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天
摘 要: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在语文公开课上有集中的反映,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公开课过程中采用了“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拓展延伸”的合理使用,能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与内涵,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但是很多公开课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显得机械、多余、艰涩,影响了课堂精彩程度。作者就语文公开课中的“拓展延伸”乱象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拓展延伸 反思策略
一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之下,许多语文教师的课改意识逐步增强,在公开课中更是想突出课改教学理念,“拓展延伸”被大量采用。笔者最近在各地听了不少语文公开课,却发现当下的很多公开课中“拓展延伸”教学环节呈现一派乱象。
(一)拓展脱离文本。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是“文本”,如果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还停留在不深不透的阶段,此时的拓展就没有学习的意义。
在有些拓展过程中,唱歌跳舞演戏全都来,课堂很是热闹,师生乐在其中,但是静下心来审视一下,全是瞎折腾,脱离了语文本质。一位老师在教授朱自清《春》时,开篇就播放歌手汪峰的演唱会视频《春天里》,然后问学生这首歌曲中表达了歌手对春天的什么感情。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春天里》这首歌曲是歌手对自己年轻岁月的留念,对现实生活的感伤,和朱自清的《春》的文本内容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二)拓展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教师的知识储量和学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如果没有研究学生知识储量和能力水平,就可能导致“拓展延伸”教学过程的失败。这样的例子在借班上课的公开课中较为常见,教师设置的拓展能让全体学生哑然失语,这是多么尴尬的失败。
(三)拓展变成教师卖弄自己的工具。一位语文老师在上《乡愁》公开课时,仅用十几分钟分析课文,剩余的时间全用来拓展,由“愁”引开,从屈原、李清照、李商隐等的诗歌谈开,与学生就此回忆、朗诵、比较。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只是跟着赏析了部分诗句,增加了些许积累,相比而言,对本节课的重点《乡愁》内容认识就显得少了,这样的拓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不适用的。
二
“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什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要注重方法和策略。要达到有效促进教学的目的,“拓展延伸”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研究文本,选准切入点,做好拓展预设。语文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研究和学习。如果单纯追究“拓展延伸”的形式,对文本分析浅薄延伸课外,不免有喧宾夺主之感。在笔者印象中,江苏语文特级教师于东波老师上苏教版八年级课文《始终眷恋着祖国》时的“拓展延伸”就很精彩。这是一篇描述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回国,表现钱学森深厚的爱国思乡之情的文章。在分析了文本、明确课文中心之后,于老师开始拓展:“古诗文中有些诗句表现思乡的,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你能举出几句表现思恋故乡、思恋祖国的诗句吗?再比较,哪句诗与文章的主题思想相近?”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的合作探讨非常热烈,回答非常精彩。这个拓展不仅贴近文本、有助于理解文本,而且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回答,能温故知新,有助积累。
(二)研究学生,切合实际,适合学生接受能力。课堂教学最终落实在“学”上,语文教师在拓展延伸时不仅要考虑文本,还要研究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的拓展才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点亮整个语文课堂。其次,语文课上的拓展还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置有梯度的拓展,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再次,拓展时要注意适量,毕竟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课文,毕竟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况且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
(三)研究教学,方法适当,拓展精彩有效。语文课的拓展不是放放图片、视频和音乐,也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表演;教师要依据课文教学的需要、学生学情的需要等设置拓展。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设置“当代社会有没有没有穿长衫的孔乙己”的拓展讨论,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然可以联系现实,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事实和思想,这样的拓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学《海燕》一文时,我们可以由海燕的象征含义进行拓展,“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可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体现语文教学的广度;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绚丽多姿、生机蓬勃的紫藤萝,教师在轻柔婉转的乐曲声中深情地朗诵,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在美的情景中展开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末尾,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独奏,在乐曲之中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也是相当绝妙的。
(四)研究课堂,把握时机,注重拓展的有效生成。课堂的教学不是排练好的戏剧,课堂预设的“拓展延伸”有可能不适应课堂的变化,教师应该及时响应课堂出现的任何变化,随机赋予新的拓展,使课堂得以流畅灵动流转。笔者在上《孔乙己》的公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孔乙己反复多次考科举而不放弃,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笔者在备课时没有预设这个问题,便随机应变安排了讨论,并紧张思考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在热烈的讨论后,和学生明确:不值得我们学习,孔乙己对科举的锲而不舍反而表现了科举对于人的毒害,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的确能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语文思维,增强学生语文能力。对于普通的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运用“拓展延伸”,其需要不断学习,深厚文化底蕴,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指导学生“拓展延伸”的方法。语文教师只要能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自身修养,就一定可以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等著.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7.
[2]崔国明.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及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5(7).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陶静.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江苏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