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淑会
摘要: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同时信息的取得方式也就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而且图书馆是文化的教育机构以及社会文献的信息中心,故而一定要拓宽整个服务的领域,加强创新的服务理念,进一步确定服务的措施,并且要丰富服务的内容,进一步积极地开拓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深层次服务,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益,保证图书馆服务的凝聚力能够进一步增强。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深化在图书馆服务之中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计算机;图书馆;现状;创新
当代的社会目前正在由信息时代在转向网络信息的时代,而图书馆作为信息的传递以及中转站,也在一步一步完成由传统图书馆的信息采编、再流通以及传递的职能朝现代化的情报系统检索、信息的交流、以及流程服务职能的转变。而且图书馆的现代化以及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推动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进步,同时这也是它在整个信息时代确保可以生存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地方。故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之中的应用能够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为对内或者对外。对内一般被应用在图书馆的内部业务的管理上,这样能够确保给外向的读者提供相关便利且快捷的信息检索功能。故而把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进行应用状况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且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在未来的图书馆之中进行的应用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进行应用的现状
(一)计算机技术对传统图书馆进行突破性改变的实现方法
一般来说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往往概括为以下这5个方面:文献的集存、文献的整序、文献的传递、智力的开发以及社会的教育。传统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一般最主要的是依靠手工进行完成的,包涵了图书馆对文献进行收集、再登记、以及整理统计等等,当代的计算机处于飞速发展地阶段,使得计算机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同时计算机新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进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程序化的管理也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之中,进一步替换掉了原来的手工业务或者是只将计算机当作信息存储的载体作为依靠,确保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进一步形成管理信息的系统。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广泛的应用之后,整个图书馆的业务就已经一步一步完成了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确保图书馆的每一项业务基本上都能够靠计算机来进行完成。故而计算机在进行专业的管理以及应用软件的安装之后,将原来图书馆的采编、借阅以及数据库的建立更新等等每一项的业务进一步转化成为计算机的自动处理,与此同时也需要具备必须的管理与统计的功能,确保其能够覆盖了图书馆工作的每个层面,使得工作的效率能够进一步提高,避免出现人为的操作失误等,若是出现错误也一定要进行及时的修改纠正。
(二)计算机技术有效改进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确保了服务效率的提高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之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借还方法,而且攻克了传统文献服务的效率较为低下、手续又复杂、借还手段还比较单一、容易出现错误的一些弊端。确保了读者在借阅室里面能够直接使用并登录图书馆的服务器,有利于查询图书的信息还有自己进行借阅的状况,对自己想要借的图书是不是在架进行快速的了解。这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图书管理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避免了借阅者不需要的来回奔波,同时也摆脱了对传统文献实行的处理限制。一般来说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往往是被限制在本馆之内的,对于服务的范围来说,只是局限在本地这个已定的场所之内。但是现代化的图书馆是面向整个社会实行开放的社会化发展方向的,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成对文献资源的有效共享,进一步确保对于其他信息资源的有效融合,为读者、学校或者是社会提供较为快捷的信息资源。
二、计算机技术进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
(一)关于移动信息的服务
移动信息的服务一般是指依托较为成熟的互联网或者是无线移动网络的不会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利用各种各样便利的移动设备,例如手机或者是手持阅读器等等较为方便便利地实行信息的浏览、查询以及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服务。移动信息的服务由于自身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故而能够成为图书馆在未来进行信息服务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形态,这里面包含了读者状态的查询、进行短信的通知、短信的参考咨询以及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对读者指南进行浏览,以及文献全文的访问下载等等。由于移动技术一直在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这样能够有效地借助读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轻松自主地实行无线链接的技术,进一步能够享受到图书馆移动无线较为开放的信息服务。
(二)关于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
对于数字的参考咨询这意味着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成为一个较为综合的资源、技术与服务的系统,它不仅仅能够参与到对知识和理念的共享上,把信息服务有效地结合读者需的求环境,并且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确保及时对信息服务的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利用可视的咨询、在线进行咨询、相互的互动咨询以及实时的咨询等等,确保读者能够获取到动态、实时以及高效的服务。它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实时的交互式、专家式以及异步合作式等等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里面的合作式咨询服务是最有特色也是最具备代表性的,它往往是通过较多的图书情报机构进行相互的联合进一步形成分布式的虚拟信息咨询的服务网络,利用数字信息的参考咨询系统,确保可以随时、随地的提出相关的问题,确保每一个读者都享受到信息参考咨询的服务。
