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娇 许东
摘 要: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提出给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则给休闲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辽宁省休闲农业资源丰富,但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目前都存在利用模式比较单一、产品品位不够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把政策和市场需求相融合,充分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是辽宁省遇到的重要问题。笔者从全新的资源观的角度分析了辽宁省休闲农业资源的特点,提出了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的4种模式,并以三农博览园为例提出了产品创新策略。
关键词:辽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旅游产品;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238
Development Mod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in Liaoning Province
Sun Xijiao1, Xu Dong 2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ree agricultural issues and new urbanization provided a good 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whil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brought a huge market demand to leisure agricul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rich in resources, but the pattern was as single as other regions in China, and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product taste. So how to combine the market demands with polities,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how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as the important problem.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by the source view and put forward four patter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Liaoning Provinc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al Pattern; Tourism Product; Product Innovation
0 引言
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速转型以及快速城市化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文化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农村经济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农村人口在性别、年龄等各方面均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大量土地闲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的出现,迫使政府、社会要寻找解决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近年来,三农问题被给予高度重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发展做出进一步政策引导,建立新型农城乡关系发展,发展城乡一体化,使农民自愿变市民,使农业生产朝着集中化大规模化、农场化经营方面发展。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新型城镇化以及近来李克强总理访问瑞士农场,走访江苏家庭农场,汲取规模农业生产经验,都体现了对农业发展转型的高度重视。优化农业结构,寻求农村新业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增张,成为新热点。休闲农业的出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1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1.1 休闲农业的定义
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较多。如台湾农业主管机构在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中提出以增进民众对乡村和农业的体验为目的,通过利用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貌和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农村文体活动和农家生活状态,为民众提供休闲的农业经营统称为休闲农业[1]。另外郑建雄在2006年提出,休闲农业是指某一休闲农业区、休闲农场或者乡村地区等旅游目的地的乡土性供应业者,这些供应业者包括餐饮业者、住宿业者、骑车出租公司等各种吸引人事物的业者;刘孟怡认为休闲农业是结合了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等三生农渔产业,同时也是集合加工制造业、农渔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六级产业,是一种农业转型的经营方式,应经过完善规划与开发建设,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特色吸引力的地区,以促进游客的重复游憩与体验。综合其他学者的定义,在此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在农村范围内,进行科学完备的规划设计与合理的开发建设,利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农业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食宿、休闲、体验等多项旅游服务的农业经营模式[1]。休闲农业是以休闲体验为目的,把农业作为发展依托,针对城市游客为主目标市场,通过旅游的形式将旅游业和农业相融合、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2]。
1.2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兴起于19世纪中叶,在欧美等国家中有着久远的历史。意大利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用于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乡村生活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3]。20世纪中叶,休闲农业在奥地利、意大利兴起,随后在欧美其他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展到欧亚的部分国家[4]。20世纪70年代休闲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渐成形。
德国的休闲农业的类型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3类,休闲需求大致可分为民众公共需求和个体私自家居需求2种[5]。新西兰是世界闻名的畜牧王国,其休闲农业主要形态是观光休闲牧场,游客到观光牧场度假,甚至可住在农家兼营的农家旅舍。澳大利亚的观光农业在区域发展上十分普遍,其发展形态也比较固定,往往只是一个展示中心,为此政府还特别指导成立了澳大利亚农业旅游公司。日本休闲农业又名观光农业,形态丰富,历史久远,法制完备。日本的观光农业一般分为自然景观、体验型农业和高品质农产品3种形态[5]。美国休闲农业主要以较大规模的农场为主,1970年仅美国东部就500多处的休闲农场,估计目前全美约有2000处余处成规模的休闲农场,也是全球发展农业旅游非常典型成功的国家。
