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至理名言。一个“真”字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理想,至高的境界。其实,“真”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唯有真实——文载之道才能在孩子心灵深处生根,师传之言才能在孩子心灵深处发芽,教育之本才能在孩子心灵深处开花!
一、用真实的历史激活语文课堂
课例:《郑成功》教学片段
师:初读了课文,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
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第1-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
生:写了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师:哪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哪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生: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
师:为了解除台湾人民的苦难,为了收复被荷兰侵略者强占的领土,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并有感情地朗读郑成功说的话语。
生:老师,我查了资料,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不是要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中国领土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为了取得抗击清朝的根据地。
师:……
这个学生是一个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很有思想的男孩子。当他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为了取得抗击清朝的根据地时,我愣住了!说实在话,我从未深究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因后果,只是就课文内容渲染“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绩!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试想,学生脑海里郑成功伟大的功绩和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一旦形成,若干时间后,当学生接触到这一段历史,这一段真实,他们会是怎样的心理?欺骗,谎言?原来是这样啊!那时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崇高”,一定会因此而变得淡薄,失却光环,信念轰然倒塌。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这不是教育的本意!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向导;真实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培根也曾说过:“读史可使人明智。”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们都必须以史为鉴。正所谓:读历史故事,可察为人之道,可悟处世之法。真实的历史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明白很多道理,加强学生们对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使语文课堂拥有新的活力。
至此,我开始反思唯有让他们知晓这一段历史,才能避免这样的现象。于是,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虽然郑成功并不像书本上讲的那样是为了收复领土,解放台湾人民,但他确实维护了祖国的神圣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于后世台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功绩伟大,是值得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相信这样的真实,孩子能理解并接受。
二、用真实的情感滋养语文课堂
课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师:“我”是谁?
生: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师: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生: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这该是多么——悲愤!谁能读出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生:老师,既然肖邦那样爱国,为什么不留在国内呢?
生:他应该拿起武器参加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否则他就是一个懦夫,只会逃跑。
师:……
这个说肖邦逃跑的学生名叫詹诚,是一个喜欢与众不同、思维逆向的男孩子。我想,如果我没有充分的理由,是无法说服他的。于是,我想了想说:“你想想,华沙爆发的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会因为肖邦加入,就反败为胜了吗?同学们,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就只有一种方式吗?这就是‘曲线救国。每个人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救国才是理智的!”
课本上没有说明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华沙,这正成了学生质疑肖邦爱国精神的原因。是啊,“不得不离开”是害怕?是逃避?是懦弱?是……这时,我想起课前查阅的一段资料中有这样的一句:“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于是,让学生打开《课外阅读拓展》阅读这段资料,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肖邦的离开不是消极的逃避,懦弱的表现,而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当他公开表示不与沙俄侵略者合作,就意味着被划入捕杀的名单,不离开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都结束了,还能战斗吗?这样一来,学生理解了,接受了。詹诚也心服口服了!有学生说:“我明白了,肖邦最有力的武器是他的音乐作品。”还有学生说:“《革命进行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会使波兰人民振奋起来。音乐给人精神的力量!”
是的,唯有真实——给孩子以真实,才能让他明白这样的怀疑会亵渎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但是,如果孩子的怀疑你没能平释,不能消解,而是强硬的打压只会适得其反!唯有让事实来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精神领域的影响,如果课堂偏重表面化、轻松化,只追求表面的浮华,就损失掉了语文本身真正的精华。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真实的情感,让真实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用真实的情感滋养语文课堂。
三、用真实的人性丰盈语文课堂
课例:《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师:王母娘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潜心读读第9至10自然段,圈画相关词句,一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读书圈画。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王母娘娘非常狠。从她狠狠地一推两个孩子看出来。这两个孩子还是她的曾孙呢!
师:是啊,孩子是无辜的,可她对这两个孩子多狠哪!
生:王母娘娘真狠。我从“拽”这个词看出来,很凶,她对织女不念一点亲情。
生:我觉得王母娘娘简直是铁石心肠,从她拔下玉簪一划,霎时间出现了一条天河,将牛郎织女永远地隔开了。
生:王母娘娘的心是石头做的,生生将美满幸福的一家人分离了。
生:王母娘娘非常自私,不顾牛郎一家人的感受。
师:是啊,极端的自私。全然不顾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只是为了维护那一点点可怜的尊严。
生:你们不觉得织女这样见了一次面就以身相许太草率了吗?我觉得王母娘娘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的外孙女好!仙女怎么能和凡人生活得好呢?太理想化了吧!
师:……
这是一个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女孩子的观点。仔细想想她说的话,也有道理。王母娘娘虽然把孩子狠狠一推,虽然用玉簪划一条银河,挡住牛郎,可毕竟没有伤害他们的性命啊!如果她真的很无情,不会七夕还让他们相会……我的思想一下子从固化的文学形象中脱身而出,不能给孩子一个“好人样样好,坏人处处坏”的概念,不能简单的将人物脸谱化,应该让孩子有细微的辨识能力,应该将人性的真实还原到每个人身上。于是,我试着循着这个女孩的思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展开讨论:如果你是王母娘娘,你会怎么做呢?自己小孙女违背了天规,只要她一声令下,就可以赦免她的亲人,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如果王母娘娘放过织女,那么就乱了天条,每个神仙都来个私自下凡,私自结婚生儿育女……王母娘娘是万仙之主啊,掌管着天上人间的清规律令。她只有忍痛割爱。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也不一无是处,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唯有真实——给孩子以真实,给孩子一个辩证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方式,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的基石就是人性。人性是人的本性的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还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看法和感悟中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信仰,这才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所在。作为语文教师,要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悟人性,感悟生命。
“任何强辩只能凸现原象,任何修饰掩盖不了真实,留下的只有自欺欺人。”试想,《郑成功》一味赞颂郑成功的伟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醉心渲染肖邦的爱国;《牛郎织女》只顾描画王母的凶恶……全然不理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全然不想真实的郑成功、真实的肖邦、真实的王母……那我们的教学留在孩子心里的将会是些什么?
感谢这些有着独立思想的孩子们,他们让我认识到:不要矫揉造作的感动煽情,不要故做姿态的悲天悯人,也不要自以为是的道德启示,真实才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表面的繁荣茂盛,难以掩盖其本质的空洞脆弱。我们应该追求真实、真情、真性的语文课堂,让真实回归语文教学本位。
(赵爱珍,南京中华中学附属小学,210019)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