(三)关于读者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对于读者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指的图书馆在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下,将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实行智能地分析并且进行主动的推送以及跟踪的服务。对于读者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往往是针读者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制定互动式的服务方案,选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技术,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需要的信息资源,并且依据读者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地修改,进一步完善并将结果推荐出来,有效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依据读者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设定服务的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对所需信息实行搜集、获取并将其传播,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创新以及利用的目的。
(四)关于数字电视图书馆的服务
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够获得有效的延伸,图书馆能够通过对数字电视自身的交互功能,有效开发相关的接口,把数字电视同数字图书馆相互连接到一起,使得读者利用数字电视进一步享受到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便利,例如查询自身借阅图书的状况、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检索、对电子书刊进行阅览、预约并续借图书、对图书馆的视频进行欣赏、点播一些经典的曲目剧目、对图书馆的虚拟讲座聆听等等。当前,在数字电视上开展一些栏目的图书馆有很多,较为充分地展示了对数字图书馆双向交互式服务的利用。
三、对图书馆优质资源的建设以及策略
(一)对图书馆的网络进行合理布局
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就是将图书馆的网络进行合理的布局。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对我国的图书馆的设置以及布局方案进行设计,一定要和数字图书馆进行建设的总思路相同。对于我国的数字图书馆,需要将数字化的实体图书馆作为基础的资源,将计算机的网络当作基础的设施,对于社会所提供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以及其他的有关信息实行开放的系统。图书馆的网络设置以及布局的调整,一定和馆藏结构进行优化相互联结起来进行通盘的考虑,确保使馆网的布局能够与图书资源的建设总目标相互适应,同时也与开放图书资源的需要相互适应。
(二)确保阅读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阅读内容
对于公共的图书馆一定要做到服务于人民、社会,这是国家所赋予的具体责任。在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上,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自身的建设水平以及应用服务水平往往是和广大市民自身的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的,但是这些在当代的社会都是需要数字出版的有关技术进行支持的。而且公共图书馆一定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公益责任。除此之外,一定要为读者提供较为优质的阅读内容,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也和整个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相关联。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内容时,一定要确保审核的严格,能够去伪存真,将对读者存在有害影响的淫秽、色情、暴力的内容去除干净,提供一个合适绿色的阅读空间。另外,青少年的阅读一定要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可以提供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新媒体阅读平台。
(三)确保阅读平台的搭建
数字图书馆一定要建成大量分布式的公共文化资源库群,建构将每一级的数字图书馆当作节点的数字化图书馆的虚拟网络,建成一个优秀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实行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国际文化的交流平台,最后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够惠及到全体人民,进一步切实地保障到公共文化服务自身具备的公益性、均等性以及便利性等,故而在最大的限度内有效发挥出数字图书馆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有效利用对社会、教育人民以及推动发展的功能。对于移动数字的图书馆一直是作为数字化图书馆进行深化延展的项目,读者能够利用随身所带的手机等进行随时随地的阅读,而且利用无线网络的功能,读者还能够在任何一个地方随时随地的借阅。因此不仅仅便利了读者进行阅读,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对图书馆的利用以及全民的阅读率。
四、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以及快速的发展一直在对人们信息的消费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进行着改变,不断产生着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对于其概念的有效变化也一定会产生一系列全新的信息消费需求。由于是公众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图书馆可以在积极向自动化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传播方式已经改变,确保用科学的思维对自身的服务理念以及服务的方式进行全新的认识,同时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图书馆的事业能够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中确保自身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9.
[2]张文彦.新媒体在图书馆服务推广中的应用.图书馆杂志,2007(6):19—21,29
[3]程孝良,李勇,钟刚毅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手机图书馆:理念\设计与应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9)63—66
[4]袁莉.社会网络与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图书情报工作,2010(3):51—5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