的学生有72.34%。可以发现调查中男女比例和年级分布较为平均,专业分布和户籍分布有所偏重,但这不影响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青年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调查表明,有17.0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意识很强,遇到困难时,他们总千方百计用新的方法去解决,不喜欢落于俗套。73.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意识一般,他们往往循规蹈矩,只会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缺乏主动精神和自信心。7.30%和1.8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意识较弱或很差。总体来讲,南通大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强,可以说有些偏低。
创新意识不足是当下大学生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中国的学生更多的倾向于标准答案的索求,而忽视寻求答案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方法和思维训练。标准答案让学生们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完全的模具化,忽视了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迷信依赖标准答案的迷信,使中国学生丧失了改变、创新的勇气。创新意识也就一天天被淡化抹杀。
(二)高校创新氛围不足。在调查中,有13.07%的学生表示对任何创新活动都有兴趣参加,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占4.56%。比较有兴趣和不太有兴趣的学生分别占54.71%和27.66%。这中间的82.37%的学生正是需要共青团组织去引导去激发兴趣的群体。
那么,学生们为何会对能够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创新活动缺少兴趣呢?有85.71%的学生认为,学校缺少创新的氛围,在他们已经参加过的活动中,活动的组织者并没有把创新列为活动评奖评优的标准及活动目的;46.20%的学生认为学业过于简单,缺少创新的激情;33.74%的学生则认为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太少,没有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他们没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当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承认自己的创新知识基础过于薄弱,创新知识的教育是从小学教育甚至家庭教育就开始缺失的教育环节。
各类活动最终的结果,也会直接影响下一次活动的参加情况。受访的青年学生中,有64.44%的学生参加大学活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但只有33.74%学生在参加完活动后能感受到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有13.68%的学生认为参加完活动后自己的积极性被打击了。那些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同学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诸如活动形式老套、没有吸引力,活动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学习,缺乏参加活动的自信等。这些都与活动本身是否创新有关联。
(三)社会营造的创新环境不理想。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宽容的环境。而这种环境的营造应该是立体的,从家庭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有形的教育到无形的感染。良好的创新环境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如果单独把高校剥离开来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唯一阵地,这显然是片面和不明智的。
然而目前的狀况是唯分数马首是瞻的人才评价机制大行其道。家庭和用人单位仅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这样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机,制约创新潜能的发挥。调查中有67.17%的学生表示自己具有严重的从众心理,没有勇气提出不同意见。还有16.41%的学生迷信权威,认为只要是书本上、老师讲过的话都是对的。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何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共青团对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针对,广大青年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共青团组织应该从自身优势出发,发挥思想引领、活动引导、实践探索的作用,将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工作重心,用创新的工作思路培养创新的人才。
(一)利用新媒体,创建青年创新能力网络服务平台。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同时,一些高效有新意的平台也相应的被开发出来。例如近年来在各地高校逐渐普及的PU平台,就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各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平台上发起活动,青年学生在平台上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参加。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培养青年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共青团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等新媒体,宣导创新精神。创建青年创新创业的平台,发起创新创业比赛,鼓励青年学生参加,同时整合资源,将一开始停留在思维层面的创新,变成现实的创新作品。并在平台上对成功的创新创业作品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青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机会。
(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青年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应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拓宽主渠道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各种创新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培养和发现一批尖子人才,以此激发更多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要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更加广泛的学生前来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开展创业教育,带动青年创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的提高是高校培养青年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针对青年创业能力开展的各类比赛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创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是青年学生对各种门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共青团要以“挑战杯”为总揽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为契机,鼓励、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为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注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培育,集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长期帮助和前期投资。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对学生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始终是高校追求的目标。共青团应建立正确的导向与机制,不断为教师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夏菲,丁晨娟,薛先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问卷调查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8):117-121
[2]赵玉艳.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3-124
[3]徐平,邹丹,彭思思.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4):13-115
[4]葛建刚.新时期共青团组织职能转变的研究[D].上海,2011:37-40
[5]谢冰.共青团组织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对策研究[D].沈阳,2009:24-30
[6]温晓.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报,2009(8):25-26
课题项目:南通大学团建课题,项目编号:12tj03
作者简介:王宇深,女,毕业于扬州大学商学院,现在南通大学理学院担任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