1.3 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
中国休闲农业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首先传入中国台湾,之后逐步在大陆发展起来。休闲农业在2005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为拓展农业功能、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被提出。国家于2006年把休闲农业列入“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2007年,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并提出一系列开发措施以促进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发展。2011年,农业部下发休闲农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通知,并提出发展休闲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意义。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更是提出了有关农场化经营的改革新理念。
目前国内休闲农业已初具规模,主要分为北京模式、广东模式和其他3类。北京模式主要包括休闲体验型、观光度假型、科技农园示范型。广东模式主要包括田园风光观光型、参与务农体验型、科技农园示范型等类型,呈现出体验观光、健康生态以及科普学习的特征。其他省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星罗分布,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休闲、疗养、体验、观光的农业旅游特征。
1.4 发展休闲农业意义
休闲农业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拓宽旅游业务,优化产业结构,延展农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6],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回乡就业,减轻土地落荒、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等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建设新农村奠定良好经济基础[7]。
休闲农业加强城乡经济、文化等交流,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游客通过农业旅游把与时俱进的经济理念、思想观念、科学知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拓宽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2,8]。城市人通过休闲农业旅游,加大对新农村的了解,使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从而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计划以及大学生支教运动,加快中国农村科技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传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艺术层次,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文明新乡风[2,8]
农场化集体经营,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力,规模化经营,增加农业休闲旅游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产业带动性加强,经济效益加强。
改善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的环境美化,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生活更方便舒适,缩小城乡建设差异[9]。
2 辽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休闲农业的资源现状
辽宁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少数民族广泛分布,有着满族、锡伯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特色民族历史文化底蕴,鲜族三面鼓、海城高跷、二人转、剪纸等民族民间文化,都成为发展辽宁休闲农业的重要文化招牌。而淳朴民风、宁静的生活方式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休闲农业资源。为游客重返乡野与返璞归真提供了多样化的人文休闲环境。
辽宁不仅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而且是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多种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区。优质水稻、高油大豆、环渤海苹果和专用玉米已被国家列入重点产业带的规划中[10]。目前,辽宁已形成五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区:辽北地区是以高油大豆和专用玉米作为主要产业,从而实现畜牧业和专用粮生产基地的优质规模化建设;中部地区是以精品农业和优质水稻作为主要产业,从而帮助高油大豆和设施蔬菜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辽南地区以发展创汇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其产品为特色花卉、水果和蔬菜;辽西发挥沿海地区优势,种植花卉、设施蔬菜、优质水果和特色杂粮;辽东地区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等特色种植业生产基地[10]。这些都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重要的位置基础。
2.2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辽宁省农业旅游收入总计265.65亿元,约占旅游业收入10%,游客接待量达7278万余次[11]。其中,“农家乐”接待游客2273万人次,旅游专业村接待游客1926.81万人次,旅游特色乡镇接待游客3078.2万人次。根据“十二五”规划,辽宁将大力发展乡村游项目,预计至2015年,省内乡村游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年平均增长30.5%。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休闲农业通过2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以红河谷旅游为例,红河峡谷旅游项目成功开发,极大地带动了大苏河沿线农村住宿、餐饮、休闲山庄等服务产业的飞速发展[12]。据统计,湾甸子、大苏河、敖家堡3个落后村镇的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40、2810、2555元增加到2011年的7523、7644、7444元,分别增长164%、172%和191%[11]。由此可见,发展农业旅游有着有力产业带动性和快速的收益性,辽宁省目前农业休闲旅游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开发前景。
2.3 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2.3.1 农业旅游理念体制比较落后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农业旅游还只限于农家乐、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农园观光采摘这3种主要的形式[13]。没有重视农业体验,民俗文化以及生产生活状态的开发,不讲求农业旅游模式的创新。以沈阳为例,目前沈阳市农业旅游产品过于雷同,还没有形成一村一色、一村一品的风貌[13]。由于缺乏开发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一些农业科技园区提供的产品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互动体验性差。其中,农家乐、农业采摘园无论是服务还是产品都较为粗糙,仅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浅层次上,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体现文化差异,从而造成休闲农业规模小、重复消费群体少,发展缓慢。
