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的地位与定位

2014-04-29 00:44:03张宝秀
关键词:五园三山文化名城

张宝秀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海淀一带清朝皇家园林的总称,通常认为主要包括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过去,“三山五园”只是一种俗称,也称“五园三山”,历史上,早在150多年以前就有这个称呼了。直到2012年6月,才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里正式写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这是在市委市政府层面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以“三山五园”取代了以往“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等称呼,这是人们对三山五园认识不断深化的标志。

一、对三山五园的关注与研究现状

对三山五园以及其中单个园林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很多,但是相对而言,关于“三山五园”的综合性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宣傳的文章还不够多。不过,我们发现,近十年来,对三山五园的关注度明显提升,特别是近两年提升很快,这与2002年海淀区提出建设“北京市皇家园林旅游区”有关,与近两年海淀区委宣传部的大力宣传和工作推动有关。

2013年11月8日,在中国知网(CNKI)文献总库中,对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章,以“三山五园”为精确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321条。以“颐和园”为精确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达到3200多条,圆明园、香山更多达7000多条,即便畅春园也有2400多条。万寿山、玉泉山、静明园、静宜园的检索数据跟畅春园大体相当。 ①

若进行主题检索,与“三山五园”相关的才有199条;以“三山五园”为关键词的文章,仅有101条;篇名中包含“三山五园”一词的文章只有25条。以“颐和园”进行检索,主题检索结果是1600多条,关键词检索结果是3700多条;篇名检索结果是550多条。

通过检索可知,在已经完成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中国皇家园林和圆明园、颐和园等名园的研究已有不少。在硕博论文正文中,提到“三山五园”的有208条,主题中包含的有10条,以之为关键词的有4条,作为篇名的仅有1条。

以上是期刊、报纸、辑刊、论文集、学位论文等几种不同类别文献中文文章数量的总体情况。检索结果说明,对三山五园中单个园林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也比较深入,但是关于三山五园的整体性研究成果还不多,已有成果多是关于三山五园的介绍、历史变迁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较为深入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也就是说将“三山五园”作为一个地域综合体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此外,通过读秀图书搜索网检索出来的相关中文图书有74种,其中与三山五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38种。总体看来,缺乏有分量的大部头专著,这就说明当前十分需要对三山五园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综合性的研究。

二、对三山五园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认识

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区,至清代朝廷在此大规模营建皇家园林,建设行宫别苑,这里已成为京师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强调的是,北京西郊清代的皇家行宫苑囿是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从康熙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三山五园地区作为清代三个政治中心之一(其他两个中心是紫禁城和避暑山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如何认识三山五园的价值?三山五园的价值是“五位一体”的,包括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在大家对它的文化价值强调的比较多,也有强调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而对于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强调的相对不足。

关于三山五园的政治价值,应该强调的是此区域很好地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华夏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是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结晶和象征。由于满族游猎文化的影响,清朝皇帝不喜久居皇宫紫禁城,而是经常在风景优美的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等西郊宫苑居住、办公,康熙、乾隆等曾多次在三山五园接见各边疆民族首领、处理民族事务。三山五园的园林和建筑以汉民族传统风格为主,不仅移天缩地兼具中国南北方园林风格,而且兼有少数民族风格建筑,如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的四大部洲就是一组藏式佛教建筑群,又如香山静宜园内的大型佛寺昭庙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纪念班禅六世来京朝觐而修建的,兼有汉族和藏族建筑风格,这些不同风格的民族建筑组合在一起,统一融入中国传统皇家园林中,非常和谐,也很美观。三山五园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多被英法联军焚毁,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等园林后来陆续重建,但圆明园等昔日辉煌无比的皇家园林如今只留下了遗址,深刻铭记着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

关于三山五园的社会价值,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不只分布有皇家园林,还有驻军、村镇等,其区域功能齐全,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做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梳理三山五园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综合性区域保护、开发和建设,一定要考虑惠及当地百姓,保持三山五园区域功能健全而且社会和谐,这也是在推进历史文化景区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经提出北京城市发展历程上的“三个里程碑”,紫禁城是第一个里程碑,建国后天安门广场成功改造是第二个里程碑,1990年代以后由于亚运会、奥运会的先后召开,中轴线向北延伸是第三个里程碑。类同此理,三山五园的发展历程也有三个里程碑:清代最终建成的宏伟壮丽的三山五园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一大杰作,这是第一个里程碑;虽然民国时期部分园林已经对外开放,如颐和园于1924年辟为公园,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史进入全新的时期,三山五园的各个园林景区才由皇权至上时代只为封建帝王服务的皇家园林全部转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园林景区,这是三山五园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里程碑;当今把三山五园作为一个地域综合体、文化综合体进行研究,着眼系统保护与整体开发,而且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这样的综合性概念,实际上这可以看作是三山五园发展历程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三山五园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新时代到来了。

