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开始,高中新课程在江苏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给一线教师自主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改革亟需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为了帮助教师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断提升新课改的执行力,各校都非常注重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一套常规的运行模式,比如听报告进行理论培训、教研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集体备课、学科听课评课等等。但常规教研活动常常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而且有时大家水平差不多,“萝卜炒萝卜,炒来炒去一个味”,因此我们一直努力探寻务实有效的教研方式。
教学专业知识主要是一种非传递性、基于理解的实践性知识,它很难通过听报告等途径获得和更新,更多地通过隐性学习获得,通过自己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摸索、同伴及社会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对话实现分享。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顾泠沅教授曾进行过教师培训的需求调查:“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您帮助最大?”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占36.7%,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占35.7%。“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您帮助最大?”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高达57.7%。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需要以课例为载体、以行为改进为指向的专业引领,在实例分析中真正理解新课程。
2007年5月,我校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力求以教师专业发展达成学生最大化发展。6年多来,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专业才能提高、教育智慧培育、专业精神养成、专业人格塑造等目标,教师发展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其中“研究课课例”为载体的主题教研活动,特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研究课课例分析以“提高教师新课改的执行力”为目标,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校本教研贯穿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评课等环节之中,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一是请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对各门学科开设的研究课进行会诊型分析;二是“同课异构”,让我校教师与专家“共上同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三是利用典型课例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研讨”。实践表明:镶嵌于具体情境中的“课例”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触媒”,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发展和分享相关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平台。可以说,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的教研方式。
一、活动环节
活动前,各教研组提前20天就定下开课课题,大家认真备课,人人设计教案,集体备课时在组内说课,面对同行口头阐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案(说课主要说6个方面:课标、教材、思路、环节、教法、学法等),然后大家推选出开课教师,其他老师帮助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接着试讲、组内教师反复听课、磨课、修改,最终定下教学设计方案,提前10天发送给专家,此环节体现了上课教师的自主探索和教研组内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
活动中,开课教师认真上公开课,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与发送给专家的教学设计方案常常有不小的改变,有很多生成的内容。教师同行和专家领导听课,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摩、观察、调研。接着评课,评课时先请开课教师自述: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重点说明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分析。然后请听课教师进行评课,最后专家点评。评课为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他们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教法进行合理性的辩护。
专家们的优势在于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素养,利用本校教师开课的课例为载体和老师们进行探讨,架设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对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教法进行点评,既把优点说够,给以鼓舞,也把问题说透,给以启迪,帮助教师们从教与学的原理上认识到一些教学过程处理好在哪儿,问题在哪儿,不仅开课教师大有收获,其他参与研讨的教师在“听别人的课,评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的过程中也深受启发。课例分析教研活动使教师们接受着理性的洗礼和智慧的挑战,帮助大家真正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活动后,开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吸取多方意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要求不仅从宏观上反思教学设计的思想、教育教学方式,而且要抓住课堂教学成功和失败的重要细节,透析教育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设计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开课一周内教研处负责将教学反思、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与课件,放到校园网上供大家进一步交流,学校给开课教师颁发证书。
二、听评课规则
对集全组教师智慧精心打磨出来的公开课课例,有些人嗤之以鼻,说那是“做秀”,不是开课教师的真正水平,“常态课”能那样上吗?应该说,“公开课”如同时装表演,时装虽不是平时穿戴,但其中的时尚元素可以吸取到平时的装扮(“常态课”)中。时装表演可以任人评说,“公开课”也是请大家品头论足的,尽管有“表演”和“做秀”之嫌,但确实提供了一种教学场景,对于观课者来说,依然可以看到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样式,“宏观设计见思想,微观设计见功力”,这些样式不一定都可以被模仿,但可以作为案例来加以剖析,刺激观课者对它进行审视、批判和超越。所以,学校要求听课教师不仅要注重“听”,还要注重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主要考察三方面内容:一是看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能不能看出在本课题教学中用了哪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开发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等,师生互动的热烈和深入程度如何,教学效果总体怎样;二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的矛盾以及矛盾解决的过程,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新的发现达到什么层次;三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主线。分析每一个教学行为的意图、过程和效果,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否?情境创设恰当否?气氛调节如何?问题处理合适否?教师的观念先进否?文化素养高否等等。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我们制订的“评课”原则主要有三点:一是评课对课不对人,评课时大家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重对错,重在提高自身教学分析与决策能力;二是不重经验,重在分析课例中某种处理为什么好与不好,提炼出教与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便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三是重高层次改进意见的提出。
三、研究课课例分析焦点
课例分析专题教研活动中,共性的焦点问题主要有6个方面:第一,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教授。第二,怎么让学生轻松卷入学习过程?第三,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第四,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等专项内容的有效性?如概念教学归纳法与演绎法的正确使用等等。第五,如何提高提问等教学技能的有效性?如“提问”,需不需要问?问什么?问谁?怎么问?第六,如何寻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与高考应试备考要求的平衡点,既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又能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点等等。
四、活动效果
帮助教师实现了从教学实践经验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积累,但大都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从别人的课例分析中能体验乃至学会“如何上升到理论高度看问题”,再自觉用有效的教与学的理论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这如同教会学员“化功大法”,帮助学员从根本上学会吸取别人的“武功内力”。
提高了教师有效教学设计的自觉性与专业能力。开课教师感到收获很大,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因为反复磨一节课,“一课三上”,不断让大家听、评、改,再听、再评、再改,认真听取同伴和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态度,从课堂教学学生学的实效性出发,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的自我追问,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背后潜意识中的教学观念,察觉自己教学行为的优点与不足,寻找教学的成功与遗憾,指向“教学重建—教学再设计”,并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找到同一类课题的有效教学策略,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有老师感慨:参加这样的专题教研活动,认真磨一节课有时候比一年的教学锻炼进步都快。
在浓厚的校本教科研氛围中落实、升华了同伴互助。在课例分析中提高了教研组的效能,促进了大家的共同进步。因为整个活动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全程参与了,来自上海、北京的特级教师、教研员专家们独具慧眼,剪裁的教学片段形象具体,给教师以丰富的信息和感性的材料,抛出的研讨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正反方观点针锋相对,教师们研究课堂教学细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评课过程是开课者、评课者、专家间的多元互动,智慧的火花不断进行交流碰撞增殖,达到了共振共鸣、创造创新的境界。而专家们不同凡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分析,有些确实令人拍案叫绝。在课例分析教研活动中,大家真正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伙伴共生、互利多赢的关系。
研究课开过、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们还在回味、总结,不少教学设计或反思在核心期刊发表。大家踊跃报名争取下次开课的机会,努力超越自己,希望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有新高度,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课例分析教研活动是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扶手”,是教学实践创新的“孵化器”。
(黄敏,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