2.3.2 农业旅游景点基础设施落后 卫生条件差、环卫设施不健全影响农业旅游整体形象,也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人去乡村旅游的旅游动机。交通建设不完善,可进入性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2.3.3 政府重视度不够 首先,资金投入较少,初期开发建设动力不足,阻碍农业旅游初期发展,设施建设不完备,招商引资吸引力差,造成恶性循环。其次,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休闲农业布局分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14]。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是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依托和必要条件。然而,至今为止,在许多地区还没有制订关于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划,没有被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安排,区域的优势统筹和规划工作尚未开展,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尚未被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中。以沈阳为例,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统一规划至今尚未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规划也没有在各区县被制定实施,缺乏区域发展的协调意识[12]。
2.3.4 营销措施不到位 不重视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定位尚不清楚、营销措施比较单一、营销力度不足。
3 辽宁省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构建
3.1 结合当地农产品特色发展农业旅游
当地特色农产品主要区别于其他农产品的两大属性分别是本地性和特色性。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品牌,可以作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宣传标志,从而达到品牌广告效应。例如丹东大梨树,以其特色农产品东北著名中药五味子和世界上最长植物长廊而广受喜爱,形成驰名国内的大梨树品牌[12]。
3.2 利用当地独特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
例如发展盘锦红海滩,以湿地为依托,以世界最大的芦苇荡为背景,利用碱蓬草编织的红海滩和鹤乡的独特魅力资源,修栈道建疗养院,完善生态保护区的可进入性建设和基础设施建,使人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再依托红海滩风景区,最终形成湿地农业疗养旅游。
3.3 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业旅游
譬如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滨海资源发展滨海农业旅游。例如龙潭山、太阳东屏山和鲍鱼岛风景区被归为大连乡村旅游的重点开发区。近年来,大连市为加快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为提高农舍服务质量,建立星级农户制,并使之具有扩大游客接待量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清华园农业观光村、东马屯生态游览园、绿海农业博览园、荣瑞祥农业观光园、宏伟樱桃采摘园等生态园区项目加快开发建设进程,形成规模旅游发展。
3.4 利用民俗民族文化、影视文化特色发展农业旅游
例如铁岭清河区的龙泉山庄以及开原的象牙山庄,都得益于电视剧的宣传,现已成为农业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4 辽宁省休闲农业产品创新策略——以沈阳三农博览园为例
4.1 融入创新元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根据市场需求状况,重视创新,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不仅应具有乡土气息,还应加入创新元素,开发教育性、休闲性、体验性、互动性强的农业特色旅游项目。整合农村周边田园资源,实现大规模开发经营,打造休闲农庄。发展采摘项目,种植葡萄酒庄园,特色水果园或大型五彩花园,供游客与自然亲密接触。开发玉米迷宫、麦田迷宫等新奇时尚的大地艺术、创意农业旅游项目,并打造成旅游示范线路和农业旅游知名品牌。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加强道路交通建设,解决农村偏僻不易进入等弊端,提高卫生设施建设,消除城市人对农村卫生脏差的偏见,树立农村新形象。沈阳市三农博览园由于缺乏与沈阳市区之间的旅游公交车,影响了市民的出游。同时景区内部一些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安全标识等相关配套设施尚不完备[12]。景区内卫生条件也有待加强,一些地方管道排污、排水不畅通,污水污物处理不及时,洗手间等基础设施简陋不堪。
4.3 打造农业养生休闲牌
充分利用城市人对大自然纯生态的追求,种植健康绿色食品,销售经营有机绿色农产品。于农业庄园外围建设养老社区、疗养别墅,改善老年人退休生活,同时也为忙碌的城市工作者提供放松疗养之所。开发农村独有生产生活状态模式,为城市人打造乡村特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农耕休憩状态。
4.4 营造浪漫田园风
完善乡村农林美化工作,与摄影公司婚庆公司合作,开拓婚纱照外景区,婚礼举办户外形式。
5 结语
目前辽宁省特色农业旅游已初具规模,但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均衡,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农业休闲旅游应因地制宜,突出不同地区农业旅游特色,组织农户规模经营,注重品牌效应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最终实现农业旅游业双的发展,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璟.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福建农业大学,2009:6-9.
[2]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640,644-645.
[3] 彭江虹.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9.
[4] 刘飞驰,武凤平.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7):128.
[5] 吴天强.双桥区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8:6-7.
[6] 何彪.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学,2011,22(8):39.
[7] 张佩玉.发展休闲农业繁荣特产经济[N].中国特产报,2012-4-18.
[8] 姚美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大众文艺,2010-09-15.
[9] 江敦涛.山东半岛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1:23-24.
[10] 李晓磊.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23,37-42.
[11] 刘飞驰.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17).
[12] 王颖.辽宁休闲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11-15,26-29.
[13] 王慧,张岩,等.农业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与产业升级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2,28(11):93-94.
[14] 徐舫,谢英华,等.新疆设施农业推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99.
[15]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7-71.