三、三山五园的现代地位与功能定位

三山五园的现代地位,可以高度概括地表述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双核”之一。另一个核心是北京明清旧城。

三山五园地区是当今北京少有的文化遗产要素数量多、质量高、密度大的区域,是海淀区甚至整个京西地区的主导文化要素和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北京难得的大公园、大遗址、大型户外空间,它具有很高、很多方面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拥有良好的文化经济发展潜力。三山五园地区还是首都西北部重要的城市功能区、教学科研文化聚集区、高尚品质生活区、上风上水生态文明区、文化科技融合区等。

与三山五园的现代地位相适应,其在当前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总体功能定位就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双核”之一,或者目前可以暂且表述为“次核心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双核”中的明清旧城要坚持整体保护,三山五园要坚持系统保护,进行“点—线—面—体”的系统保护。

虽然目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条例、办法、规划等都是仅仅强调以明清旧城为核心,但是我们不必过于受现有规划和文件表述的限制,因为规划、文件编制者的认识也是与时俱进的。从现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文件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不断拓展,目前的保护理念和保护体系范围已经是市域全覆盖。

2005年3月出台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包括旧城的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保护。 同年4月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专门设有一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调应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重点保护北京市域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整体和传统风貌特色、风景名胜及其环境,继承和发扬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它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有了新发展,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整个市域,而且此后在原有明清旧城内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础上又划定了两批18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这些新划定的保护区中有10片在旧城以外,其中就包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

2011年12月颁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标,是要以更大的保护力度、更广的保护范围、更高的保护水平和五年的实施周期,举全社会之力,凝多方智慧,形成旧城整体保护趋于完善、市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初步建立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在保护思路中,强调要将保护理念拓展至整个北京市域,进一步完善旧城及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体系,使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强调要坚持旧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旧城整体保护。在实施重点任务中提出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及内涵,包括:初步建立西郊清代皇家园林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加大颐和园、圆明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在深化,视野在拓宽,保护外延在扩展,而且明确了“西郊清代皇家园林保护区”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地位。

201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市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积极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程,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和世界名园保护,统筹推动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十三陵明文化景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八大处的规模有限,十三陵离城区较远,使得它们都不能与三山五园相比。三山五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而且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被命以“三山五园”名称,其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应该确定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双核”之一。

海淀区委区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对三山五园地区的战略定位,给予三山五园多项具体功能定位和明确的建设目标:初步确定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努力把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示范景区和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示范景区。预期通过3~5年的时间,使该地区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观,历史风貌得到恢复,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旅游形象全面提升,初步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历史文物保护区、古都风貌代表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及世界高端旅游目的地,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持续保持旺盛的文化生机与活力。 见陈名杰的学术报告《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利用与城市功能提升》,2013年。

四、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的定位、宗旨与目标

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是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合作共建的开放性科研平台。研究院建有北京三山五园文献馆,进行专题资料的收集、保存、利用和传播。研究院下辖的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是一個校级实体科研机构,是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的办公室,有专职工作人员。研究院设立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委员。研究院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并面向社会特聘研究员。

三山五园研究院的定位是:面向校内外、海淀区内外、国内外开放,各领域、多层次协同创新、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围绕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深入开展全方位、多要素、综合性、系统性研究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文化传承和文化经济发展促进平台,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相结合,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学术研究和开发规划设计、产业发展促进相结合,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旨在有力推动三山五园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价值挖掘、有效传承、整体规划和综合开发,有效服务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是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合作建立的学术研究机构,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工作导向和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学校教师学术研究的特长,对三山五园的系统保护、价值挖掘、有效传承、整体规划和综合开发进行有力的学术推动。如,可以率先提出将三山五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双核”之一,并对这一定位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具有说服力的科学阐释。

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成首都北京文化传承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和智库,并向国家级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迈进。

猜你喜欢
五园三山文化名城
“三山五园”说新辨
安徽史学(2022年3期)2022-11-21 23:51:13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北京城的皇宫御苑 『三山五园』罹劫160年专题策划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0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河北画报(2018年5期)2018-08-20 02:53:00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综合服务设施系统调查探究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8
逃离至三山岛
中国三峡(2016年10期)2017-01-15 13:59:57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
中国三峡(2016年9期)2017-01-15 13:59:36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研究”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